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20 新界東北鴨洲及吉澳之旅

2018.10.20
新界東北鴨洲及吉澳之旅



鴨洲公眾碼頭 (起) > (鴨洲地質步道) 「鴨屁股」>「鴨頸」>「鴨頭」海蝕平台 >「鴨眼」海蝕拱 >  基岩海岸/貝殼灘 > 漁村/鴨洲休憩處 > 鴨洲故事館/真耶穌教會小聖堂 > 流動電話基站 (26M 山頭) > 鴨洲觀景台 (28M 山頭) (三角網測站) > 漁村 > 鴨洲公眾碼頭 (終)

吉澳公眾碼頭 (起) > 士多 (午膳) > 吉澳漁民村 > (吉澳自然步道) 高地頂 (83M) > (原路折返) 吉澳漁民村 > 中間澳 (吉澳大街) > 山海亭 > (隱徑往) 桂橋谷 > (原路折返) 山海亭 > 高棚頂 (70M) > 凹背塘 > 澳背塘徑 > (折返) 凹背塘 > 吉澳上圍 > 吉圍徑 > 深涌岸邊 > (原路折返) > 吉圍徑 > 吉澳上圍 > 西澳 (吉澳廣場/吉澳地質教育中心) > 中間澳 (吉澳大街) > 吉澳公眾碼頭 (終)

出發時間:10:26am (鴨洲) / 12:12pm (吉澳)
天氣:密雲,氣溫介乎 25-27°C (天文台) / 25-30°C (溫度計)
平均負重:6.5kg
路線長度 (總攀升):3.17KM&7.68KM (51M&219M)
路線整體描述:大量瀝青混凝土鋪面路 大量堅實泥徑 小量石砌路 小量浮沙路 沒有碎石路 大量密林 樹蔭遮蔽度高;無需手足並用 無需攀爬;有村狗 (吉澳大街)
行程軌跡:
https://ridewithgps.com/routes/28812645 (鴨洲)
https://ridewithgps.com/routes/28812653 (吉澳)

-
為了準備 LT70 比賽而休腳,
是天只好走一些較為輕鬆的路線,
想起自九月吉澳 / 鴨洲公眾航線啟航後,一直也很想去卻未抽到時間去,
故是天果斷早起,去這個充滿地質價值的景點一遊。

刻意在早上六時半左右起床,
對於趕船,實在這樣早起的必要,
何況往吉澳 / 鴨洲的船是八時半開出的,只此一班,
這比起東平洲還要來得早。
有幸我去馬料水碼頭不遠,約半小時便行。

往吉澳 / 鴨洲是在三號公眾碼頭登船的,而非翠華船務所用的新公眾碼頭,
兩者距離約四分鐘步程。
船在上午八時半準時開出,目測是日人數不算很多,
船上仍有不少吉位。
此航班特別之處,是去程會特意駛近黃竹角咀鬼手岩,還會開廣播提醒觀賞,
後即駛進印洲塘紅石門內海,
而非直門頭那邊 (回程則是),
可見航班極具觀光性質。
約一個半小時,便到達吉澳,
落客三數人後再隨船前往鴨洲,抵達時約十時廿分,
尚未下船,便已遠見兩只狗在基岩海岸吠著。

鴨洲碼頭後方有一公廁,狀況良好,
不過通往「鴨屁股」的柏油路則被颱風破爛不堪,像西灣那邊似的情況。
為掌握時間,我選擇逆時針方向綑邊一圈,
初段全沒人造建設,只有連綿不斷的沉積岩可供賞識,
慢走下不難通過。
後經重點景點「鴨頭」海蝕平台及「鴨眼」海蝕拱,此皆鴨洲獨有之景。

鴨洲上的岩石主要是角礫岩,是由稄狀石塊組成的沉積岩,
來自附近山麓之風化物在乾旱古氣候下,長年累月膠結及固結後,
形成現今顯然易見,呈綜紅色的沉積岩。
這裡的岩石約有一億多年歷史,比起黃竹角咀組的年輕得多,但卻比東平洲的歷史更悠久。
沉積岩的其一特點就是易受風化,其中角礫岩的鈣質膠結碎石塊在長久風化及海浪浸蝕下被移除,
留下多個蜂窩狀小孔洞,
這些小孔洞當逐漸擴大,終相互連接,使岩石橫向崩落形成洞穴。
這亦解釋了為何在鴨洲所見的海蝕洞是呈扁狀的,而非像西貢火山岩園區所見的高窄形 (基於節理形成)。
因此,走在鴨洲上,的確是探究沉積岩特性的其一最佳地點 (個人認為另外兩個重要景點是黃竹角咀及東平洲)。

由於鴨洲只有 0.04 平公方里,縱然綑邊路崎嶇,
但仍不消一會便走完,
故一個半小時是絕對足夠慢遊此島的。
在主要景點拍過照後,經過「高壓海底電纜」的牌,便來到舊漁村,
很多屋都已被遺棄了,
但剩下的學校則於今年早前被改建成「鴨洲故事館」,遺憾只在星期日及公假才開放,是日無緣一賞,
唯有移師到旁邊的小教堂朝朝聖吧!

在「鴨洲故事館」背後,是一條登山路,
路有二,左方荒蕪,是通往 CSL 近年興建的電訊發射站,
而右方則是柏油路打造的,是通往山頂的觀景台,
那裡風景開揚,可眺望新界東北以至深圳鹽田大部分重點地帶。
大約十一時四十五分左右,我便下山前往碼頭,準備乘船離去,
正當我在碼頭之時,我發現有一只黑狗,另有一個中年女士坐左附近,
令我認為這些狗都是有人養的。
船離開時,還有一名釣魚伯伯沒有離開,
至於他是稍後自行租大飛走,抑或通宵留守,則不得而知了。

十二時十分,船抵吉澳,
下船後我第一時間找午飯地點。
朝著人群,我找到了一家專售簡單客家式飯及自制墨丸的士多,
吃了一個極好吃的客家豬肉飯,比我在烏蛟騰吃的好吃得多了,簡直差天共地,
連飲五十大元算這樣吧。

飯後,我先往吉澳漁民村簡單走了一轉,
見了很多倒塌的鐵皮屋,了解到颱風山竹的破壞力後,
便開始登山之行。
先是登高地頂,沿路是柏油路,易行,山頂有一涼亭及觀景台,風光優美。

後回到吉澳大街,取柏油路登上山海亭,
本滿懷大志想要登上全吉澳最高的雞公嶺,
卻不知道原來計劃出狀況了。
才剛離開山海亭,便已是雜草處處,
愈走愈入,穿過墓地,進入桂橋谷,
更見一棵又一棵塌樹,
艱辛地爆林爆了十五分鐘,到達雞公嶺登山分歧路口時,
更被塌樹阻至完全無法通行,
只好沉著氣走回頭路,
告別這段沮喪的經歷。

後改登高棚頂,下降至澳背塘徑,
怎料不幸的遭遇沒完沒了。
原本凹背塘後石灘有路可通往吉圍徑末端,
可是又是塌樹,把最尾一段徹底封死了,
而且凹背塘後的泥灘滿佈垃圾,心機沒了,
浪費了十數分鐘後是得回頭。
好吧,此時時間已無多,只退而求其次,經吉圍徑到西岸繞一圈返回吉澳上圍,
怎料,又是走到後半被阻了,
原路退回便是唯一辦法,
簡單而言,目前從吉澳圍往郊野公園部分唯一通行的路,便只是吉圍徑 (的確,沿途有明顯斬樹痕迹)。
最後在開船前半小時平安回到吉澳上圍,見有時間剩下,
便參觀吉澳地質教育中心,探索我最愛的地理議題。

如果說,鴨洲的價值是在地質為主,那的價值,我會認為是人文方面為主,
體會風土習俗似乎是來吉澳的唯一目標。
其實,整個吉澳有 2.35 平方公里,比鴨洲大得多,沉積岩露頭數目也非沒有,
唯大部分在郊野公園範圍之原始土地皆沒有正式山徑前往,
本來要遷就船期下,深遊吉澳已不容易,
加上山竹一役後,即使有不少義工善後,但似乎仍無力處理郊野公園部分情況,
亦因此幾乎哪裡都不用去了。
一個美好的小島成現狀,真可惜。
若想去吉澳登山,我覺得還是不要抱有太大期望為好。

最後,死氣沉沉地登上船,三時半準時開出,
五時到達馬料水,
一心想乘小巴回沙田市中心吃東西,卻不幸預科學園散場人次,
班班車滿座、頂閘,
終步行至大學站,改乘小巴往別處。
是天真不知是愉快抑或倒霉的行程哈。

-- 行程相簿請瀏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