2021.11.20 地質公園十周年慶典 之 吉澳 73 山頭-47 山頭-高棚頂 及 鴨洲 之旅

2021.11.20
地質公園十周年慶典 之 吉澳 73 山頭-47 山頭-高棚頂 及 鴨洲 之旅


吉澳公眾碼頭 (起) > 中間澳 (吉澳大街) > 西澳 (吉澳廣場/天后宮/吉澳故事館) > 吉澳上圍 (經西澳六角古井) > 吉圍徑 > 未建成之吉澳郊遊徑 > 73M 山頭 (涼亭) > 47M 山頭 (觀景台) > 44M 山頭 > (原路折返) 未建成之吉澳郊遊徑 > (小徑往) 深涌岸邊 > 水管通道 > (原路折返) 深涌岸邊 (綑邊) > 吉圍徑 > 吉澳文化徑/澳背塘徑 > 高棚頂 (70M) > 山海亭 > 中間澳 (吉澳大街) > 吉澳公眾碼頭 (終)

鴨洲公眾碼頭 (起) > (鴨洲地質步道) 漁村 > 基岩海岸/貝殼灘 > 「鴨眼」海蝕拱 > 「鴨頭」海蝕平台 > 「鴨頸」 > 「鴨屁股」 > 鴨洲公眾碼頭 > 漁村/鴨洲休憩處 > 鴨洲故事館/真耶穌教會小聖堂 > 流動電話基站 (26M 山頭) > 鴨洲觀景台 (28M 山頭) (三角網測站) > 漁村 > 鴨洲公眾碼頭 (終)

出發時間:10:42am (吉澳) / 2:48pm (鴨洲)
天氣:天晴 頗乾燥 吹東風三級,氣溫介乎 23-26°C (天文台) / 27-44°C (溫度計)
負重:平均 6.0kg
路線長度 (總攀升):7.70KM (322M) (吉澳) / 2.35KM (53M) (鴨洲)
路線整體描述:大量瀝青混凝土鋪面路 大量堅實泥徑 小量石砌路 大量浮沙路 大量碎石路 大量密林 樹蔭遮蔽度高;小量手足並用 無需攀爬;有村狗 (鴨洲)
行程軌跡:

--
行程概況:
吉澳廣場 >--(時長 45min,路長 1.89KM,攀升 87M)--> 73M 山頭 >--(時長 57min,路長 2.00KM,攀升 135M)-->
水管路 >--(時長 26min,路長 1.40KM,攀升 22M)--> 澳背塘徑 >--(時長 19min,路長 1.45KM,攀升 66M)--> (經高棚頂往) 吉澳公眾碼頭

鴨洲公眾碼頭 >--(時長 33min,路長 1.35KM,攀升 15M)--> (綑邊一圈往) 鴨洲公眾碼頭 >--(時長 1hr 4min,路長 0.99KM,攀升 38M)--> (慢遊後折返) 鴨洲公眾碼頭

-
香港地質公園包含兩園八景,於 2009 年成為中國國家地質公園,於 2011 年獲接納成為世界地質公園網絡的成員,隨著世界地質公園網絡於 2015 年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香港地質公園更名為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
早前我曾多次預告,漁記會在是年下半年大肆慶祝香港地質公園加入世界地質公園網絡十周年,其中之重頭戲「社區同樂日」則於是天於吉澳舉行啟動禮,難得一遇,因此決定是天暫停長途遠足一天,改為到訪吉澳及鴨洲。

記得我曾在 2018 年 10 月下旬到訪鴨洲及吉澳 (詳見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865220673574026),那時候正值我人生最能投入體會大自然的時候,天空很高,風很清澈,當時的片段仍歷歷在目,
如今三年已過,光輝的歲月亦已逝去,物是人非事事休,傷感是難免的,然而在行程安排上不知又能有所進步嗎?

八時八抵達馬料水三號梯台,相比三年前不同的是,因應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實旋,此渡輪已設有正規八達通收費器。
是天人流極多,船公司因應特別活動日子而安排加班,八時八前已開走了一班渡輪,九時正再發第二班船,船程一個半小時,沿途設有導賞員,是為期一年「R2G 地質公園導賞員街渡公眾導賞計劃」下之安排。

抵達吉澳,可以感受到氣氛明顯與過往不一樣,周遭掛滿彩旗,大量工作人員守候甚至派發紀念品,可見是一隆重大日子。
將近十一時,「社區同樂日」啟動禮正式開始,可見到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先生及漁護署署長梁肇輝先生也在場,是我首次見到真人。
同時大會也邀請了是次「社區同樂日」一系列活動所涉及的鄉村之村長到場,致辭後亦有點睛、舉獅及木偶戲表演,甚為精彩。

將近十二時,啟動禮結束,而我決定繼續深度遊吉澳,試走黃幌山一帶。話說早前得知政府曾在兩年多前開始著手興建「吉澳郊遊徑」,可惜進度一直落後,據知是監工方面出了點狀況,
是天一試走之,離開吉圍徑柏油路後踏上泥徑,路況不算差,沿途見到疑似村民,走至半途見到有官方指示牌,右轉上山,不久見到一個涼亭,這個涼亭乘船時便見到,此乃 73M 山頭所在之處,想不到竟見到遊人。

之後續向西走,下降一段,沿途鋪有石級,但碎石甚多,之後再登上 47M 山頭,但這段斜度甚高且浮沙極明顯,需小心慢走,不久又見到一個宏偉的觀景台,可惜仍未有任何命名,相信可能是境內其中一個使用率最低的觀景台。
此時見到與黃幌山越來越近,以為終點在望,怎料再過一個山頭後才發現路肧消失,只好沿原路折返,遇到一群行山友也是中途折返。

走回泥徑至吉圍徑前,左轉入坑下降至深涌岸邊,路有點難走,之後再嘗試沿水管路上走,此小徑與電線桿幾乎平衡,本來以為會易走一點,但走至半途又是路肧消失,由於此時已為一時八,距離 14:30 開船往鴨洲之時甚近,決定放棄登黃幌山,沿深涌海岸綑邊一小段再接回吉圍徑,想到尚有半小時許,決定加遊高棚頂,
雖然我曾在三年前登上高棚頂,不過當時沿徑還未列入為吉澳文化徑,但其實也說不上是甚麼新建設。

下降並折返碼頭時為三時五,登船過鴨洲,下船後做了一個錯誤決定,沒有趁著鴨洲故事館未關門前嘗試內進蓋印,而先走至鴨眼 (海蝕拱) 拍照,以至「護照」上其中一個印章錯失了。
沿鴨洲綑一圈僅花半小時,之後尚有時間,上走至流動電話基站參觀,此基站已升級,不單四大台已參與其中,更疑似有 TDD 覆蓋,唯獨走近基站一段路植有大量帶刺植物,甚為困擾。

之後再過鴨洲觀景台賞景等待四時半回程,觀景台上風觀優美,可飽覧一整個印洲塘、沙頭角海以及深圳鹽田。
四時半回程,乘船抵返馬料水,由於 16:30 是此兩星期特別延長的回程時間,因此極旱有地能在入黑後才下船,結束是天有趣之行。

-- 行程相簿請瀏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