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長文] 2021 年回顧及總結

2021 年
回顧及總結




甲. 前言

依然難過的一年

快樂的時光依然沒有在 2021 年捲土重來。的確,在新型冠狀病毒病大流行之下,社會風氣及經濟狀況皆每況愈下,昔日的消遣及運動模式已一去不返。儘管登山習慣依舊,但規模有所縮減,包括退出了越野跑步及減少了露營活動,畢竟在嚴苛的限聚令下,根本就無法投身大型參賽活動,同時個人在各方面之壓力亦使登山活動難以再有突破性進展。



乙. 天氣統計

要有良好之登山體驗,必先有天時地利。2021 年高溫紀錄再度突破,自年初已有氣象站刷新高溫紀錄,亦繼 2018 年後再次有著異常晴朗的五月份。熱浪其後更持續至九月份,平均氣溫及酷熱日數皆超越了 2020 年成為史上新紀錄,在夏季登山之限制亦有所增加。

而在低溫方面,一月份出現強烈寒潮,平均氣溫較正常低,乾冷之天氣亦帶來史上最強輻射冷卻效應。繼去年後,2021 年再一次在年內錄得兩個黑色暴雨警告訊號及兩個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同時亦罕有地在 12 月下旬冬至前夕發出一號戒備信號。


寒潮幅冷在年初

2021 年 1 月,平均氣溫僅有 16.2°C,較正常低,其中一月上旬至中旬受寒潮影響,天文台錄得最低氣溫為 7.7°C,1 月 8 日前後大帽山更下降至 -2.5°C。1 月 13 日轉為天晴及乾燥,新界廣泛地區出現有紀錄以來強輻射冷卻,新界廣泛地區出現強烈結箱,北潭涌及打鼓嶺更一度分別下降至 -0.5°C 及 -0.9°C,成為此兩站有紀錄以來最低,亦相比北風潮之冷卻幅度更顯注。

2021 年 8 月,一個高空冷渦影響香港,與雨帶相關之下擊暴流將高空較涼的空氣帶至地面,大帽山錄得 16.8°C,成為八月最底紀錄。

2021 年 12 月 26-27日,東北季候風襲港,天文台於 26 日下午發出寒冷天氣警告,濕冷天氣成為該年入冬後首個寒冷日子。


炎夏紀錄盡在破

2021 年,炎夏日子最早出現在三月,多達 20 個自動氣象站創開站以來的三月份高溫紀錄,橫灁島氣象站更一度錄得 33.0°C 之酷熱水平氣溫,成為有紀錄以來最早錄得 33.0°C 高溫的一年。

其後於春夏交替期間亦不斷刷新高溫紀錄,5 月 23 日天文台總部錄得 36.1°C,成為是年最高溫紀錄。整個上半年異常溫暖,一月至六月平均最高氣溫、平均氣溫及平均最低氣溫分別達 26.3°C、23.3°C及 21.3°C,屬有紀錄以來最高。

到了下半年,異常酷熱依然在九月份出現,平均最高氣溫、平均氣溫及平均最低氣溫分別達 32.8°C、29.7°C 及 27.8°C,相比六至八月還高。於十月份,橫爛島再破高溫紀錄,以 37.9°C 寫下有紀錄以來該月最高氣溫。全年酷熱日數及熱夜日數分別是 54 日及 61 日,是有紀錄以來最多。


夏雨驚喜繼在黑

2021 年,繼去年後,天文台再次兩度發出黑色暴雨警告訊號,其中首場黑雨出現在 6 月 28 日,當日受活躍西南季候風影響,一道強雷雨帶在珠江口以西形成、逼近兼北抬,天文台於 08:20 改發黑色暴雨警告訊號並維持近三小時,其中南大嶼為是次重災區,嶼南路近長沙更發生大規模山洪暴發及山泥傾瀉,使該區交通一度癱瘓。而在 9 月 16 日,受高溫觸發之強烈對流影響形成局部地區性大雨,將軍澳一帶一度出現罕見之冰雹。

10 月 8 日,受熱帶氣旋獅子山相關之廣闊雨帶影響,為本港帶來連場大雨,早上各區 (如石澳道) 出現水浸,跑馬地更有大廈外牆棚架倒塌之致命意外,天文台終於中午前發出年內第二個黑色暴雨警告訊號,是有紀錄以來第二遲的黑雨,而該熱帶氣旋在當日帶來 329.7mm 總雨量,成為有紀錄以來十月份單日最高紀錄。


晚颱送秋迎冬至

2021 年雖然共有 7 個熱帶氣旋進入香港 800KM 範圍內,但夏季時期南海相對平靜,首個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亦遲至十月才出現。其中熱帶風暴獅子山及颱風圓規皆使天文台發出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使全年錄得一共兩個「八號波」,但其強度顯然稍遜。

2021 年 12 月 20 日,位處南海之超強颱風雷伊一度進入香港 800KM 範圍內,儘管其後迅速減弱,但亦成功使天文台罕有地在 12 月發出一號戒備信號,刷下新紀錄。



2021 年之天氣變幻莫測,初夏之副熱帶高壓脊帶來異常晴朗天氣,與其後之多雨天氣可謂成一強烈對比,而秋颱之來臨更為登山體驗帶來阻滯,其中獅子山帶來破新高之十月單日雨量,當時亦使香港郊野絕大部分地方變成泥漿甚至水浸,稍微影響了該周周末之遠足行程。不過,其實 2021 年中僅有六次在行程期間遇上明顯降雨,遇上狂風大驟雨的更僅有三次 (分別是 6 月 12 日、8 月 15 日及 9 月 19 日),更未有一個周日是因惡劣天氣而需取消整天行程,僅有一個周六 (10 月 9 日) 未能如期出發,亦隨即於下一個周一補回一次登山日,算是稍為幸運的一年。



丙. 郊野大事回顧

郊野公園是本地寶貴的天然資產,現時全港有 24 個法定郊野公園,連特別地區總面積達 44,300 公頃,佔香港約四成 (39.98%) 的土地面積,而現有郊野公園中,面積最大的三個是南大嶼 (5,640 公頃)、大欖 (5,412 公頃) 及船灣 (4,594 公頃),而最小的三個則是西貢西(灣仔擴建部份) (123 公頃)、橋咀 (100 公頃) 及龍虎山 (47 公頃)。


平淡的郊野公園

2021 年,香港最早期之郊野公園正式踏入四十四周年,北區紅花嶺郊野公園之籌備工作仍在密鑼緊鼓地進行中。郊野公園在自然保育之角色十分重大,除保護土地及水資源之角色外,亦擔當生態走廊之角色,讓各地之生物間能夠相互連繫。同時,郊野公園範圍內有大量行山徑及郊遊設施,定期有專人維護,故亦成為了一個供市民遠足之最佳地點。

是年,郊野公園範圍內之所有的燒烤及露營場地被關閉,亦是郊野推廣活動異常寂靜之一年,但因封關持繼,到訪郊野公園遠足之遊客卻不跌反升,儘管相比去年已有所緩和。

去年中開始,芝麻灣郊遊徑開始見到改路動作,主要為配合南大嶼山越野單車徑網絡改善及擴展工程而增設行人專用路段,而且郊遊徑之方向亦將倒置,當工作完成後,芝麻灣郊遊徑將失去全港最長郊遊徑之角色,但相關工程至今在進㣔中。

是年漁農自然護理署 (漁護署) 主力在郊遊熱點增設郊遊設施,南大嶼郊野公園為一明顯例子,年初時於大東山雙東坳及 15 號爛頭營對上空地分別增設觀景台,並在各處設置告示板及座椅,亦見沿鳳凰徑路段進行山徑改善工程,但同時在鳯凰山則未見有大型建設,兩者成一強烈對比,但其實大東山年中平均人流皆比鳳凰山高,於 11 月份之差別尤其明顯。此外,在城門郊野公園、石澳郊野公園等地皆可見到不少新設立之觀景平台,但整體亦算是較為平靜之一年。


虛擬越野新常態

受疫情影響,是年在郊野公園範圍內擬辦之大型活動相繼取消,其中規模最龐大、歷史最悠久之「樂施毅行者」是連續第三年無法舉辦。事實上,年中時疫情一度緩和,加上新冠疫苗早在年初面世,繼「渣打馬拉松」宣佈有條件復辦比賽後,多個越野跑步比賽皆擬復辦實體賽,最終「渣打馬拉松」成功於 10 月 24 日舉行,但原擬於 11 月 19 至 21 日舉行之「樂施毅行者」則在比賽前三星期仍未獲批豁免限聚申請,終需無奈宣佈取消,並再度改作虛擬賽。其餘長途越野跑步比賽項目 (如 HK100、逆走 100) 皆面臨同樣情況,僅短途且規模小之比賽 (如 Lantau 2 Peaks) 能夠低調下如期舉辦實體賽,相信在短期內,以手機應用程式自行紀錄賽情之虛擬比賽仍是越野跑界別於疫情新常態下之主流出路。

雖然越野跑步比賽潮轉趨平靜,但年中仍見不少跑山人士去操山,似乎熱愛越野跑的人士是不會受疫情及限聚令等政策而放棄理想。


矚目之地質公園

2021 年,除郊野公園本身外,同屬漁護署管理之香港地質公園成為下半年之重頭戲,皆因香港地質公園於 2009 年正式劃定並成為中國國家地質公園後,於 2011 年獲加入為世界地質公園網絡 (隨後世界地質公園網絡於 2015 年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香港地質公園更名為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踏進 2021 年,為慶祝香港地質公園加入世界地質公園網絡 10 周年,漁護署於 2021 年 7 月至 12 月期間舉辦一系列慶祝活動,並在地質公園各處推出新的遊客設施,當中多項活動規模皆是破天荒地龐大。

七至十月時,署方主要於市區舉辦大眾宣傳與教育活動,例如先後共六個公眾講座、四個巡迴展覽及社區研討會,其中巡迴展覽更聘請獲推薦地質公園導賞員 (R2G) 到場講解主要地質議題。

十一月下旬開始,漁護署在一連六個周末舉辦一系列社區同樂日,包括吉澳、鴨洲、萬宜水庫東壩、滘西村、馬屎洲及慶春約,為是次慶祝活動之重頭戲。其中滘西村位處偏避,沒有正規公共交通工具可達,但因該署有署方設立之故事館,屬是次重點推廣項目,署方因而特恴安排免費輪渡接載參加者往來西貢公眾碼頭及滘西村,算是破天荒之安排。

在遊客設施方面,漁護署籌備多時之「吉澳文化徑」於九月下旬正式啟用,取道既有路徑,涵蓋高棚頂及高地頂,全長 3.5KM,沿途設置27塊解說牌,貫穿島上多個重要的歷史及文化遺蹟,引領遊客探索島上不同景點。

十月上旬,小巴公司正式將假日往來北潭涌與萬宜水庫東壩之 9A 小巴提升至假日全日服務 (雙向 09:00-19:00),進一步提高西貢火山岩園區中之萬宜水庫東壩的可達度。

十二月廿六日,在慶春約社區同樂日舉行之際,全新的「華懋荔枝窩故事館」在當天中午揭幕,全新故事館樓高兩層,以以生活作息、婚嫁習俗、傳統醫術及客家歌曲為四大主題,更有客家山歌錄音收聽,相比前身的「荔枝窩地質教育中心」豐富得多。

隨著北部都會區發展戰略於是年施政報告中發表,大鵬灣/印洲塘生態康樂旅遊圈成為其中一個重點,相信新界東北沉積岩園區將會在不久的將來進一步變得興旺。事實上,地質公園不單止是與「岩石」有關,而更著重融合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因此地質公園範圍內之村落歷史亦是漁護署近年積極研究及推廣之重點,達至在高承載力地點作大力推廣,低承載力地點作保育之策略。



丁. 山野參與統計

概括了是年香港自然界別之自然及人文變化後,是時候以個人角度作深入回顧。是年特別之處在於有更多短遊避靜思考人生之機會,相關短行雖未有列於遊記中,但考慮到與郊野公園相關,亦決定計算在以下統計數據之中。

*山野參與包括在大自然範圍 (包括郊野公園或非郊野公園之未開發土地) 進行之遠足、露營、操山、山野競賽或野外研習活動,包括在車路或林道上之跑步活動。


a. 全年山野參與日數/里數及攀升:125 天 (佔全年 33.7%) / 2,217.8KM (108,892M)


b. 按月份統計山野參與度 (日數/里數):

一月:11 天 (長途:4 天) / 181.4KM (10,046M)
二月:8 天 (長途:2 天) / 130.2KM (8,698M)
三月:6 天 (長途:3 天) / 122.9M (6,979M)
四月:15 天 (長途:6 天) / 274.9M (11,741M)
五月:13 天 (長途:4 天) / 241.6KM (11,824M)
六月:9 天 (長途:4 天) / 184.0M (8,626M)
七月:10 天 (長途:3 天) / 197.0KM (8,761M)
八月:10 天 (長途:4 天) / 169.1KM (7,112M)
九月:10 天 (長途:0 天) / 133.9KM (7,512M)
十月:11 天 (長途:3 天) / 188.9KM (10,285M)
十一月:8 天 (長途:3 天) / 159.2KM (8,043M)
十二月:14 天 (長途:5 天) / 234.8KM (9,265M)

總計:125 天 (長途:41 天) / 2,217.8KM (108,892M)
*除特別註明外,「長途」意即單日記錄總里數超過 20.0KM。


c. 按周日統計山野參與日數:

星期一至五 (不包括公眾假期):16 天 
星期六 (不包括公眾假期):44 天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65 天


d. 最長距離單日遠足:
54.19KM (2021.11.13 鯉躍龍門迎五門 (鯉魚門-石門-城門-屯門龍門站) 之旅,11 小時 5 分鐘)


e. 最短距離單日遠足:
2.18KM (2021.04.20 傍晚 城門水塘賞蝶園 閒遊,5 小時 2 分鐘)


f. 最早出發:
8:42AM  (2021.12.04 西貢東重頭戲 一尖三咀過四灣 之旅,10 小時 34 分鐘)


g. 最具挑戰性 (主觀判斷):
2021.02.05 午後 中狗牙坑、虎吼石河、閰王壁攻鳳頂賞超清日落及夜景 之旅,5 小時 36 分鐘


h. 全年最寒冷:
3°C @ 大帽山 (2021.01.09 寒冷下 午後小操針草帽 兼訪交叉石 之旅,4 小時 57 分鐘)


i. 全年最炎熱:
36°C @長洲 (2021.05.19 佛誕日酷熱下午後 長洲環島遊 之旅,4 小時 25 分鐘)


j. 酷熱天氣警告下登山日數:
25天 (五月至九月)


k. 最長連貫登山日數:
5 天 (2021.04.02-06)


逆境下之遠足主流

與 2020 年相比,本年登山日數有所下降,其中郊野參與總天數較往年減少了 19 天 (-13.2%),而行山總里數也減少了 355.9KM (-13.8%),主要歸因於是年在個人事務上之煩惱增加,而且於二至四月皆有不少突發事情使心理質素下降,當時偏向到達一些隱閉之處清靜一下思考人生,以至在這段期間的登山日數及里數皆明顯減少。同時,是年下半年因有重大事務變動,需花費較多時間處理公事,使六至十一月期間登山主力集中於周末及公眾假期,隨著平日登山減少,登山總日數及里數也有所下降。

是年的遠足模式與往年有一些共通點,例如保留大量深度遊及穿林之元素,其一主因是去年上半年受前輩緯兄之感染而多了玩荒徑,亦隨著登山經驗增加,開始較熱衷於到達從未到訪過的隱蔽地點。其實,玩隱徑是我 2018 年前之主打興趣,不過自當年四月開始轉型玩越野跑後,便暫時擱置了穿林之愛好,直至去年終究回歸原始。此外,亦繼續熱衷行走串連地名及相同意義地點之有趣路線,下文將詳述之。

不過,是年的遠足模式相對往年也有一些改變,主要分別是對於行程長度、速度及時數之執著有所減緩,嚴格來說,是不追求每一個行程都有相當的長度、速度及時數,反而更著重於配合當時心境及時間表而行,舉例如,心情不好的時候會以較慢速度行走較短距離,以投放更多時間於思考人生議題之上,而在業務繁忙的日子則會延遲起程時間,甚至以遲出發遲結束之舉完成當日行程,因此是年在漆黑裡遠足的時數亦相對有所增加。


香港郊野 靜中帶旺

2021 年的郊野參與照舊是以周日及公眾假期最頻繁,其次是周六,然而平日的參與次數也達 16 天,可見這一年使我體會到不同日子裡郊野人為活動的變化。事實上,近年周末,郊野公園各處皆見人流如鯽,在官方遠足路線上,縱然是平日亦不乏大量行山友,唯獨當穿林及走荒徑之時,便瞬間回復到稍感迫生之寧靜感。


挑戰低溫 突破嚴寒

寒冷向來是我的其中一個死穴,皆因本身體質稍為怕冷,不過是年亦兩度嘗試在嚴寒下登上大帽山。其中是年開端 (即元旦日) 便率先挑戰寒冷天氣警告之下登上大帽山雷達站,當時大帽山山上最低溫僅 5°C。及後於 1 月 9 日再次在嚴寒下挑戰針草帽,當日登上大帽山時氣溫更低至 3°C,對於我的遠足史也算是一個重大突破,更令我對於嚴寒下登山之擔憂有所減退。

除此之外,1 月 2 日亦在寒冷天氣警告下踏足深屈 167M 山頭 (天文台自動氣象站) 及沿黃茅脊/老鴉咀脊上登彌勒山,在彌勒山上溫度亦一度低至 7°C,嚴寒下賞日落亦是一種獨特的體會。


明知山有「虎」 偏向虎吼行

2021 年年初便一連兩個星期奮身一戰鳳凰山部分稍為崎嶇之山脊,包括 1 月 31 日之鳳尾脊及鳳冠南巖,後者景色之美更讓我為之一振。2 月 5 日更進一度嘗試難度更高之中狗牙坑及虎吼石河,雖然我並不是玩澗專家,不過有幸中狗牙坑於旱季是一道乾坑,而虎吼石河在平日人流較少,落石風險較低,整段最刺手的相信是進入石河前之碎石段,最終亦成功登上鳳凰山山項,觀賞日落並逗留至入黑拍攝夜景,成為年內在鳳凰山上享受到最高清景觀最美的一次。


再次回憶那少年

2 月 8 日,為慶祝特別日子,到訪西貢東郊野公園賞吊鐘花後,決定重遊五年前二級山藝課去過之雙鹿石澗下段,不過這次是下降西灣方向,原來難的不是千絲瀑,反而是在長長的夾萬坑中穿插,但總算增添了丁點行澗經驗。

2 月 13 日 (年初二),是一個重要的紀念日,為呼應 2016 年 2 月 9 日 (年初二) 首次一躍而上鳳凰山,並開展了郊野流浪之生崖,近年的每個年初二都選擇舊地重遊鳳凰山,儘管山下之景物變了,但願當初之期許不變。

2 月 14 日 (年初三),重訪了三年前到訪過的飛鵝山日落脊,當年覺得這條路是艱險,經過三年的經驗累積後,是次重遊,連輔助繩都消失了,但竟然感覺相比當年還要輕鬆。


春光乍現回歸遊

3 月 13 日,是我隱退了近三周後再次復出登山,一想到就是大嶼雙峰,在足足一個月沒有踏足過大嶼群山後,再次登上鳳凰山時,還是會令我想起最初。

3 月 14 日,復出第二天,有了一個新霊感,想走訪慶春約七村,到達牛屎湖灣,兼綑經牛角咀至西流江,從牛屎湖內灣平靜的海面得到身心舒暢的感覺,心裡的沉痛如獲釋放,相信並不是很多地方能夠有此等體會。


潮流長線齊齊走

1 月 24 日便去了一嘗興起一時的「劏青蛙」,但對路線稍作修改以配合自我期望,路線變成域多利道日落觀瀾亭至石澳大頭洲,總里數為 24.90KM,總攀升 939M。

2 月 15 日 (年初四),再一次去了挑戰真・三大 (大羅天-大刀屻-大帽山),總里數為 28.13KM,總攀升 2296M。原本此路線近似「新春行大運 — 三大」之越野跑步比賽,不過是年比賽因疫情而取消了,變相成為獨自享樂的一次,但也換來在竹仔坑遇到村狗之驚心經歷。

此外,年內亦再次挑戰四大考牌路線中的其中兩大,包括是 11 月 27 日之三牙全走登鳳頂,總里數為 14.62KM,總攀升 1583M,以及 12 月 4 日之一尖三咀過四灣,總里數為 33.24KM,總攀升 1815M。至於其餘兩大考牌路線,遺憾未能在年內撥冗「續牌」。


打破地域限制 貫通似名地點

繼 2019 年石門至城門、2020 年新港城至新都城及蠔涌車公廟至沙田車公廟後,是年繼續再戰相似地名或同類地點連走的遊戲,並為是年增添了不少趣味。

4 月 25 日,以「九龍站至九龍坑」這條有趣的反傳統路線開季,沿途見盡都市之煩囂以及鄉郊之恬靜,總里數為 32KM,總攀升 1273M。

5 月 8 日,在高達 33°C 之炎夏之下,開展「沙頭角至牛頭角」這壓軸行程,於邊境之一走至東九龍核心地段,絕對有一種難以忘懷的感覺,總里數為 41.50KM,總攀升 1657M。

6 月 19 日,受網友啟發,決定一試「隔山觀火」,亦即連走香港境內其中四個山火瞭望台,總里數為 26.15KM,總攀升 1419M。

11 月 7 日,遊走「欣澳至貝澳」,兩者同樣是在大嶼山上寥寥可數以「澳」字結尾之地點,但距離也不短,總里數 20.68KM,總攀升 1153M。

11 月 13 日,迎來年內里數最長之路線「鯉躍龍門迎五門」,連走鯉魚門、石門、城門、屯門及龍門站,前半段取道郊野,後半段則是沿青山公路走,但其沒想像中沉悶,沿途也能對望大嶼山夜景,而且寓意豐富,總里數為 54.19KM,總攀升 1174M。

12 月 18 日,是年內最後一次相似地名連走,路線為「馬屎洲至馬屎埔」,難度不高,但卻在鶴藪道被四頭惡狗圍攻,絕對是深刻的經歷。


麥徑跑營 再度回歸

2021 年的三月份,被一些煩惱困擾而擱置登山近三星期,那換來人生再一次的低潮。四月一日,復活節假期前夕,忽發其想渴望再次尋回當年復活節麥理浩徑全走走經驗以作自我激勵,臨時決定在翌日出發,克服了當時放下了近三年之跑營玩意,再次拾起裝備,成為史上第三次踏上麥徑全走跑營之舞台上。

所憾是次走營一點也不輕鬆,首日由北潭涌至嶂上便走至入黑,但天色尚好,且有幸與許老闆吹水一夜,次日由嶂上僅走至沙田坳已開始入黑,只好在預期外於沙田坳找一個暗位過夜,幾經擾攘,終找到慈雲山山脊其中一個位置過夜,那種感覺是極度新鮮,間接令我換來了對走跑這換意之「初戀」感覺。

第三天目標由沙田坳走至大帽山,憾而天氣大變,到達城門前後更持續下雨,成為我玩走營遇上雨天的第一次。幾經辛苦重裝冒雨走過針草帽,入黑後才帶著倦意開始下降至荃錦坳,到達蓮姐店鋪時更忍不住立即點了兩大麵餐,嚇倒了蓮姐。由於下雨關係,當天最終落得冒險在蓮姐鋪附近就地起營,並在翌日趁漁護署職員上班前一大早拆營。

最後一天在蓮姐處吃飽後才起行,天色有幸再次變好,順利於午後走畢麥徑,於屯門吃飽後,決定來個加料遊,乘車經屯赤連接路去東涌再重裝走至梅窩,象徵著屯赤連接路開通拉近兩地距離,亦讓我重拾昔日對大嶼山之懷念。

由於郊野公園營地至今仍封閉,為露營活動帶來不便,因此除了麥徑全走那次外,年內也再沒有進行其他走營活動。


天崖海角 為我打氣

四月是對我而言一個極黑暗之月份,當月不乏頻常夜遊大嶼山、城門水塘等地散心,不過也有到訪較偏遠之「世外桃源」。4 月 11 日我到訪了糧船灣南岸一帶,並首次踏足白腊以東之地,包括七重石灘、牛頭及觀洞坳一帶,怎料一去便被裡之景色深深吸引著,記憶之𣶶,使我在十二月中旬更一度重訪該地。

4 月 24 日,我到訪了清水灣半島,發現了龍蝦灣郊遊地點至大坑墩之間之海岸線上原來有著如西貢東般之迷人景色, 尤其是爛排、坐佛崖、刀片脊、大雞坑及二戰海防測距站,獨自望著天崖海角,感覺是世上最美之享受。


不一樣的佛誕

回憶起 2019 年的佛誕 (5 月 12 日),是我人生首次到訪參觀太平清醮與包山嘉年華之一次,感覺很美好,唯是年受疫情影響而無法舉辦。5 月 19 日,我決定照樣到訪長洲,並以環島遊作為另一種慶祝方式,在高達 36°C 之酷熱天氣下走了 14.10KM (攀升 409M) 遊畢長洲各主要景點,實是大開眼界之一次。


盛夏突破無界限

是年夏天,雖然登山次數及長度皆有所減少,但不乏一些有趣回憶:

5 月 1 日,算是東大嶼深度遊,探畢竹篙灣咀及扒鼓頭一帶後,再走至鹿頸村及長索,欣澳海傍沿路見到大量 car camp 玩意,與大自然總感覺有點格格不入。

5 月 4 日,趁佛誕去佛堂門大廟體驗一下,再一試釣魚翁東脊,路徑斜而不難,但臨到頂時之岩石群處竟然有蜂巢,可謂有驚無險。

7 月 18 日,遊走馬屎埔後經箕勒仔來到營盤,再登上雞公嶺觀賞日落,待入黑後才慢慢下山,是繼 2 月 6 日徯再一次在黑夜裡從雞公嶺下山,其實也不是什麼困難事情。

7 月 24 日,「食」成為了重點,起程前先到水口驛站士多試吃季節限定之沙白米線,等待了近一年才有機會品嚐,也是另一種有趣體驗。

7 月 25 日,去了一訪聶高信山南脊之面具石,那裡看似崎嶇,但實質並不算太困難,在酷熱下遊走需手足並用之路線更是近年較為旱有之玩法。

8 月 8 日,臨近聯招放榜,嚮應一下當時氣氛,一嚐由昔日唸書之小西灣走至香港著名之大學學府,來一趟「行山升學」之玩法。

8 月 15 日,雨後登上魔星嶺,向來對這座山充滿好奇,是次終於有理由到訪之了。

8 月 22 日,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食雞翼」之旅,趁夏日午後大潮退日子到訪香港最西端之雞翼角。

9 月 5 日,一訪近年聞名的清水灣扭紋洞,視覺效果的確是挺震憾的,但熱鬧程度卻使人厭倦,尤其不幸遇到一群爭相拍攝致吵架的遊人,真是大殺風景。

9 月 12 日,趁大澳花燈節開羅沒多久,遊走嶼西並以大澳作結,成功趕及在稍後日子人流過多腰斬之前快閃一賞規模龐大之花燈。

此外,於 9 月 18 日到訪之之沙田萬佛寺,以至 10 月 3 日之鯉魚門石礦場,皆是很值得去的地方。


是年最痛

9  月 22 日 (中秋節翌日),本想翻炒去年中秋節翌日之觀月玩意,一登九龍坑山再過屏風山,並下降至鹿頸路,唯於九龍坑山貪新鮮近賞數碼電視發射站時不慎踏上滿佈青苔之斜路,一跣之下跌傷了後骨,幸而僅是軟組織傷,但也極度痛了近兩星期。


冬季來臨 探秘重臨

10 月 17 日,一訪從未去過的嘉頓山,開始登山這麼久,當年一開始便玩鳳凰山、大金鐘、蚺蛇尖、吊燈籠……其實有一些近在咫尺的入門路線反而遭我一直忽略了,現時正是大好機會去追補缺漏。

10 月 23 日,到訪港島西灣山,又是另一座難度不高兼鄰近市區,但一直未有到訪的山頭。

10 月 30 日,一探港島石碑山後,再去野豬徑,嘗試從野豬徑南脊下降是才知道原來一點都不易,感覺與當年遊走吊燈籠北脊有點相似。

11 月 6 日,一訪鹿頸高峒,這座山雖僅高 122M,但因山上設有大量寛闊的戰壕,難度因而大為提高。

11 月 21 日,為嚮應「地質公園達人」而去西貢獅子會自然教育中心收集蓋印,順道一遊從未踏足過的白沙灣半島 (麻籃笏、白馬咀及三星灣),這個半島面積不小,而且鄰近西貢市中心,不過奇怪在於遊走的人並沒想像中之多,清幽的海角難得能在距離西貢市中心步程之內可以找到。

11 月 28 日,遊走已計劃到訪很久之牛坳山,山頂其實不算開揚,而且各脊小徑難度亦不低,最深刻是沿西南脊走很久方返抵觀音山村百萬大道,之後再登上一年前到訪過之崗背頂、水泉澳及饅頭墩,再於飛鵝山上賞日落。

12 月 25 日,大概是 2021 年最後一次到訪新地方探秘,這次一補西貢西一些以往未曾踏足過之地方,包括獅地、涌沙頂、筊杯石、爐仔石及棺材角,可能剛巧是聖誕正日,沿途無論是否官方營地,皆見不少露營人士。


社區同樂獨樂樂

2021 年十一月下旬開始的一連六個星期,漁護署分別在六個不同的地點舉辦了社區同樂日,以宣揚地質公園的重點建設項目 (例如漁護署豁下之地質公園故事館),其中我也參加了五次,僅鴨洲一次因舉前一周之吉澳有所重覆而略過。不過,對於喜歡登山的我,固然會在每次的社區同樂日主題環節後「加料」。

11 月 20 日,為「社區同樂日」開幕禮,有緣在吉澳見到局長及署長等知名人士,更有大鑼大鼓之演出,而我也順道一遊吉澳南部一些山頭,遺憾未能在有限時間找到通往黃幌山,之後又乘特別班次的船前往鴨洲打卡。

12 月 5 日下午,去了萬宜水庫東壩參舉社區同樂日,因時間充裕,仔細參觀了各攤位及參加了一些小遊戲,之後再登上獨孤山並沿山脊路線走至西灣山,賞畢日落後再夜行回北潭涌作結。

12 月 12 日,大概是社區同樂日最吸引的一次,皆因官方安排免費渡輪往來西貢碼頭及滘西村,雖然是限定時間的,但畢竟滘西村閒時難以到達,所以也照衝吧。參觀了滘西村後,開始重頭戲 — 登山尋找滘西洲流動電話基站,最後當然是很輕鬆的到達吧,兼且還有時間兼登大嶺及二嶺!

12 月 18 日,為馬屎洲社區同樂日,但因三門仔村民不願配合,此同樂日為規模最少的一個,兼僅有導賞團一個項目,而我雖然沒參加導賞團,但也去觀察一下,更讓我找到路登上馬屎洲上的 115M 山頭,回程時潮水已漲至近 2.0M,難度大為增加,幸而順利不用濕腳地離開馬屎洲。

12 月 26 日,是最後一環的慶春約社區同樂日,當日更是華懋荔枝窩故事館揭幕之日,雖然遲了出發無法參與揭幕禮,但總算走畢慶春約七村,兼中途巧遇梅子林村村長親身帶領之導賞團。


行程無間斷 假期更充實

2021 年錄得之最長連續行山日是五天,是復活節假期間發生,皆因是年復活節星期與清明節巧合地在同一日,因而有補假,其中跑營佔了四天,其餘一天為午後登山。而該月亦成為了登山日數最多的一個月 (15 日),其次則為十二月 (14 日) 及五月 (13 日),主要因為這幾個月天色明朗,以及假期較多。



茂. 本地郊野公園參與度

登山這活動不一定於郊野公園範圍進行,皆因在香港有很多聞名山徑也非位於郊野公園內 (例如北區華山、鴨脷洲玉桂山、西貢區五桂山、東大嶼花瓶頂、大澳虎山及各個離島島嶼等),但是最熱門之行山路線普偏皆位於郊野公園範圍內。

詳細統計如下(單次進入及離開作一次算,每天上限一次):

《郊野公園條例》下之郊野公園:
城門 18
金山 6
獅子山 8
香港仔 6
大潭 6
西貢東 10
西貢西 7
船灣 8
南大嶼 31
北大嶼 23
八仙嶺 6
大欖 9
大帽山 17
林村 3
馬鞍山 21
橋咀 1
船灣(擴建部分) 1
石澳 5
薄扶林 4
大潭(鰂魚涌擴建部分) 2
清水灣 3
西貢西(灣仔擴建部分) 1
龍虎山 3
北大嶼(擴建部分) 8

《郊野公園條例》下之特別地區:
大埔滘自然護理區 5
馬屎洲特別地區 2
橋咀洲特別地區 1

非郊野公園範圍之主要踏足景點:
滘西洲 1
花瓶頂 2
長洲 2
五桂山 3


年內郊野公園全走

2021 年其中一個創舉,就是年內踏足了全部 24 個郊野公園,包括位處較偏僻之橋咀郊野公園及船灣郊野公園(擴建部分),某程度上是多得下半年漁護署舉辦之地質公園十周年慶祝活動有密關係。

現時來往吉澳、鴨洲及東平洲之交通選擇極為有限,僅在周末及假日,設有每日一個航次,意味著到訪此等地區必須事先有周全規劃及花費一整天時間。隨著政府在施政報告中宣佈將會在短時間內分階段開放沙頭角公眾碼頭,相信在不久將來,往來船灣郊野公園及船灣郊野公園(擴建部分)將會有更多更便利的選擇,現時極為偏遠及不便到訪之地質公園景區 (例如吉澳、鴨洲及荔枝窩),屆時距離或會大為縮短,相信要在以後日子再次寫下郊野公園全走之紀錄,將會比現時大為容易。


珍貴足跡偏郊野

2020 年,本人最常到訪之郊野公園依舊是南大嶼,達 31 次,而緊接的北大嶼 (23 次) 與關連之北大嶼(擴建部分) (8 次) 亦成為年內主要足跡所在之地,這與我一向以來的偏好相符,可見我對大嶼山之愛戴依然存在。第三位則是馬鞍山 (21 次),而非去年的城門,這或與其地區便利性有關,畢竟新界東是我頻常到訪之地,撤退亦方便。西貢東遺憾未能再次上三甲之榜,儘管西貢東近年之交通大有改善,不過只限於北潭路及大網仔路沿線,西貢東之主要景點事實上皆遠離公共交通所在地,於夏季不穩定天氣下,亦難以長途拔涉踏足其上。

大嶼山之大規模發展似是勢在必行,無論是新發展區範圍,抑或是郊區,亦將會有大規模轉變。年內率先留恴到大嶼山部分行山徑已有搞作,現時杳無人煙之境,日後或將是人流如鯽。其實自 2016 年初我就已預知到會有這天,現階段只有爭取時間,將美好的風光寫進回憶裡。



. 總結

2021 年,逆境繼續使本人心力交碎,明白自新冠一疫後,遊戲規劃已徹底改變。登山固然是唯一能令我忘記煩惱之方法,但同時亦感受到在香港郊野參與上之瓶頸。事實上,現時遠足界之風氣已與當初我所認知的有巨大差異,例如多了大量潮流元素,這是多元文化下所鼓勵的,卻不是我所期望的,亦遺憾保育並非本人專業,對於各種負面因素亦難以出手扭轉。展望來年,在保持以登山作為休閒活動之同時,亦期望自己能保留以最壯嚴的態度去迎接神聖的大自然,樂在原野,謝絕紛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