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15 午後 近觀破邊洲、撿豬灣、西灣山、麥徑段二至北潭凹 之旅

2023.10.15
午後 近觀破邊洲、撿豬灣、西灣山、麥徑段二至北潭凹 之旅


萬宜水庫東壩小巴總站 (西貢萬宜路) (起) > 斜坡維修梯級 (近錨形紀念碑) > 三角網測站 (103mPD) > 花山東岬角 (近觀破邊洲) (66mPD) > (原路折返) > 撿豬灣 > (原路折返) > 萬宜水庫東壩防波堤 > 萬宜水庫東壩 (壩尾涼亭) (西貢萬宜路) > 龍岐山腰 (111mPD) > 浪茄 > 西灣山 (三角網測站) (314mPD) > 蜈蚣地 > 吹筒坳 > 西灣 > (95mPD) > 鹹田灣 > 大浪村 > 大浪坳 (153mPD) > 赤徑 > 北潭凹 (北潭路) (144mPD) (終)

出發時間:1:02pm
天氣:部分時間有陽光 吹偏東風三至四級,氣溫介乎 23-29°C (天文台) / 24-38°C (溫度計)
負重:平均 5.8kg
路線長度 (總攀升):19.56km (1003m)
路線整體描述:大量瀝青混凝土鋪面路 大量堅實泥徑 大量石砌路 小量浮沙路 小量碎石路 沒有密林 樹蔭遮蔽度高;小量手足並用 無需攀爬;有村狗 (西灣村)

--
行程概況:
萬宜水庫東壩小巴總站 >--(時長 28min,路長 1.17km,攀升 109m)--> 花山東岬角 >--(時長 9min,路長 0.6km,攀升 7m)-->
撿豬灣 >--(時長 30min,路長 1.52km,攀升 86m)--> 東壩涼亭 >--(時長 40min,路長 1.99km,攀升 66m)-->
浪茄尾 >--(時長 30min,路長 1.53km,攀升 283m)--> 西灣山山頂 >--(時長 46min,路長 3.41km,攀升 38m)-->
西灣 >--(時長 33min,路長 2.43km,攀升 107m)--> 鹹田灣士多 >--(時長 1hr 16min,路長 6.31km,攀升 286m)--> 北潭凹

-
想到也有超過兩個月未有走訪西貢東,不如趁是天簡單走訪一下麥徑段二吧,又既然心血來潮遠赴萬宜水庫東壩,不如去一覽已有兩年半未有近觀的破邊洲,以及鄰近但從未到訪過的撿豬灣。

是天車程極順利,甚至連 9A 小巴也幾乎不用等,亦剛好滿座,一時正許便抵達萬宜水庫東壩,此時遊人雖然不少,但未至於很熱鬧,而我隨即沿近年翷新過的斜坡維修梯級上走。
前往花山東岬角途中留意到原來有一個三角網測站就在附近 (103mPD),走過去才知道原來景觀甚為開揚,能正面欣賞一整個東壩,是一個鮮為人知但又很值得到訪的位置。
沿路前往花山東岬角途中,留意到不時有大陸旅客,而小徑本身則曾在兩年多前經官方修葺過,相比我在 2017 年年底首臨之時路況好得多,約走近半小時便來到岬角盡頭近觀破邊洲的最佳位置。

破邊洲是位置萬宜水庫東壩對開之一個小島,原與花山東岬角連成一體,但因此處面臨太平洋,東風潮之巨浪衝擊加速岩石風化與侵蝕,海蝕拱出現後再因頂部下塌,終分離成獨立的海蝕柱。
此島同屬西貢東郊野公園與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之西貢火山岩圉區其一景點,近觀可清楚見到島上有大量六角岩柱,這些六角形岩柱是酸性火山岩,富含硅質。

六角岩柱是約在一億四千多萬年前的早白堊紀形成,由於西貢糧船灣位處直徑達 18 公里之超級火山口中,噴出之岩漿急促冷卻後收縮成六角柱狀,因而同時擁有凝灰岩及熔岩特徵。
西貢一帶的六角柱體規模是聞名世外的,估計境內數量達一百萬條,但大部分藏於海底,約五分之一暴露海岸中,最寬的直徑長達 1.5m,主要於果洲群島中出現,而在東壩看到的直徑也不少於 0.5m,而高度則達 40m,以酸性岩柱來說,其規模可謂是國際間數一數二之大。

另外,六角形岩柱形成初期,於火山口一帶冷卻期間, 受到地震或區堿性下沉影響,而扭曲成 S 形岩柱,在糧船灣園景 (尤以東壩為甚) 可輕易找到這些 S 形岩柱之痕跡。
同時亦會見到深色岩脈的出現, 是因為淺色的六角岩柱形成在先,後受壓而沿直線裂開, 地下的岩漿繼而沿裂縫入侵,冷卻後形成深灰色的侵入岩牆,部分呈黑色的岩脈更是基性的玄武岩。
土木工程拓展署曾花上多年時間進行地質研究,並於 2012 年認定糧船灣伸延至果洲群島一座超級火山之角色,並先後於期刊及自創電子書發表研究結果,亦間接成為香港地質公園於 2015 年加入 UNESCO 的重要支持理據,功不可沒。

記得首次來臨近觀破邊洲是 2017 年 12 月,及後在 2021 年 4 月亦曾再臨 (詳見 https://lantauexplorer.blogspot.com/2021/04/20210411.html),當時的手機仍未全面興起廣角鏡頭,因此未能將整個島嶼拍攝入相片之中。
是次終有機會攜同最新款式之手機,以其廣角鏡頭拍攝破邊洲,當然更為震憾。而此時亦留意到附有不少遊人在此逗留外,更嚇見破邊洲之底有一名人士在步行。
同時,亦令我想起 2021 年下旬,正值地質公園十周年之時,署方曾舉辦破邊洲覯景台設計比賽,結果更在當年九月份時出爐,勝出作品為一誇張的環形階梯造形,但時至今日,完全未見動工之蹤影,不清楚是難以克服技術困難,抑或是遭民間反對聲音過多而擱置,但很有理由相信計劃大概已無疾而終。

賞畢破邊洲,再走至附近之撿豬灣,下降撿豬灣之路風化嚴重,且看似斜度很高,但其實小心下降不難應付,反而是臨到岸邊時之卵石令人難以快步,此時望向左方,見到一面規模極大的六角岩柱壁,而且幾乎是零距離接觸,絕對是其中一個仔細觀察六角岩柱的最佳地方。
再望向右方,換來短小及零散的六角岩柱,遠看有如碎石,兩者外表大相逕庭,在石灘上用廣角鏡頭拍攝,有如置身在無盡石塊之中,令人難以忘懷。
時間關係,逗留數分鐘便開始回程,沿捷徑直接下降萬宜水庫東壩防波堤,留意到居然有三艘船停泊在東壩外,並以錨形石作錨,續前走,由於正路之貓梯被鐵欄圍封,需在近海方向沿岩壁小心翼翼地下降至防波堤,但尾段需先下降至堤底,再靠前人放置之石塊借力上升回路面,需格外留神。

走在防波堤上,能觀賞由 7000 顆錨形石拼合而成巨大防波堤,每顆錨形石重 25 噸,是用來吸收在東風潮下來自太平洋之猛烈海浪能量,以免堤壩被侵蝕,接著再上走至東壩尾之涼亭,此時已是二時十一,隨即接上麥徑段一,繼續循例的麥徑行程。
走往浪茄,沙灘固然人多,但露營友卻不多,反而見到數頭黃牛,及後上登西灣山,相對盛夏之時,是天已算涼快,因此僅花了半小時便上抵山頂,在涼亭小休約 15 分鐘,初時仍有大陸旅客在內,及後便只剩我享受寧靜。

四時五開始下山,約 40 分鐘後下抵西灣村,用以復耕之「出水田」經已完全拆除,經過士多又見到曾相熟的老闆,再過西灣沙灘時居然不見遊人,連露營友也沒,清靜得有點不尋常。
及後過鹹田灣,人流開始減少,至鹹田灣同樣沒露營友,過木橋後沿路接回麥徑段二,經過大浪村後再上走至大浪坳,此時天開始入黑,再下降赤徑時天已全黑,但沿途也見到不少遊人,包括一些疑似大學學會的群體。
經過赤徑,終見到零星露營人士,而良友士多則已關門,及後再朝北潭凹進發,在暮中僅見零星遊人,終在將近七時正抵達北潭凹,剛好可輕鬆趕及即班 96R 巴士回到市區晚膳,結束是天有趣之行。

-- 行程相簿請瀏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