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01 烏蛟騰桅尾嶺隱徑.拾牛湖頭五肚谷埔.白梨聚門過金龍脊.黃昏芬箕托吊燈籠 之旅

2020.05.01
烏蛟騰桅尾嶺隱徑.拾牛湖頭五肚谷埔.白梨聚門過金龍脊.黃昏芬箕托吊燈籠 之旅


烏蛟騰 (祠心路巴士站) (起) > 烏蛟騰田心村公所 > 老圍古道 > 桅尾嶺 (三角網測站/山火瞭望台/烏蛟騰郊遊徑觀景台) > 拾牛湖頭 (墓穴) > 五肚 > 四肚 > 三肚 > 二肚 > 谷埔新屋下 > 谷埔 (啟才學校/宋伯山水豆腐花) > 白梨山 > 聚門嶺 (北峰) > 五肚嶺 (金龍脊/減龍脊) > 減龍嶺 > 桅尾嶺 (三角網測站/山火瞭望台/烏蛟騰郊遊徑觀景台) > 芬箕托 > 吊燈籠 (三角網測站) > (吊燈脊南脊) > 犁三古道 > 九担租 > 烏蛟騰 (烏蛟騰巴士總站) (終)

出發時間:12:56pm
天氣:部分時間有陽光 吹東南風二級,氣溫介乎 25-31°C (天文台) / 24-34°C (溫度計)
負重:平均 7.0kg
路線長度 (總攀升):12.78KM (849M)
路線整體描述:小量瀝青混凝土鋪面路 大量堅實泥徑 小量石砌路 小量浮沙路 小量碎石路 大量密林 樹蔭遮蔽度高;大量手足並用 小量攀爬;有村狗 (烏蛟騰田心村)
行程軌跡:https://ridewithgps.com/routes/32501586

-
是天為五月的第一天,亦為勞動節假期, 當然得繼續登山去,並選走久違了的新界東北。
是天繼續追蹤奇萊山友遠足隊早前走過的路線,前三分之二部分都是走密林小徑,包括近期重新開闢的老圍古道、拾牛湖頭脊及去年康樂山友新開闢的白梨山、聚門嶺至金龍脊的小徑,玩畢小徑後返回桅尾嶺,亦即繞了一大圈,見尚有時間,便一登芬箕托至吊燈籠,享受黃昏美景後再下降回烏蛟騰作結。

十一時八吃畢早餐後,便去乘車至大埔墟,是天有幸等車不用等太久,兼夾到 275R 的班次,順利地乘上十二時四的 275R 巴士到烏蛟騰,
當時巴士客量僅有十餘人,車程約為半小時,十二時十到達烏蛟騰祠心路。
在祠心路中途站下車後,先走至烏蛟騰小巴總站,此時見到有一輛復康巴士駛進來,原來是一名坐輪椅的村民回鄉,
但負責推輪椅的職員似乎耐性欠佳,不斷地重覆說著竟然還未到之類的抱怨。

由烏蛟騰上走至桅尾嶺,最正路的走法是經媽騰古道 (現為烏蛟騰郊遊徑其中一部分) 上走,唯是天刻意選走早前奇萊山友走過之隱徑,
亦為昔日之老圍古道,此徑在地圖上皆沒有顯示,亦相信曾有好一段日子沒人走過而路肧消失了,最近是重新打通方能行走。
此古道之入口位處烏蛟騰田心村公所後方,見有一些石砌樓級,沿梯級上走後,見到左上方有一些鐵絲網,這便是進古道之位置。
古道整體斜度不算太高,僅有數個位置較陡,而沿途路線清晰,絲帶滿佈,甚至需踏草而過之時候不太多,
是天走來,沿途沒怎樣見蜘蛛網,已感神奇,後在沿坑一段某處有粉筆字寫畫圖案兼寫上前一天的日期,我才悄然大悟,原來前一天才剛有人走過。
一直走著,直至見到電線桿時,代表已將近到達桅尾嶺山頂,而由祠心路至桅尾嶺山頂全程,連找入口,共走了約四十分鐘 (路長約 1.2KM)。

桅尾嶺高 300M,山頂設有一個三角網測站 (編號 534),亦有山火瞭望台及烏蛟騰郊遊徑觀景台,是天在山頂處見到兩名遊人。
草草在山頂處拍過照後,便隨即沿烏蛟騰郊遊徑下走一小段,見左方有繫絲帶路口,便左轉入林中小徑,這亦為拾牛湖頭脊之入口。
山脊線初段緩緩下降,沿途路線尚算清晰,兼有大量絲帶引路,但部分路段需踏草而走,走上來步速未能太快,沿途隱約可見沙頭角以至深圳鹽田之風光。
沿小徑走約三十五分鐘,終能出林並便到達一開揚草原,這裡有一些墓穴,據稱為拾牛湖頭穴,
過了這裡後,續下降五肚之路徑斜度雖高,但明顯寬闊得多,相信有村民為掃墓而定期打理,走上來也甚為輕鬆。

約六分鐘後,眼前突然見到大量廢棄的燒烤爐,便即已到達五肚,旁邊亦見有一水潭。
沿柏油路走約半分鐘,便迎來另一堆燒烤爐,旁邊更有一個荒廢的小食亭,真想像不到昔日這裡是何等熱鬧的。
沿柏油路一直走,途經四肚、三肚及二肚,但全部建築物皆已破舊兼已沒村民留守,在二肚有一鄭氏宗祠,內裡的物件顯然是有人打理的。
離開二肚,再走一會,便回到谷埔新屋下的大路,此時開始亦見大量遊人 (此前路段是一個遊人都沒有的)。
一直走至啟才學校處,亦見宋伯山水豆腐花在營業中兼極為熱鬧,此時已為二時九,亦即由桅尾嶺走至谷埔共用了一小時兩分鐘 (路長約 2.8KM)。

難得途經士多,便決定先來一碗豆腐花涼粉吧,當然味道未算是頂級,越吃越令人懷念嶂上。
約十四分鐘後續行,先沿海旁柏油走一小段 (約 0.6KM),約九分鐘後來到登白梨山之路口,入口處沒絲帶兼不太明顯,但會見到一些舊時的石砌級。
沿級上走一會便開始見到絲帶,同樣全段路路線清晰兼有大量絲帶引路,但林甚密,大部分時間需踏草而走,
而這段路或因近日未有人走過,沿途避不開要上網的命運。

約廿分鐘 (路長約 0.4KM) 後,便到達白梨山山頂,
此峰風光開揚,能以一個特別的角度去欣賞谷埔、水浸咀排及沙頭角等地,實是有一登之價值,但明顯知道此線的遊人不多。
離開白梨山,過聚門嶺 (北峰) 前,要先下降至林中走一小段,又用了約廿分鐘 (路長約 0.5KM) 到達聚門嶺 (北峰) 山頂,但此峰風光明顯稍遜。
離開聚門嶺 (北峰),隨即駁回一條明顯寬闊之大路,後來才發現這路僅通往不遠處之山墳,過後便得再次接回密林小徑續上走至五肚嶺。
同樣再一次用了廿分鐘 (路長約 0.57KM),後駁回金龍脊,金龍脊原名為減龍脊,「減龍」指龍脈自「吊燈籠」西至「桅尾嶺」時,龍氣開始衰減,
故桅尾嶺又稱為減龍頭,其以西北之山脈便是減龍嶺,但因較西北的一峰鄰近五肚,故近年亦有人稱其作五肚嶺。

金龍脊 (減龍脊) 路線寬闊,從剛才小徑出林至金龍脊 (減龍脊) 的一刻,明顯有由地獄折返人間的感覺。
沿脊可快速前進,緩緩上升,約十一分鐘後 (路長約 0.47KM) 上抵五肚嶺,此峰風光尚算開揚,能眺望對面橫山腳、上下七木橋及黃嶺一帶,
在山頂處逗留了約四分鐘後便離開,再快速前走至下一個山峰,約十分鐘後抵達減龍嶺,但此處全被林木所圍,全沒風景可言。
離開減龍嶺,便接回烏蛟騰郊遊徑,再走約六分鐘便回到是天較早時候到過的桅尾嶺 (三角網測站/山火瞭望台/烏蛟騰郊遊徑觀景台),但此時已沒有遊人。

離開桅尾嶺,沿郊遊徑下降一小段再接媽騰古道,此時方為四時九,見尚有時間,便決定經芬箕托一登吊燈籠。
昔日我登吊燈籠通常選走之路線為東脊及南脊,較少取道西脊 (即是天走的芬箕托山脊),唯一一次走過的已是 2018 年年底 (詳見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957811244314968)。
是次重臨芬箕托山脊線,發覺路線比起對上一次走時變得稍寬闊,已幾乎不太有密林之感覺,
最重要的是,登芬箕托前要先過的一個 deep V 山谷位,是次因近來皆沒下過雨,此段斜坡泥路完全呈乾爽狀態下,顯然比起上次帶泥漿易應付得多,
當然最陡峭一段已設有輔助繩,若在潮濕天氣下走著,相信用繩借力會安全一點。
值得一提,「芬箕托」原名為「糞箕托」,其中「糞箕」為一種農具,用以形容其山體形狀。

由媽騰古道走至芬箕托山頂 (369M),全程沒遊人,是天走了約廿八分鐘 (路長約 0.93KM),途中需上落數次,對體力需求也不算少。
過後又需再攀過兩個副峰,方能抵達吊燈籠山頂,這段則用了近十八分鐘 (路長約 0.81KM),抵達吊燈籠山頂時已為五時七。
吊燈籠高 416M,為新界東北 (船灣郊野公園) 最高之一個山峰,山頂景觀極開揚,亦設有三角網測站 (編號 519)。
吊燈籠亦是昔日我選走新界東北時極常登之一個山峰,唯近月因太多精彩路線等著玩,故有好一段日子未有上來,
翻查一下,原來對上一次登上此峰,已為去年七月一日回歸紀念日了 (詳見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2239248342837922)。

是天吊燈籠山頂比我想像中要熱鬧,除有兩名疑似遊客在玩航拍外,亦有五名遊人剛從東脊上來,想不到這時分還有人留守在此峰,而此時天上的雲亦極美。
基於 275R 巴士之尾班車為六時九,若錯過了便得多等半小時乘 20R 小巴,
為免弄得太晚,於是決定在吊燈籠逗留約十六分鐘後,約五時十左右便下山去,預留約五十分鐘至烏蛟騰巴士總站。
吊燈籠南脊實在走得多,但沿南脊下山實為首次,南脊固然為「快靚正」路線,簡單易走,約廿二分鐘 (路長約 0.68KM) 便下抵犁三古道。

接回大路,再走約廿二分鐘,便抵達烏蛟騰,此時烏蛟騰竟然還有不少遊客,但我卻發現時至今日,
似乎不太多人知道 275R 已延至烏蛟騰。
走至巴士總站途中,
見到數群遊人非前往去巴士總站趕尾班車,
而是走出新娘潭道,當巴士開出時後經過人群時,這些遊人才望著巴士。

另外,當巴士駛去到新娘潭時,
又見數名外籍女子在舊總站位置 (現為北行中途站) 截車,當然不成功,兼送尾班車車尾吧,最怕是連半小時後的小巴也登不了。

再到大美督總站時,見一大群在等 75K 的候車人士竟沒一個轉軚去登 275R,難道他們全部都是去八號花園或廣福道一帶?這就不得而知了。
巴士約在半小時候到達港鐵大埔墟站,而我是天此行亦在一連串奇景中結束。

-- 行程相簿請瀏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