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9 酷熱下 午後 南房肚登大帽山.甲龍古道降上村 之旅

2020.08.09
酷熱下 午後 南房肚登大帽山.甲龍古道降上村 之旅



可風中學巴士站 (荃灣城門道口) (起) > 城門水塘小巴總站/城門郊野公園菠蘿壩茶水亭 > 城門郊野公園遊客中心 (菠蘿壩) (菠蘿壩自然教育徑) > 賞蝶園 > 城門林道 - 水塘段 (經蝴蝶園) > 城門林道 - 龍門段 > 虎蹤徑 > 芙蓉山 (城門八村) > 龍泉谷 (大城石澗中游) > (原路折返) 虎蹤徑 > (大城石澗徑) 肥佬麥 (大城石澗上游) > 南房肚 > 四方山坳 (大帽山林道) > 大帽山雷達站 > 禾塘崗北峰 (大帽山道) > 大帽山郊野公園遊客中心茶水亭 > 荃錦坳 (荃錦公路) > 甲龍古道 > 石崗引水道 > 農場鮮奶 (雷公田) > (原路折返) > 雷公田小巴總站 (荃錦公路) > 錦田公路 > 上村球場巴士站 (錦上路) (終)

出發時間:1:50pm
天氣:大致天晴及酷熱 吹東南風二至三級,氣溫介乎 23-33°C (天文台) / 27-39°C (溫度計)
負重:平均 6.5kg
路線長度 (總攀升):17.59KM (864M)
路線整體描述:大量瀝青混凝土鋪面路 大量堅實泥徑 大量石砌路 沒有浮沙路 沒有碎石路 小量密林 樹蔭遮蔽度高;小量手足並用 無需攀爬;未發現野狗及村狗
行程軌跡:https://ridewithgps.com/routes/33708400

-
是天雲量相較前一天稍增,天氣穩定,但大致仍酷熱,因此走線上同樣以輕鬆為上,略加一點神秘感。
想了想,決定再戰由南房肚登上四方亭一段之小徑,此段小徑曾於本年四月底及六月底兩度去過 (詳見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2863318340430916 及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3017543448341737),
而對上兩次儘管成功挑戰,但都總是「損手爛腳」而回,是天決定再訪其中,並加倍留神提防路滑,最終成功無痛地經南房肚攻上大帽山。
同時,是天能見度不錯,在大帽山頂上能難得地賞到四面無遮擋之風景,令我倍感愉快,下降至荃錦坳後後沿甲龍古道繼降至雷公田,再漫步往上村球場完程。

一時四左右吃畢午餐,隨即乘車出發往城門道口,再步行至城門水塘小巴總站/城門郊野公園菠蘿壩茶水亭,並在小食亭購買一支能量飲品打底才正式起行,附近一帶依舊熱鬧。
沿柏油級上走至城門郊野公園遊客中心,該中心竟然有在開放,後經柏油級至賞蝶園,園內的賞蝶區範圍正進行改善公程,再沿出口接上城門林道 - 水塘段,
是天走得較快,由城門水塘小巴總站/城門郊野公園菠蘿壩茶水亭至此僅用了八分鐘,路長約 0.43KM,攀升達 50M。

沿城門林道 - 水塘段走一小段,便來到城門林道 - 龍門段的入口,這裡於廿多年前曾經為大城家樂徑之一部分,這裡於廿多年前曾經為大城家樂徑之一部分,後來家樂徑已被取消了,但沿途見到大量涼亭,彷彿令人意識到多年前此處仍為熱鬧之家樂徑。
沿城門林道 - 龍門段上走,此處開始便再也接收不到手機訊號,算是城門水塘的一個大盲點,但這看似偏僻的地方,沿途也有不少遊人,
沿路上走約十分鐘 (路長約 0.9KM),便來到林道盡頭,並駁上寬闊泥徑,走數分鐘便見到分岔口,路前有破舊鐵欄 (以前有「路不通行」牌,但現在此牌消失了),此為虎蹤徑路口。

而我是次則直走,走數十秒左右,便見第二個分岔口,同樣有破舊鐵欄,此時則繞過鐵欄直走進去,經過平緩的石砌路,不一會便來到一開揚的平原,
此亦相信為昔日芙蓉山村之所在地,留意這裡指的芙蓉山村是城門八村之一,與大帽山南脊妙高台南端的餘脈無關,是天更見荒田處圍起了一些樹幹砌成的籬笆。
過了開揚平原,再走約兩分鐘,便能來到一澗口位,這便是龍泉谷所在,由城門林道 - 水塘段 (賞蝶園出口) 至此,共走了廿六分鐘 (路長約 2KM,攀升達 83M)。

是天的龍泉谷處依然見到一些遊人 (包括一家大細) 在玩水,這裡除巨石纍纍外,周遭又有大量林木作樹蘟,絕為休憩理想之地,但因此時難得受日照,因此坐在澗中數分鐘亦未感特別涼快。
大城石澗源於大帽山,為全港最大的石澗之一,亦為九大石澗之首, 而龍泉谷為大城石澗中游的一個平緩位置,位處約海拔 270M,
這裡亦是大城石澗上下兩段的明顯分界,由灰橋至龍泉谷之斜度較平緩,但由此至大帽山林道的斜度明顯高上不少。

停留了近七分鐘,便再次起程續走,經過四月底那次中伏經驗後,是天不勉強找捷徑駁回虎磫徑,而乖乖原路折返至破舊鐵欄的分岔口再接上虎蹤徑,當然也輕鬆得多,上次浪費了三十分鐘爆林之路程,是天即使繞路也僅用了十分鐘左右。
沿虎磫徑上走,斜度明顯但又未至感覺艱辛,且路徑寛闊,沿途亦遇有零星遊人,僅是初段有小量塌樹及需過澗。
一直上走近廿二分鐘,便來到分岔路口,此時接入大城石澗徑往肥佬麥,此後路段平緩,直至聽到流水聽,便是肥佬麥所在位置。

「肥佬麥」是位處大城石澗之澗口位,流水淙淙,與文字中呈現之氣氛完全相反。
「肥佬麥」之名的來源並沒有一個標準的說法,但普遍皆相信是不知何時起,這裡其中一塊石上被漆上「肥佬麥」三字,因此被流傳成一地名至今。
肥佬麥亦常成為大城石澗逆澗人士之「走佬」地點,皆因該處算是大城石澗上游與中游之交分界點,上游沿途景觀固然沒中下游般壯觀,因此選擇逆其中的人不多。
而是天在這裡亦見兩名遊人正在玩航拍,而我則小心翼翼地過澗,留恴過澗位置落腳位少,因此稍具難度,需手足並用躍過。
過澗後,便續沿小徑上走,約兩分鐘後便開始見到一些舊堤垣,這裡便是南房肚村之遺址,這裡位處海拔約 480M,實在難以想像昔日居住在如此高海拔地區之村民是如何維生的。
由龍泉谷至此共用了四十分鐘,路長約 2.04KM,攀升達 207M,

此時留意左方,有一絲帶小徑能通向四方亭方向,沿途需先穿過一片竹林,攀過一連串的舊堤垣,走一小段踤石乾坑路,穿過竹林隧道,再沿開揚泥徑走不一會便到望到四方亭,
這看似之小徑可真神奇,竟然一年四季路況也不差,林木沒過密,又見到比上次多了一些新絲帶,估計無論行山隊仰或個人山友,選走此線的也不少,唯獨是天沿途不見遊人。
留意初段從舊堤垣上走途中需當心石塊有青苔較跣,之前我曾試過滑倒,幸而是天終無痛走過,直至抵達四方亭時已是四是三,由南房肚至此共用了三十八分鐘 (路長約 1.11KM,攀升達 228M)。

來到四方亭,亦意味著是天最艱辛的一段完成了,此時見到四方亭處有一些遊人逗留,亦見有操山友途徑,而我則此小休了六分鐘兼喝自攜冰冷飲料後方再起行。
後沿大帽山林道上走至白波閘口上走,斜度雖高但仍感覺能應付,看來是天狀態本來也就不錯,一用了廿二分鐘便上抵大帽山雷達站閘口,
難得天色明朗兼沒霧,當然也就放慢步伐賞賞景吧,而此時見到雷達站閘口打開了,有汽車準備駛出來。

沿大帽山道下降,沿途遊人不少,熱鬧感依舊,而我沿途也不斷細味各方美景,不一會始見有薄雲開始露現在白波間,使我預料傍晚天色應會轉差,因此也沒有打算在此留守看日落。
賞景近半小時後,才開始全速下降至荃錦坳,用了三十七分鐘來到大帽山郊野公園遊客中心茶水亭,此時已為五時十。
留意到蓮姐放置了一個士多宣傳牌在遊客中心支路入口處,真懂做生意呢,但因時間緊迫,是天沒有惠顧吃東西,僅到衛生間稍稍疏洗便離開了。

此時距離日落僅餘一小時十分鐘左右,知道根本不夠時間去河背水塘了,因此決定更改原訂計劃,改經甲龍古道往雷公田。
進入甲龍古道之方法有多個,其中最常見的是取巴士站後不久之河背越野單車徑入口進入,但需上落一小段,較費力,
而是天則續走荃錦公路約兩分鐘左右,而開始轉彎前見到斜坡維修通道旁有一隱蔽位置進入林中,此便是駁上甲龍古道之捷徑。

我曾在兒時多次走經甲龍古道,亦曾在前年中 (詳見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663854863710609) 及去年中 (詳見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2152388351523922) 兩度走經甲龍古道。
甲龍古道因甲龍村得名,是香港其中一條歷史悠久的古道。據說甲龍村已有二百多年歷史,目前只餘兩戶居民,古道連接甲龍和荃錦坳,是古時八鄉石崗一帶務農人士往來荃灣市集的必經之路。
甲龍古道大致保留昔日之石級,但因路段本身斜度較高,因此若在潮濕日子走著,會感異常滑腳,或生危險,因此此路段雨天絕對不宜。
另外,甲龍古道與甲龍林徑亦不一樣,後者為西面另一條較長及較平坦之山徑,在漁記角度,前者屬郊遊徑而後者不屬,因此亦只有前者設有標距柱。

是天沿甲龍古龍走往石崗引水道,沿途沒人,因路面不潮濕,故此不滑腳,由大帽山郊野公園遊客中心茶水亭起計,用了約四十分鐘來到石崗引水道 (路長約 2.79KM)。
抵達石崗引水道時約為六時七,見尚有時間,便沿引水道漫遊一會,順道看看農場鮮奶是否已恢復營業,怎料竟比起六月初那前情況更差,這次見告示寫著此餐店竟完全停止服務,真可惜。
看畢農場鮮奶,再看看背後之大帽山,果然不出所料,白波早已消失在一片濃霧中。
後沿引水道步出荃錦公路,沿途仍見不少遊人及汽車,感覺仍然熱鬧,同時亦能隱若賞到日落及晚霞。
約十分鐘後到達荃錦公路,再沿路下降上村球場,僅用了八分鐘多 (路長約 0.8KM),
於是就此等候 64K 巴士回大埔墟,完結是天輕鬆卻難忘之旅!

-- 行程相簿請瀏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