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文章] 2019 年度總結及回顧

2019 年度總結及回顧
甲. 前言
是天為 2019 年的最後一天,多雲,有幾陣微雨,相對濕度高達百分之九十以上,顯然非登山之好時機,倒不如提早作一總結,回顧一下是天登山體驗。2019 年為本人經歷起伏相對較大的一年,加上事務頗為繁忙,因此一切化繁為簡,回到反璞歸真的郊遊方式,就是多遠足,少操山,無露營及其他活動。本人體會到,對於獲取快樂的生活模式,閒遊與跑山是相輔相成,前者能讓本人體會大自然中各處獨特生態及地貎之樂趣,後者則為人生注入目標,時刻追尋進步,長遠讓此成為本人一可持續的興趣。
如何使行山興趣融合生活?
為配合本人不喜物質泛濫之風氣及愛和平,本人盡可能選擇一些方便自行參與之遠足活動,避免觸及任何商業色彩之項目,堅持郊野就是自然的原則。為顧及安全,亦不追求遊玩高難度路線,反而於風險及滿足感之間取一個平衡,輕鬆尋求長久快樂。同時,本年度本人面對其一挑戰就是事務月益繁忙,但經本人慎重規劃時間後,仍堅持周末兩天去參與郊野活動,實屬難得。至於在天氣惡劣之日字,本人則轉為處理事務及查看郊野動態,以便在下一個好天日子得以更迅速投入行山活動。
一波三折的登山旅程
與 2018 年相比,本年行山次數及總里數皆有輕微下降,其中郊野參與總天數為 108 天,較往年減少了 16.9%,而行山總里數則為 2768KM,較往年減少了 4.7%,很明顯可見,2019 年登山經歷沒達到個人紀錄的高峰。其中一大原因是本人於是年三月、四月及十一月下旬時有十分緊迫的事情要處理,而且與預期有異,在這嚴峻情況下,本人兩度選擇優先處理事務而暫時擱置登山,幸終能圓滿完成繁瑣工作,再次回復過往的登山日程。儘管 2019 年郊野參與的模式不如去年的多樣化,但在選址上也不乏廣度,24 個郊野公園之中,本年也到訪過 20 個,亦多次到臨非郊野公園範圍之野外地點,包括北區紅花嶺、長洲及屯門龍鼓灘,質量並全。是年復活節是罕有地完全沒有行山的一次,所幸春節、中秋節及聖誕節皆有到訪郊野,其中聖誕節更一連四日去行山,四天中亦包含一些未曾到過的地新點,為節慶帶來不一樣的美麗色彩。
乙. 山野參與度數據統計
*山野參與包括在大自然範圍 (包括郊野公園或非郊野公園之未開發土地) 進行之遠足、露營、操山、山野競賽或野外研習活動,包括在車路或林道上之跑步活動。
a. 全年山野參與日數:108 天 (佔全年 30%),其中:
全年跑山日數 (包括練習及比賽,但不包括運動場衝圈):32 天 (佔全年 9%)
*除特別註明外,「超長途」意即單日記錄總里數超過 25.0KM。
b. 按月份統計山野參與度 (日數/里數):
一月:10 天 (超長途:6 天) / 317.5KM 二月:10 天 (超長途:5 天) / 250.8KM 三月:5 天 (超長途:5 天) / 215.7KM 四月:0 天 (超長途:0 天) / 0KM 五月:5 天 (超長途:2 天) / 114.8KM 六月:13 天 (超長途:7 天) / 335.3KM 七月:12 天 (超長途:6 天) / 306.0KM 八月:13 天 (超長途:4 天) / 299.5KM 九月:12 天 (超長途:4 天) / 263.4KM 十月:10 天 (超長途:5 天) / 267.1KM 十一月:7 天 (超長途:2 天) / 144.3KM 十二月:14 天 (超長途:3 天) / 253.2KM
全年緦計:108 天 (超長途:49 天) / 2768 KM
c. 按周日統計山野參與日數:
星期一至五 (不包括公眾假期):23 天 星期六 (不包括公眾假期):38 天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47 天
d. 全年總攀升高度紀錄:129,481M
e. 最長單日遠足: 11 小時 58 分鐘;約 55.9km (2019.01.12, 星期六 操山 逆走大雙坳 (麥徑段八至三) 之旅)
f. 最短單日遠足: 1 小時 16 分鐘;2.2km (2019.02.09 休腳日之龍鼓灘短遊)
g. 最早出發: 7:34AM (2019.01.12, 星期六 操山 逆走大雙坳 (麥徑段八至三) 之旅)
h. 最具挑戰性 (主觀判斷): 2019.11.09,星期六 蚺蛇出咀過四灣 (經米粉頂、東灣山) 之旅
i. 全年最寒冷: 10℃ (西貢東 @ 2019.12.08, 星期日)
j. 全年最炎熱: 36℃ (官方數據) (2019.08.24, 星期六 大欖涌 及 2019.08.28,星期三 大刀屻-大帽山)
k. 酷熱天氣警告下登山日數: 25天 (五月至十月)
l. 最長連續登山日數: 4天 (2019.02.03-06; 2019.06.06-09; 2019.06.28-07.01; 2019.12.12-15; 2019.12.25-28 共五次)
參與遠足活動 無分秋夏秋冬
2019 年的郊野參與按月分佈尚算平均,除四月外,每月錄得的參與日數介乎 5-14 日,其中最多的是十二月,最少是三月及五月。十二月錄得最多日數,是因為該月華南地區天色大致良好,溫度亦適中,十分適合登山,亦因該月完成了手頭上的事務,時間安排較疏動,故能頻繁登山。而三月及五月錄得最少日數,前者是因為該月參與了兩個百公里越野跑比賽,除比賽日外皆休息,但更重要的原因是該月本人遇上了一些棘手事情,以至無暇登山,而後者 (五月) 就因多日受廣闊雲帶及低壓槽所覆蓋,暴雨日數尤多,五月四、五、七、八日,及五月二十日至月尾皆為下雨及雷暴天,根本無法享受行山之樂,這情況相比之後的六至九月情況更差,相反夏季雖然酷熱天數較多,但天色大致良好,對於熱適應程度較高的我,無阻體驗登山。
香港郊野 靜中帶旺
2019 年的郊野參與照舊是以周日及公假最頻繁,其次是周六,然而平日的參與次數也達 23 天,可見這一年使我體會到不同日子裡郊野人為活動的變化。事實上,部分郊野公園 (如西貢東、獅子山等) 即使在平日閒日,人流仍不少,旅客佔其中一部分,亦有部分郊野公園 (如船灣、八仙嶺和南大嶼部分地方) 平日與假日人流差異大,甚至平日全程或一個人也碰不上。不過,部分路線選址會偏向刻意安排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到訪,例如是位處較偏避的紅花嶺、芝麻灣、船灣郊野公園等地,務求在靜謐中亦帶點旺氣。
超長行程 挑戰自我
2019 年錄得長達 25.0KM 或以上的行程日數達 49 天,佔所有行程日的 45%,而差 1-2KM 便達標之行程亦有不少。這些超長途行程有的是長途操山,有越野賽,有麥徑、衛徑數段連走,亦有挑戰性路線 (如西貢東蚺蛇出咀過四灣、一咀二灣三頂等)。其實,要完成一個 25.0KM 行程所需體力不多,但若要連續多天也走廿公里以上,無非也會有疲累感,因此事情需訓練有素。多得這兩年愛上越野跑 ,多走長途之下,行程能夠使耐力得到大大提升,更有助參與長途郊遊及比賽時之表現。
行程無間斷 假期更充實
2019 年錄得之最長連續行山日是四天,適逢二月份春節前後、六月端午節、七月回歸紀念日前後、十二月中旬休閒期及十二月聖誕期間。而連續三天的行山次數亦不少,分別於九月至十一月錄得。要連續行多日山,除了能配合長假期外,體力也是很重要。十二月由於假期較多,希望能頻繁登山,充實回憶,無奈跑山對體力需求相比徒步更大,為節省體力,故於最後一個越野賽「樂善盃」後暫停了操山近大半個月,換來較具挑戰性的行山行程。
丙. 本地郊野公園參與度
登山這活動不一定於郊野公園範圍進行,皆因在香港有很多聞名山徑也非位於郊野公園內 (例如北區紅花嶺、鴨脷洲玉桂山、大老山山頂及沙田坳道沿路、南丫島各峰及大澳虎山等),但是最熱門之行山路線普偏皆位於郊野公園範圍內。
詳細統計如下(單次進入及離開作一次算,每天上限一次):
城門 26 金山 13 獅子山 14 香港仔 2 大潭 1 西貢東 16 西貢西 8 船灣 6 南大嶼 29 北大嶼 25 八仙嶺 3 大欖 15 大帽山 26 林村 4 馬鞍山 18 橋咀 0 船灣(擴建部分) 0 石澳 1 薄扶林 2 大潭(鰂魚涌擴建部分) 0 清水灣 2 西貢西(灣仔擴建部分) 0 龍虎山 1 北大嶼(擴建部分) 9
郊野公園 承傳共行
郊野公園是本地寶貴的天然資產,現時全港有 24 個法定郊野公園,連特別地區總面積達 44,300 公頃,佔香港約四成 (39.98%) 的土地面積,而現有郊野公園中,面積最大的三個是南大嶼 (5,640公頃)、大欖 (5,412公頃) 及船灣 (4,594公頃),而最小的三個則是西貢西(灣仔擴建部份) (123公頃)、橋咀 (100公頃) 及龍虎山 (47公頃)。2019 年,香港最早期之郊野公園正式踏入四十二周年,而政府亦將刊憲確立位處北區的紅花嶺郊野公園。郊野公園在自然保育之角色十分重大,除保護土地及水資源之角色外,亦擔當生態走廊之角色,讓各地之生物間能夠相互連繫。同時,郊野公園範圍內有大量行山徑及郊遊設施,定期有專人維護,故亦成為了一個供市民遠足之最佳地點。
2019 年,本港第一個長途遠足徑「麥理浩徑」亦踏入 40 周年,署方為配合宣傳,於九月至十二月大肆舉辦了嶄新的「麥徑通走 2019」活動,破天荒以遊客自助電子打卡形式進行,沿途廿個打卡熱頓時聚滿人潮,成本低廉卻成效顯著。
各郊野之特色 不可盡數
2019 年,本人最常𦲷臨之郊野公園依舊是南大嶼 (29次),其次是城門及大帽山以 26 次佔位第二名,而第三位則是北大嶼 (25次),西貢東遺憾未能再次上榜。南大嶼之受歡迎,主因歸於其覆蓋了我操山最愛的大東鳳凰雙峰,為鳳凰徑之主要所在地,而且亦是我經驗較深的一處,這年年初我花了很多時間去預備 TransLantau 100,亦成為了到訪南大嶼略多於新界中部之主因。
而西貢東當然也不陌生,其涵蓋著蚺蛇尖、大浪四灣、西灣山、萬宜水庫、鹿湖高原等地都是我最愛去的地方,風景也極其優美。不過到訪此地有兩個難處:交通不便 (尤其閒日若要到訪北潭凹,需苦候 40 分鐘一班的 94 巴士) 及假日旅客數目稍多。南大嶼正正沒有上述兩個問題,方便快捷,因此成為了我最常到訪之郊野公園。不過,保育與交通便利性,本來就存在矛盾,因此在追求便利的背後,亦值得思考這是否真的是所希望得到的改變。
珍貴足跡偏郊野
2019 年,本人的郊野公園參與度還有一個特點:範圍廣。除西貢西(灣仔擴建部分)、大潭(鰂魚涌擴建部分)、船灣(擴建部分) 及橋咀外,其餘 20 個郊野公園皆曾於年內到訪,更率先來訪將成為法定郊野公園之紅花嶺一帶山脈。事實上,上述四個未曾於是年到訪的郊野園,亦曾於去年到訪,無可否認當地景色怡人、保育周到,自然遺跡得以長存,當然亦有其交通不便的限制 (大潭(鰂魚涌擴建部分)除外)。橋咀洲屬香港地質公園西貢火山岩園區的主要景點之一,現正建造公眾碼頭,相信建成後到訪遊客人數將進一步增加。其實,各地郊野之特色相異,良好的行程規劃能夠增加郊野參與之涉及範圍,擴闊視野。
丁. 各月份行山活動大回顧
2019 年 1 月,率先進入了越野跑操練之新一個境地,皆因是年初破天荒地參與了三個越野賽,因此操練頓成了家常便飯。五號當日為新一年參與郊野之日,亦為逆の女 (逆走港島徑全程) 越野賽的日子,多得準備充分且天氣好,成功以八小時內完成這 45KM 路程,算是一有趣體驗。翌日輕鬆遊大欖及大帽山作恢復,兼配合潮流賞紅葉,下山到梧桐寨時更遇上 UTMT、 TTF 及 YTF 疲色全現的參與者。一月第二個星期開始,進行麥徑循環操練以迎接三月的兩個百公里越野賽,其中十二號去了操逆大雙坳,由於路程長達 55KM,水浪窩至北潭凹一段故然得夜行,亦成為了全年最早起行之一次。翌日去了輕鬆遊大嶼西南作恢復,在分流士多更見到著名沙灘清潔隊在閒聊。十九號改操逆走 100 前半,相較逆雙坳輕鬆不少,而當天亦撞正 HK100 的參賽者,目睹了冠軍人馬的疾走身影。翌日再次到大欖郊遊公園輕鬆遊林道、引水道及單車徑作恢復。廿六號去了操逆走 100 後半段 (實質達 59.4KM),艱辛程度與逆雙坳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慶幸到了西貢萬宜路尚有力氣慢跑,亦成為了是年操山最長途的一次。翌日休腳,去了雷公田喝鮮奶。三十號開始了春節假期,當日率先去操一轉大嶼雙 M 以迎接 TL100 比賽,唯因時間不足,尾段不得不在大東山轉頭,慶幸仍賞到耀目的日落。
2019 年 2 月,第一日便去了閒遊大嶼西南,先沿南大嶼郊遊徑走至狗嶺涌,再分別登上分流頂、深坑瀝山頂及大磡森山頂,及後更去參觀了飛龍,美中不足是下降到大澳近梁屋村時遇上惡狗。三號當日又去操山,這次首操山八仙環湖,全長達 38.4KM 但環湖段路況崎嶇,難度不低,走到長牌墩時更已入暮,終以九小時表現完成全段。翌日為年卅晚,去了西貢東登大枕蓋應節賞吊鐘花,再沿大浪灣遠足徑逆行至北潭凹。五號為大年初一,例牌與家人遊長洲,亦登上了北眺亭賞景一會。六號為年初二,亦為我的農歷行山本命日,是年初二終於沒再到釣魚翁,而是回歸根本,來到我三年前年初二初登鳳凰山同一路線再次重遊回味,而時間上當然比當年快上了近一半有多,故下山後加遊了昂坪 360 救援徑,不過論天色,則明顯不及 2016 年初二那次超高清天色了!八號當日霧很大,去遊西貢東登西灣山半途時已被濃霧蓋覆,當然就齋行而沒景可賞吧。九號休腳,但亦不忘一遊屯門龍鼓灘及在旁的中華白海豚觀景台,但那裡污染嚴重,近年已沒甚麼可看了。十一號當日去了操山,再度操逆大雙坳,雖是閒日但人流也不少。這次比一月那次稍遲出發,但需時稍微快上了,故亦有幸及時到北潭凹趕上巴士,這亦成為了三月比賽前最後一次操麥徑。十六號去了操 TL100 昂坪至昂坪段,途經狗嶺涌、大澳及彌勒山,亦成為了賽前最後一次操山。此後便開始了休腳,湊巧事務亦開始繁忙,唯廿五號亦去了一轉慢遊麥徑段一、二。
2019 年 3 月,踏進了我人生艱難的一個月。二月最後一天收到了一個壞消息,但翌日便是一連三日的 TL100 比賽日了,難過了一晚後,還是收拾心情先應付比賽。儘管賽前缺乏睡眠,但因 TL100 大會安排十分周到,補給豐富之餘,沿途檢查站設有小睡位置,經過多次小睡後還能完賽,在如此逆境下已屬難得。或因越是艱難,記憶越是深刻,因此 TL100 沿途經歷我都記得很清楚,當中第二晚那個深夜東涌及白芒全景,實在是令我極為感動。撇除個人逆境不論,是次比賽算是好運,皆因比賽全程意外地沒下過雨,而完賽後當中便有大雨迅速到來,把終點圍牌都給吹塌了,畢竟三月分華南天氣開始不穩,能順利完賽非必然。繼一至三號賽後,便一連休腳兼整理心情,處理個人事務之餘,準備三月中的逆走 100。三月十六號,仍在逆境的我,勉強擠身出來參與逆走 100,由於賽前同樣缺乏睡眠,加上逆走 100 大會安排嚴重欠佳,因此沿途怨言不下過百次,當然勉強亦能完賽,但卻不是一次良好體驗。賽後便開始了個半月的郊野參與淡出期,亦代表一整個四月都沒有登過山,屬 2017 年 8 月以來的首次。
2019 年 5 月,事過境遷,是時候再次恢復登山。本打算一號勞動節當天便行山,但事前天文台預測會有大雨,怎料當天不單沒下過雨,居然還有陽光呢,感覺當時是被騙了。結果要待四號方能復出登山,當日細雨綿綿下去了遊大東山、鳯凰山,或因停了個半月運動,表現有所下降。及後經歷了一連數天的壞天氣。十一號當天天色終於再次明朗,便去了操針草帽,尾段加遊甲龍古道至雷公田農場鮮奶吃下午茶。十三號去了閒遊麥徑段四、五半,屬逆走 100 近兩個月後,再度踏足麥徑的首次。為回顧一年前五月初的鳳凰徑全走之旅,十八號去了操鳯凰徑段二三四五七八的精簡版,即登大東、鳳凰後不遊昂坪觀景台,及過靈會山後直走至大磡森坳,過分流頂後落狗嶺涌引水道回石壁,天氣開始炎熱,操山也感吃力。翌日再次來到嶼西閒遊,由石壁過分流至大澳,再過深屈、沙螺灣至東涌,途中經過鱟殻灣觀景台,能直視機場半島及聽到飛機聲,令我不禁回想起 TL100 當天在此小睡的有趣經驗。十九號當天天氣很熱,分流至大澳一段蠻艱辛,但卻為五月景色最佳的一個行山日,同時亦為五月登山畫上完美句號。五月下旬是一連串的暴雨天,故此沒去行山。
2019 年 6 月,天色再次轉好,第一天便去了操大嶼 M 及法門古道,有感表現開始回復賽前水平。二號去了閒遊大欖,一探毅行尾段新路之餘,亦參觀了當時開放了不夠三個月的千島湖清景台。及後天氣開始炎熱,亦受一友人感染下多遊了林村郊野公園。六號開始了一連四日的炎熱登山旅程,六號當日便在酷熱天下一遊大刀屻-大帽山兩大連走,吃力是必然的,但因帶了近 4.5L 的飲料,所以亦能完成行程。七號去了遊西貢東,再嘗酷熱下登西灣山,絕不輕鬆。八號去了遊芝麻灣郊遊徑,雖是假日,但或因天氣酷熱,遊人不多,其中下徑、芝麻石林一段更遇上無限上網,實是尷尬。九號去了新界東北,但轉了新玩法,當天沒登上吊燈籠而選走苗三古道至三椏,至荔枝窩後直登分水凹至谷埔、鹿頸,省下來的時間,就去了加遊南涌郊遊徑,至平頂坳時轉上屏風山再下降鶴藪,到達水塘時已天黑。十五號去了操山,原計劃操小雙坳,但因天氣實在太熱,走得較慢下到鉛礦坳時已將近入暮,只好下降至大降墟站完程,但全程也有 42.2KM。翌日號去了真.逆環湖,即逆走畢環湖徑後再沿新娘潭道返抵大美督方完程。廿二號去了操山,本想操毅行新版的麥七至十,但因太遲出發,到達吉慶橋時已近六時,不得不撤退至大棠,提早完程。翌日再臨嶼西,仿照上月十九日的行程,再度一遊分流、大澳、深屈及沙螺灣,當天屬酷熱天氣,走得也比上一次慢些少,不過連賞景下也能在七個半小時內輕鬆完程。廿八號再一次開展一連四日登山旅程,首日亦再次去遊大刀屻-大帽山,唯起程不久便遇上雷暴,無奈在箕勒仔附近一帶避雷足一小時後方能續登北大刀屻,慶幸此後沒再有雷雨影響新界北一帶,以至能再次順利完成酷熱下之兩大。廿九日酷熱天又去了西貢東,但這次則遊一尖四灣,亦為本人罕有地於六月登上蚺蛇尖的一次,慶幸當天雖烏雲滿佈但沒有下雨,以至能輕鬆完程。三十號去了玩某越野跑教練舉辦之城門秘走路線,可惜遲了出發,加上午後在碑頭肚一帶遇上大雨兼零星雷暴,極狼狽之餘也未能完成全線,只好待雨停後改走至大埔滘、山塘完程。
2019 年 7 月,一號回歸紀念日在酷熱下去了遊新界東北,包括吊燈籠、荔枝窩、鎖羅盆、榕樹凹至鹿頸一段,卻遇上了格外的清靜,連荔枝窩一帶都沒遊人,只有士多店員及零星原居民,相信是與政治事件有關。六號再次去操毅行新版的麥七至十,初段遇驟雨,落草山前雨已停但路面已變泥濘極滑,幸登大帽山時天氣轉穩定,及後輕鬆走至大欖,沿毅行線至香港珠海學院終點,為本人第一次操此新線,路程比舊線稍長及費力。翌日去了西貢東輕鬆遊,由北潭凹走至赤徑初時酷熱,沿赤鹿走廊再上走至鹿湖高原已開始轉多雲,想不到大雨竟比預期早來臨,赤鹿走廊及鹿湖郊遊徑滿地變成泥濘及小水流,走得極費力方抵西灣亭,避雨後再登上西灣山,享受天然冷氣後下降浪茄、東壩賞火山岩,又感開始有雨,難得地不用排隊,直接乘小巴回北潭涌完程。九號為繁忙日子前夕,特地選一些輕鬆點的路線走走,故去了短遊馬屎洲,一賞二疊紀時期遺留下來的沉積岩。十三號酷熱下去了大嶼操山,這次由南山起程,經鳳徑段二、三到昂坪市集補給後,沿石壁郊遊徑下降至塘福引水道後沿路走至貝澳,登上大牛湖頂後再下降至南山完成一大圈,先急後緩,為兼練越野跑及路跑之好路線。翌日號酷熱下去了大欖郊野公園遊,從大欖隧道轉車站起,走經單車徑及各林道,穿過植林區,一直走至荃錦坳,沿途更見到一男一女在大欖林道 (清快塘段) 來回練跑,此亦乃隱世之路跑練習好地方。十七號為星期三閒日,天氣同樣酷熱,是天去了走麥徑段三、四及飛鵝山道,在嶂上見士多有營業,惜老闆沒上來,或因天氣關係,即使全程步行仍感吃力。二十號去了城門郊野公園,從愉景新城起步,先沿引水道走至城門水塘,惜午後遇大雨,避雨後只好沿城門林道 (經標本林) 及大埔滘林道一直走至松仔園作結。翌日去了遊衛奕信徑段三至六 (油塘-城門),全長 30KM,但不算吃力。廿五號又是酷熱,去了操大嶼 M,經救援徑下抵東涌,因約了人交收,便慢跑回地鐵站方作結。廿七號酷熱下去了遊麥一、二,又再三酷熱下登西灣山,當然同樣艱辛,山頂涼亭成重要休息地點。翌日本想遊雲山八仙,但在登九龍坑山途中便遇上雷暴及雨,嚇得趕快折返玉秀峰,並沿另一路下降富亨邨。雨後經碗窰駁衛奕逆走,上抵鉛礦坳再沿麥八登上大帽山,實現一 次由海平面登大帽山,登山過程見到雷達站還清晰可見,但當我到頂時即被濃霧遮蓋。
2019 年 8 月,三號下午去了一遊針礦帽 (略過了草山)。四號去了東澳、東梅古道連走,其中東梅古道初段極多蚊兼雜草繁多,估計人流不多。七號再次酷熱,而我也又再一次走了一趟麥徑段三、四及飛鵝山道,這次終於在嶂上見到許老闆了,亦令我開始越來越享受閒遊麥三、四,喜歡在夏天下午走經昂平高原再細聽飛機聲。十號仍舊酷熱,原計劃再操毅行新版的麥七至十,可惜因食下沉關係,天氣又熱又悶,沒心情登針山,故此初段改為沿畔塘徑/衛徑至鉛礦坳方接麥徑至繼續行程。翌日去了遊大嶼西南 (鳳徑段七至九),途中經過煎魚灣一帶時剛好遇上大潮退,因此及時加遊雞翼角,踏足位處香港最西的一片陸地。十五號天色很好,又是酷熱天,去了遊麥徑段四、五至大埔公路,再沿路步行回顯徑,雖然全程步行,但吃力程度可與天涼時操山所媲美。十七號去了連遊港島薄扶林水塘、香港仔水塘的引水道,唯中途遇上大雨,又不知香港仔水塘的下引水道接上引水道時需穿林,全身濕透後即有中伏之感。翌日同樣為下雨天,去了金山及城門郊野公園的多個水塘環遊,初時天色尚好,直接中後段開始雨下不停,得冒雨完成城門環塘部分。廿一號又是酷熱天,這次再次於星期三閒日走麥徑段三、四,經過嶂上又見許老闆,不過這次遲了出發,到達昂坪時已是五時十一,迫不得已下沿石芽背下抵黃泥頭提早結束行程,不過都避不開夜行一小段。廿四號又是食下沉的一天,天氣異常酷熱下,去了遊大欖涌郊遊徑,再沿大欖涌水塘環塘一圈。翌日受外圍雨帶影響,天氣轉差,整天下雨不停,但我忍不住下照去了西貢東遊大浪灣遠足徑及西貢西灣路返回北潭涌 (即樂善盃長線後 20KM)。廿八日又再三去了大刀屻-大帽山兩大連走,成為是年第三次酷熱下走兩大,實屬巧妙之安排。三十一號為八月最後一天,但亦有零散驟雨,是天由塘福起步,走上引水道及南大嶼郊遊徑至伯公坳,再登上大東,本來打算沿山脊線落白芒,懷緬年初 TL100 比賽,唯天氣不穩,為保安全,最終決定沿黃龍坑徑撤退至東涌。
2019 年 9 月,第一天便去了經城門水塘登大帽山,但過荃錦坳後開始持續下雨,終得撐著傘走林道,至清快塘沿村徑下降深井,幸好沒遇上惡狗。七號天氣再次酷熱,本想操小雙坳,可惜狀態不佳,過針山後提早沿沙田郊遊徑撤退至沙田站。翌日再戰塘福登大東之旅,這次終於遇上較穩定的天氣,故能續走蓮花山山脊線至白芒,再沿奧運徑接後山下抵橫塘,亦即 TL100 最後兩段。十三號為中秋佳節,傍晚登上大帽山郊野公園觀景台 (北面) 賞月,至夜深才下山,或因傍晚天色轉好,是天山上人流不少。十四號去了遊衛徑段八至十,但因遲起行,時間不足,過仙姑峰後只好撤退至大美督完程,不過當天難得一遇八仙嶺上起霧的過程。翌日去了逆走鳳徑段六至三,體會到原來由大澳登靈會山一段逆走是相當吃力,亦因天熱,到達大風坳時已喝畢所有水,卻多頂半句鐘方抵昂坪市集補給,後登鳳凰山一段則相輕鬆。廿一號去了操小雙坳,因受東北季候風影響,天色晴朗而不感炎熱,以至終能成功操小雙坳。翌日輕鬆遊麥徑段一、二。廿八號去大嶼操山,操鳳徑段二至八的精簡版 (略過昂坪觀景台及靈會山),但發現由大澳上登牙鷹山一段雜草繁多。翌日去了輕鬆逆走鳳徑段十二至十,並加遊荔枝園後山的越野單車徑,過貝澳後全程平坦,加上到達石壁水塘時已將近日落,因此定提早結束行程,成為十分 hea 的一程。
2019 年 10 月,首天為國慶日,當天天氣又再度酷熱,因應社會情況,刻意提早起行,從黃泥頭上登石芽、水牛、黃牛山,在黃牛山上竟再一次見到兩年前一次黃昏遊此山時見過的外籍山友。後下山再登上東洋山,及後依序上登大老山、獅子山、筆架山及琵琶山,並沿麥六走至城門水塘方完程。五號去了逆向操毅行新版的麥十至七,是天能見度高,但因遲出發,走至鉛礦坳時已開始入黑,得夜行針山。翌日遊衛徑及麥徑 crossover,從馬游塘村起步,沿衛三至五走至大埔公路,再沿麥六走至城門,近孖指徑一段更需夜行。七號為重陽節,初沿車路登大帽山,後下降至施樂園駁舊軍車路響石墳場,見到不少拜山人士,後抵芙蓉山再下降城門引水道至城門水塘,吃麵後登上針山,沿肥婆脊下山至畔塘徑後開始入黑,並續夜行餘下大半圈返回城門水塘小巴站。十二號操大嶼 M*1.5,即大東-鳳凰-鳳凰,天氣開始涼,所以適宜操長一點的線。翌日遊東澳古道,到東涌後再駁黃龍坑郊遊徑登上大東,及沿逆鳳徑段二下降南山。十月中為本人心情的轉折期,十九號下決心再一操小雙坳,化悲墳為力量,最終更創下了九小時內完成小雙坳的紀錄 (即以 sub9 PB)。翌日去了環遊大嶼西,從石壁起步,經狗嶺涌、分流頂等峰至大澳,過深屈後再沿深屈道上走至山海亭乘車離去。廿六號上午有事務,下午隨即去逢吉鄉起程登雞公嶺,及後再經橋頭村登上北大刀屻再落華明邨。翌日操大嶼鳳徑段二三四五七八的精簡版,皆因是天因事務而未能參與我最喜歡的 LT70,只好在翌日操一轉回味一下去年今日的豐富體驗。
2019 年 11 月,二號去了操麥徑段一至三,以準備原生的毅行者活動。翌日沿青龍脊登二東山、大東山頂,二遊天池之餘更賞到美極的全盛芒草景象,及後沿蓮花山山脊下降白芒,再沿海旁步行回東涌完程。九號去了蚺蛇出咀過四灣,為入秋後首次登尖之旅。翌日去了一探新開放的牛屎湖、西流江行山徑,並首次踏足西流江絕處,後經荔枝窩時見大量棚已搭起,為慶春約太平清醮做準備。十五至十七號為三日連走行程,亦為十一月最後三次行山。原定十五號該參與毅行者活動,但因社會情況而取消了,故此十五號去了雙門穿梭,由石門走至城門,途經麥徑。十六號一登吊手岩、牛押山、馬鞍山、彎曲山及大金鐘,再經茅坪、梅子林至富安花園完程。十七號去了勇闖西狗牙,經這次後,終於三牙走齊了,個人認為西狗牙是三牙之中最輕鬆的,因不用過一線生機。另外當天亦極幸運地在鳳頂上看到了完美日落,為十一月行程劃上完美句號。
2019 年 12 月,頭數天仍在處理繁瑣事務,至六號方再次參與郊野活動,但一來就去操樂善盃長線全程,中途在赤徑掉了帽子。在比賽前兩天操長線對是一個冒險的做法,所幸兩天後 (八號) 正式比賽時仍得心應手,當天很冷,但天色明朗,終以比預期稍快的成績完賽。賽後下午去了遊大浪灣遠足徑,到赤徑拾回兩天前掉了的帽子,並續走至西灣亭再駁上鹿湖郊遊徑,急步趕在天黑前走回怡庭營地,沿中亦賞到日落。十二號鬆走鳳凰、大東,並沿黃龍坑郊遊徑下山,沿途天色不錯,遊人也比預期多。翌日去閒遊針草帽及交叉石,賞著美景放空一下自己。十四號去了澳門氹仔半島試乘新開通的輕軌,後登大潭山一轉。翌日去了新界東北,見証慶春約太平清醮及梅子林、蛤塘兩村復村,再走回谷埔、鹿頸。十九號遊大嶼西南,惜遇上濃霧,登上牙鷹山後離開原定路線,改走去萬丈布、分水坳下降至狗嶺涌 (東),返回石壁後再遊鳳徑段九至水口。廿一號下午到愉景灣登老虎頭,再落白芒返東涌。廿二號冬至當日去了遊大欖郊野公園,遊近期大熱的三粒鑽石及楓香林賞紅葉,及後見時間充裕,加遊了四排石、井坑、掌牛及蠔殼山,並成功在兩小時內走完。廿五號去遊紅花嶺,從山咀出發,經亞公角至紅花寨、紅花嶺,後沿北脊下降礦山警崗及礦洞,再沿路折返,並沿車路下山完程。廿六號去了遊西貢東一咀二灣三頂兼環庫,風景很美,不知不覺地又走了 28KM,也難得地再次遇到需要爆林而過之路。廿七號去了清水灣六峰連走,除在釣魚翁上賞到高清風景外,在平托坑山及大嶺墩亦賞到美妙日落。廿九號為本年最後一次行山,去了體驗「香港黃金百里」賽道中後段,在河背隨近亦經過一些多年沒走過的路段,為全年作一總結。
戊. 總結
2019 年的行程豐盛,使我難以忘懷,仍極度不捨其逝去。2020 年面對之不明朗因素減少,故望能夠保持郊野參與之質與量同時,亦能開展更豐富之郊野參與旅程。

2019.12.28 閒遊香港黃金百里中後段 (沙田站-草山-大帽山-河背-大欖隧道轉車站) 之旅

2019.12.28
閒遊香港黃金百里中後段 (沙田站-草山-大帽山-河背-大欖隧道轉車站) 之旅


港鐵沙田站 (起) > 排頭村 > 道風山 (道風山路) > 沙田郊遊徑 > (麥徑段七 近 M131 標距柱) > 城門林道 - 針山及草山段 > 草山 > 城門郊遊地點十一號場 > 鉛礦坳 (城門林道 - 鉛礦凹段) (CP7) > 燕岩頂 > 四方山 > 四方山坳 (大帽山林道) > 大帽山雷達站 > 禾塘崗北峰 (大帽山道) > 大帽山茶水亭 > 荃錦坳 (荃錦公路) (CP14) > 甲龍林徑 (初段) > 大欖越野單車徑 (河背段) > 河背水塘 > 大欖涌引水道 B 段 > 錦河路 (經大乪村) > 八鄉路停車場 (CP15) > 大欖隧道轉車站 (終)

出發時間:11:58am
天氣:大致天晴 吹東至東北風三至四級,氣溫介乎 16-21°C (天文台) / 16-35°C (溫度計)
負重:平均 6.5kg
路線長度 (總攀升):24.21KM (1359M)
路線整體描述:大量瀝青混凝土鋪面路 大量堅實泥徑 大量石砌路 沒有浮沙路 沒有碎石路 沒有密林 樹蔭遮蔽度高;無需手足並用 無需攀爬;未發現野狗及村狗
行程軌跡:https://ridewithgps.com/routes/31656907

-
是天天色比預期好,對於首屆舉行之「香港黃金百里」 越野賽,實在是天時地利人和。
是項賽事分為一百公里及一百英里組別,其中一百公里路線與大部分皆取道麥理浩徑,加上少部分非麥徑而難度較高的路段,
而一百英里路線則基於一百公里下,加遊八仙嶺、船灣及林村郊野公園,
成為了除 UTMT 外,難得一見的本地百英里個人越野賽。
由於我認識一些越野跑同好皆參加了百公里賽事,加上對此賽亦感好奇,故決定是天一遊百公里路線的中後段。

話說事前曾透過網上追蹤系統查看同好的比賽進度,大約估計到何時會遇到前輩,
結果是天第一個見到的賽手就是我認識的前輩,實在是很神奇!
說回行程本身,十一時十一左右到達沙田鐵路站,沿排頭村旁之柏油路上走至道風山路,並續走至近淨土園入口處接上山徑,
由該處起至城門林道一段雖跨越自然山嶺,但非處於郊野公園範圍,因此建造是由民政事務處負責,建成有十多年了。
我曾數次走完針山後,經此路下山至鐵路站,但於此登山則屬第一次,想不到原來也挺吃力,
畢竟由道風山路最高點約 160M 海拔,一口氣上升至城門林道約 420M 海拔,攀升幾乎比得上拔足登針山一轉了,
亦因是天中午實在炎熱,穿長袖衫的感覺實在令人不耐煩吧!
值得一提是,踏上山徑後走約四分鐘,有一分岔口,是天在這發現有狗,反而之前夜行時則沒見狗。

駁回城門林道 (針山段) 時,已是十二時十,開始遇見黃金百里的賽手,正如剛才提及,第一個見到的便是誋識的前軰。
後與平常走針草帽沒分別,都是沿林道一直上登至草山,再接泥徑駁林道下抵鉛礦坳,
本以為經沙田郊遊徑登山,省卻了針山,理應比從城門水塘起步要輕鬆點吧,但原來不是,所費之力相差無幾呢。

到達鉛礦坳時已是一時半,在這裡遇見了另一個山友,並趁機送上鼓勵。
剛巧又給我見到檢查站的食物,見到極為豐富 (其實是我剛好遇上了最豐富的 CP 之一),因此對這比賽的第一印象又提升了。
沒停留多久,便即踏上麥八,往四方山進發,
是天以閒遊模式走,全程沒跑,因此速度當然不如操山那時,再加上半途幾次停下拍照,到達四方亭是已是二時半,
再走到雷達站閘口 (白波) 時已為二時十。

是天尚算天朗氣清,只是能見度有一點低,因此站在大帽之巔,亦為一次賞景的好機會。
在邊走邊停拍照下,磨到三時八方抵達荃錦坳,頓時給了我一種強烈的感覺,就是明顯體會到小型越野比賽與大型賽之分別,
不知多久已未試過到達 CP 時的感覺是這樣清靜了,連添水取食物也不用排隊,若我是參賽者,想必十分爽快吧!
香港黃金百里所有組別的參賽者,總數只有五百餘人,
其實這也非大會決定的,而是漁記由 2015 年對比賽發批文時嚴謹了許多,
除在取道上有所指定外,亦對賽事人數加以分類,基本 2015 年打後才首辦的越野賽,都是以小型比賽為主。

看過荃錦坳的 CP14 後,便到大帽山茶水亭點了一碗麵吃,但當然就吃不出嶂上那種餐蛋麵的味道。
吃過麵後,便起行到下一個檢查站,此時已是四是二。
初段沿甲龍林徑走至一分岔路口,左轉入大欖越野單車徑 (河背段),全程走在林中,直至抵達河背水塘。
沒錯,這個越野賽罕有地取道越野單車徑作為賽道,不過當時或因為時已晚,未見有對頭單車的尷尬情況。
其實這段路我年半前已走過一次,不過當時正值初夏,沿途有小量蜘蛛網,而且很冷清,感覺不太好,
但是天則見不少遊人,顯然較想像中帶有朝氣。

到達河背水塘時已為五時五,見到主壩上有不少遊人在逗留,但比賽路線是不用橫過主壩,而是續沿單車徑走至引水道。
沿引水道向東走三兩分鐘,見一柏油梯級,沿路直下去,經過一些山墳,便到達河邊小徑,旁邊緊貼港鐵範圍。
走一會後,過橋至另一端,便是錦河路所在,這裡印象兒時曾經來過,不過印象已很模糊了。
是天這樣一走,順道讓我重拾一下兒時回憶,也挺不錯的說。

沿錦河路直走,經過一些村落後,便到達一迴旋處,其實這裡便是八鄉路交界之處。
不過比賽路線要沿橋底小徑走入一停車場,而 CP15 則設於停車場內,或因為時晚,當時極冷清。
離開檢查站後,上梯級返回八鄉路再多走數十步,便是大欖隧道轉車站所在地,
此時已為五時十一,開始入暮,而我亦不打算續走大欖涌郊遊徑了,因此便到巴士站乘車離開,結束是天行程。

-- 行程相簿請瀏覽:

2019.12.27 午後 清水灣六峰 (上洋山-下洋山-廟仔墩-釣魚翁-平托坑山-大嶺峒) 連走之旅

2019.12.27
午後 清水灣六峰 (上洋山-下洋山-廟仔墩-釣魚翁-平托坑山-大嶺峒) 連走之旅


五塊田巴士站 (清水灣道) (起) > 上洋山電視輔助發射站 > 上洋山 > 下洋山 > 廟仔墩 > 釣魚翁 (三角網測站) > 釣魚翁郊遊徑 C3106 標距柱 (分岔路口) > 相思灣巴士站 > 大坳門迴旋處 > 龍蝦灣路 > 龍蝦灣石刻 > 龍蝦灣郊遊地點 > (龍蝦灣郊遊徑) 平托坑山 > 大嶺峒 (三角網測站/大嶺峒觀景台) > 大坑墩停車場 (清水灣道) > 大坑墩觀景台 > 大坑墩燒烤地點 > 放風箏地點 > (原路折返) 大坑墩停車場 (清水灣道) > 大坳門迴旋處 > 大環頭路巴士站 (大坳門路) (終)

出發時間:2:38pm
天氣:天晴 吹東北風三至四級,氣溫介乎 17-21°C (天文台) / 16-30°C (溫度計)
負重:平均 6.5kg
路線長度 (總攀升):11.76KM (678M)
路線整體描述:大量瀝青混凝土鋪面路 大量堅實泥徑 大量石砌路 大量浮沙路 大量碎石路 小量密林 樹蔭遮蔽度高;大量手足並用 小量攀爬;未發現野狗及村狗
行程軌跡:https://ridewithgps.com/routes/31650576

-
是天為是年聖誕假期一連第三日去登山,因前兩天的的行程蠻吃力,是天為了促進恢復,決定遊一些較輕鬆的路線,
經考慮後,決定來個清水灣六峰連走,其中平托坑山及大嶺峒 (龍蝦灣郊遊徑部分) 是第一次來訪的。

遲出門下,近一時十一方到達彩虹,轉乘 91 巴士前往清水灣,抵五塊田時已為二時七。
清水灣郊野公園是我向來較少踏足的一個地方,皆因其自成一角兼面積不大的特性,平日較難以有動力去計劃行程到此地。
是天先踏上釣魚翁郊遊徑,此徑對上一次來訪已近兩年前了 (詳見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572038952892201),
郊遊徑一開始便需拾級而上,走數分鐘後有一分岔口,直走繼續行程,右轉則通往上洋山高清電視輔助發射站及山墳。

續直走約數分鐘,便開始見到一連串分岔路口,這亦是行人及越野單車分開兩徑的部分,行人段取道直接而越野單車段較迂迴,
這亦是釣魚翁郊遊徑之特色,皆因香港官方容許越野單車及行人共同使用的山徑很罕見,且集中在大欖郊野公園為主。
在連綿不斷的分岔路口中穿插上登的同時,不知不覺便到了上下洋山所在地,兩山山頂同樣皆只有草木,沒有任何人造建設,
其中上洋山頂北面的登山小徑密林滿佈,南面小徑較好走,而下洋山頂之山徑因是官方越野單車徑部分,因此狀況良好。

從起點計,慢走了近三十五分鐘,便到達一明顯分岔路口,左方有一欄杆,右方則是續走釣魚翁郊遊徑往大廟,
是次登廟仔墩,便需直走向欄杆後方續登山,走到此時約為三時三。
上落廟仔墩一段皆不難,完全不需手足並用,
其中廟仔墩西北脊一部分被打造成泥級,使其看似在走郊遊徑,途中更有一片竹林需穿插而過,滿有特色,
而將近到山頂時突變開揚,能直視將軍澳新市鎮以至港島,
此時驚見茅湖山一帶多處冒出了濃煙,大概是山火吧,後發現有直升機在灌救。

約十五分鐘左右,便可到達廟仔墩山頂,山頂設有一測量站基座,但卻沒有標高柱在其上,
續向南直走,漸見對面釣魚翁嶄露頭角,因應釣魚翁東西兩側比南北兩側明顯陡峭的特性,
故站在廟仔墩上觀賞著釣魚翁,的確最能夠感受到其懾人氣勢。
從廟仔墩下山的路亦很容易,不一會便到達兩山之間的山坳,而這裡右方亦有小徑能下走駁回釣魚郊遊徑。
若選擇向走續走,便能登上釣魚翁。

釣魚翁,海拔 344M,為西貢三尖之一,其餘兩尖為蚺蛇尖及睇魚岩頂,其共同特色皆為形狀尖削,
與呈圓拱形的廟仔墩平排在一起時,頃刻形成強烈對比。
釣魚翁雖非三尖之中海拔最高或最低之一員,但因其最為鄰近二級公路 (有交通工具可達),因此為最容易到達的一尖。
釣魚翁的南北兩脊皆頗陡峭,需手足並用,其中南脊比北脊明顯多浮沙碎石,難度也高上不少 (另亦有東脊路段,難度更高,我未曾遊走其上),
但因真正困難一段近乎於海拔 270M 才開始,故只需辛苦一會兒便能到頂,
相較攀登蚺蛇尖需沿浮沙碎石路攀升近三百米,明顯輕鬆得多。

是次沿北脊登山,近頂段斜度明顯增加,但路面堅固,往上走其實不需動手。
到達釣魚翁,景觀實在不得了,皆因是天天朗氣清,環顧四周,能賞到港島、將軍澳新市鎮、獅子山及馬鞍出郊野公園群峰,西貢半島及對出海域全景,當然少不了果洲群島,
這是我第一次登釣魚翁而遇上這樣好的天色,故此實在忍不住,在頂逗留了近十七分鐘拍照及賞景。
是天非假日,但釣上釣魚翁的遊人也不少,單單當時在頂已有近十人,
而釣魚翁山頂上除有一個三角網站外,亦有一些芒草襯托,實在是閒遊的好選擇,
想要一睹新界東及九龍群峰的話,必定要上來一趟呢!

為了趕及下半場遊龍蝦灣郊遊徑,在四時正便趕緊下山去,沿南脊下山幾乎大半程皆需手足並用,
尤其近頂一段斜度極高之餘,又多滾石,難度甚至比落大金鐘南脊更高。
是天慢走了近十八分鐘,方接回郊遊徑,並朝相思灣巴士站 (清水灣站) 方向下山,
約十一分鐘後駁回清水灣道,完結是天上半場行程。

沿清水灣道走一小段到大坳門迴旋處,並轉入龍蝦灣道,此時已為四時七。
接下來的廿多分鐘,便得走約 2KM 沉悶的車路往龍蝦灣,沿途經過數個村屋的入口,亦不時聽到狗吠聲,慶幸沒遇上惡狗。
而是天龍蝦灣道沿途亦不時見到遊人,感覺蠻熱鬧,將近到達盡頭時順道加遊了岸邊的石刻 (法定古蹟之一)。

龍蝦灣道盡頭為一騎術學校,不對外開放,而左方有小徑通往一涼亭,
右方則為進入龍蝦灣郊遊地點、風箏場的主徑,亦為踏上龍蝦灣郊遊徑的必經地點,
可惜是天龍蝦灣郊遊地點及風箏場水盡鵝飛 (反而騎術學校內有人),與大坑墩的人頭湧湧成一強烈對比。
也無非,這裡距離大坳門巴士站比大坑墩更遠,而且設施簡漏 (特別是那個古老公廁)。

五時二正式踏上龍蝦灣郊遊徑,雖距離日落不遠,但絕對可放心不用夜行,皆因此郊遊徑全長僅 2.3KM,
而且路況極良好,上攀亦不太多,卻能享受到頂級大自然美景,絕對是最合適新手、性價比最高的其中一道郊遊徑。
沿龍蝦灣郊遊徑逆走初段,需拾級一口氣從海平面攀登上平托坑山 (海拔 216M),但其非主峰,
後續的大嶺峒 (海拔 291M) 方為主峰,隔岸遠觀兩者猶如一體成型。

是天到平托坑山時已為五時五,已見對岸釣魚翁後的夕陽西下,實是霎人,
後續登上大嶺峒近頂時,見頂部一帶佈滿不少風化的奇形怪石,引人入勝,
到頂時則有一個三角網測站及觀景地圖,此時為五時八,奇怪的是沿途竟還有不少遊人,與我平日行山的體驗不太一樣。
遠看日落已至,夕陽剛好正要躲在港島柏架上後方,象徵著完美的一天將要完結。

隨著日落已至,在山上草草賞一下景後,便下山去,沿途景觀依舊開揚。
下山到約半程,左方有一小徑能通往一座叫餓死雞的山頭,惜沿路密林,是天無暇上登一探,
續下山去,到達大坑墩停車場時剛好六時正,頓時熱鬧氣氛重現。
趁尚未入薄暮,便一探大坑墩燒烤場及放風箏地點,果真出奇地熱鬧,感覺猶如假日,
亦除燒烤及放風箏外,更加有打羽毛球及疑似露營人士,而零星風箏在紅霞之下成絕美拾配。

計準時間,六時二準時起步離開大坑墩,朝清水灣道直走往大坳門迴旋處,在鄰近巴士站乘巴士離開,結束是天之行。

-- 行程相簿請瀏覽:

2019.12.26 西貢東一咀兩灣三頂 (蠄蟝石頂-長岩頂-罾棚角頂) 環庫之旅

2019.12.26
西貢東一咀兩灣三頂 (蠄蟝石頂-長岩頂-罾棚角頂) 環庫之旅


北潭涌小食亭/西貢郊野公園遊客中心 (起) > 麥理浩徑起點 > 萬宜坳 > 西灣亭 (西貢西灣路) > 吹筒坳 (麥徑段二) > 蠄蟝石頂 > (原路折返) 麥徑段二 (近 M029 標距柱) > 西灣山 (三角網測站) > 睇魚岩頂坳 > (南脊下降至) 長岩頂 > 罾棚角頂 > 罾棚角咀盡頭 > (原路折返) 罾棚角頂 > 浪茄仔 > 浪茄 > 浪茄山 > 萬宜水庫東壩 (西貢萬宜路) > 糧船灣觀景台 (西貢萬宜路) > 萬宜水庫西壩 (西貢萬宜路) > 元五墳觀景台 (西貢萬宜路) > 萬宜坳 > 麥理浩徑起點 > 鯽魚湖巴士站 (北潭路) (終)

出發時間:12:12pm
天氣:天晴 乾燥 吹北至東北風四至五級,氣溫介乎 19-26°C (天文台) / 18-39°C (溫度計)
負重:平均 6.8kg
路線長度 (總攀升):28.30KM (1191M)
路線整體描述:大量瀝青混凝土鋪面路 大量堅實泥徑 大量石砌路 大量浮沙路 大量碎石路 大量密林 樹蔭遮蔽度低;小量手足並用 無需攀爬;未發現野狗及村狗
行程軌跡:https://ridewithgps.com/routes/31645633

-
是天為聖誕節翌日,本打算去南丫島登山,但起床後看了一看天氣照片,發現香港西部及南部煙霞明顯很大,
因此臨陣決定更改行程,去一遊久違了西貢東,那邊天色比想像中要好。
是天當然不是單走那些熟到爛的路線,而是一遊一些未曾到過的景點,
終在七個多小時玩出了一咀 (罾棚角咀) 兩灣 (浪茄仔-浪茄灣) 三頂 (蠄蟝石頂-長岩頂-罾棚角頂),簡稱一二三之旅!

於假日往來西貢東的交通,相比到大嶼、大東北或大西北都方便不少,車程尚算順利下,正午到達北潭涌。
是天因出門前未吃早餐,到達北潭涌後,便立馬到小食亭點一個餐蛋麵,
這是我第一次在北潭涌吃餐蛋麵,但感覺性比只是一般而已,不用想著有美味的出前一丁了。

吃畢及疏洗一下,再順道一覽新設的郊遊地圖及天氣預報資訊站後,便正式起行。
初沿大網仔路及西貢西灣路走至西灣亭,十二時十二分出發,走至西灣亭已是一小時,
這六公里路雖然極輕鬆,但卻有點沉悶,誰叫遲出發,都過了 NR29 村巴西貢開出的時間,步行還是必然的選擇,
比較特別是,沿途都見一家大細在西貢西灣路上步行往西灣亭。
西貢西灣路近月沿途皆有大量水務署斜坡維修工程,部分更是 2016-2017 計劃下來的,
或可能是 2016 年 5 月 那時的一場大雨觸發嚴重山泥傾瀉,而推使政府訂下的加強措施,
卻因性質非緊急,而排期至今時今日才動工。

到達西灣亭,人多熱閙,而我沒停留下沿上路 (靠近螺地墩) 走往吹筒坳,畢竟走上路能節省數分數。
過吹筒坳,踏上麥二逆走,朝西灣山方向登山,走了數分鐘,約在百七米海拔位置,見右方有一「麥理浩徑」的木牌,
背後其實就是通往蠄蟝石頂的小徑,一路走著,見林稍密,雖小心穿林而過,幸好路況本身不算崎嶇。
中段有一分岔路,其實左右皆通,但右方稍平緩。
沿這密林小徑走約廿五分鐘 (路程約 1.05KM),便到達蠄蟝石頂了!

蠄蟝石頂位處海拔 178M,山頂上有一巨型大石,高約五米,這就是著名的「蠄蟝石」。
其形狀之大,遠至在西貢西灣路、大浪灣遠足徑一帶都清晰可見,每當有遊人站在其上,便頓成為四周山友的注目焦點。
「蠄蟝石」以六角岩柱組成,在其北面看似垂直陡峭,難以爬上去,但其實石的東南方有天然石級可安全登上其上。
是天我來訪這「蠄蟝石」時,剛好遇有兩本地山友及兩外籍山友,而我則在這逗留了十九分鐘拍照賞景方離開。
回程時需原路走,也許因熟悉路況,走得稍快一點,廿分鐘便重抵麥徑了,隨即續向西灣山登山去,
抵達西灣山時,已是三時五,時候比預期晚,可是根據是天計劃,尚有好一段路要走,除加快腳步外,不得不放棄一些景點,
最終我選擇放棄了睇魚岩頂,抄捷徑直落長岩頂前的會合位置。

從西灣山頂下走一小段,左方有一危險告示牌,這便是通往睇魚岩頂之路,路況不崎嶇,就只是林稍密,基本上不用手足並用。
離開麥徑起計走約廿分鐘 (約 0.95KM),翻過兩個小丘,便來到一分岔路口,直走是續登睇魚岩頂,
而右轉則能走往密林中,隨隱徑下降至長岩坳位,而不經睇魚岩頂及長岩坑,所謂抄捷徑便是如此。
不過,這隱徑未免真的太密林了,雖然看似是定期有人走過,但中途部分路徑不清晰,所以走得挺吃力,
但到中後段開始再次變得開揚,路線也越來越清晰,看著距離罾棚角咀越來越近,實是興奮的說。
強烈建議夏天不要抄這捷徑,不然得無限上網。
但是天卻多得此捷徑,方能早在四時三抵達長岩頂前的坳位,趕及完成是天出咀任務。
但也因為時不早,離開西灣山後,直至稍後返回浪茄灣全程,都不見一人。

前往罾棚角咀盡頭位置,需先攀過兩個小峰,分別為長岩頂及罾棚角頂,幸而兩者山都不太高,只是海拔約百四米,
因此走著也不覺辛苦,唯獨部分路段有密林,但相比剛才抄捷徑那段實在是輕鬆得多了。
攀過兩山後,再沿碎石路走約十分鐘,便能到達罾棚角咀的盡頭位置。

罾棚角咀盡頭與短咀有點相似,前方有危崖,亦能見海浪泊岸的澎拜,
而兩者前方皆能近觀對岸小島,其中短咀上能近觀和尚洲,
罾棚角咀上則能近觀飯甑洲,洲上沒居民,不過就有一個航海燈塔 (178 號)。
但兩者亦有不同地方,其中罾棚角咀上有大量的六角岩柱 (而短咀則沒有),
都是酸性火山熔岩層在急促冷卻過程中呈規律收縮而形成的,與東壩所見類同。
個人認為前往罾棚角咀相比短咀更能振奮人心,一來是撤退較容易,可逗留晚一點,二來是周遭較少灌木林阻擋視線及去路。
可惜是天出咀後為時已晚,快速拍一下照後,已是四時十一,便隨即開始回程。

離開罾棚角咀初段需原路折返,亦需再一次登上罾棚角頂,不過卻不用再登上長岩頂,
皆因兩頂之間有一小徑,可駁回落浪茄仔的主徑,而且路況尚算良好,只是臨到浪茄仔時較斜,略需手足並用。

到達浪茄仔時,已近五時半,尚餘日落只剩十五分鐘,但基本上可不用擔心,皆因從浪茄仔到浪茄灣一段僅長 0.75KM,
約十八分鐘便可走完,但亦別小覷它,皆因從浪茄仔登上山徑初段十分陡峭,而部分路段需走在危崖旁,
故絕不建議留待入夜後才走這段。
走著著走,不一會後開始看到浪茄灣上的露營人士,亦代表快能接回麥徑了,結果返抵浪茄灣時天還未黑。
是天這裡的露營人士很多,極其熱鬧,露營人士的營火,點亮了一整個浪茄灣,亦使枯樹滿佈也不再顯得荒涼。

過浪茄灣後,便沿麥徑逆走回東壩,到達東壩時剛好六時一,亦開始入薄暮,
但因此後全程車路易走,故沒拿出頭燈,全程僅以手機照明。
走過東壩的小巴站,見到起碼有八十人在輪候 9A 小巴出北潭涌,因不知班次如何,便索性不候車,按原定計劃步行出去,
怎料小巴一來便來兩架,六時二那班開走後,原來還有五班車,最遲一班相信大約在七時離開東壩。
不過步行也有步行的獨特體驗,是天天色良好,走在西貢萬宜路上,基本可抬頭看到滿天星星,極為壯觀,
想起已好一段日子未曾這樣夜行過西貢萬宜路了。

因一心想趕巴士,是天從東壩至北潭涌一段走得極為急促,急行下最終竟用了一小時廿九分鐘便抵達鯽魚湖巴士站了,
就這樣完成了一個 28KM,實在是意想不到的快呢!
最後登上巴士離開,結束是天一二三長氣環庫之行!

-- 行程相簿請瀏覽:

2019.12.25 聖誕遊紅花嶺 (山咀-亞公角-紅花寨-紅花嶺-礦山-紅花嶺-禾徑山路) 之旅

2019.12.25
聖誕遊紅花嶺 (山咀-亞公角-紅花寨-紅花嶺-礦山-紅花嶺-禾徑山路) 之旅


担水坑巴士站 (沙頭角公路 - 石涌凹段) (起) > 山咀村路 > 山咀戰壕遺址 > 亞公角 > 亞公頂 (英軍瞭望亭遺址/英軍營房遺址) > 二峒 > 三峒 > 麻雀嶺 > 紅花寨 > 紅花嶺 (三角網測站) > 礦山警崗 (麥景陶碉堡遺址) > 蓮麻坑鉛礦六號礦洞 (礦山) > (原路折返) 紅花嶺 > 紅花嶺無線電發射站 > 軍車路 > 禾徑山路 > 萊洞隧道通風及行政大樓/沙頭角公路交匯處 > 大塘湖巴士站 (沙頭角公路 - 馬尾下段) (終)

出發時間:1:10pm
天氣:大致天晴 吹東風二至三級,氣溫介乎 20-24°C (天文台) / 19-31°C (溫度計)
負重:平均 6.5kg
路線長度 (總攀升):14.25KM (1013M)
路線整體描述:大量瀝青混凝土鋪面路 大量堅實泥徑 小量石砌路 大量浮沙路 大量碎石路 小量密林 樹蔭遮蔽度高;大量手足並用 小量攀爬;有村狗 (山咀村路)
行程軌跡:https://ridewithgps.com/routes/31641348

-
是天為聖誕節,祝大家聖誕快樂!
適逢聖誕正日,當然去玩一些較特別的,想到從未走過紅花嶺,便一於下決心去走一趟。
意想不到的是,是天天色比預期要好,正好紅花嶺一帶風光開揚,能賞到新界以至深圳全景,因而寫下了美好的一天。

紅花嶺,為新界北部的一個山峰,位處打鼓嶺以東、鄰近沙頭角,
主峰高 492M,副峰紅花寨亦高 489M,在其東至東北麓更有多個副峰,
例如三峒嶺,其包括亞公頂 (394M)、二峒 (438M)、三峒 (434M) 等,其高低起伏之大猶如著名的八仙嶺。
曾幾何時,紅花嶺所在地近半土地皆屬禁區範圍,新界北部邊境禁區為 1951 年產物,用以杜絕非法入境及其他跨境罪行,
因此多年來遊歷其上的人不多,亦因而使該處自然地貎長存。
隨著近八年邊境禁區三度解禁,禁區範圍由原來約 2800 公頃縮減至現今僅約 400 公頃,
當中紅花嶺的北麓早已被解禁,遊人能沿山徑自由往來參觀紅花嶺及麥景陶碉堡及蓮麻坑礦場遺址,
其中礦場於 1860 年開採鎢等金屬礦物,上世紀 30 年代進入全盛時期,及後於 1958 年停產。

2008 年,政府首度提及開發紅花嶺郊野公園,這一理念於近兩年進一步得以肯定,
預期最快於明年進入刊憲程序,為環境保育帶來一重大里程。
按照現行計劃,紅花嶺郊野公園的面積將會為約 500 公頃,覆蓋紅花嶺各主副峰,並設四個官方入口。
曾有環保團體提議伸延界線至香園圍、黃芽坑山至禾徑山西麓等地共 1120 公頃,但因資源所限而被政府否決。
現時紅花嶺一帶仍未屬官方郊野公園範圍,但或因近期傳媒大肆宣傳,來訪人數有增無減,多條主要山徑已被擴闊得行進自如。

是天乘港鐵到粉嶺站,再轉乘 78K 巴士到担水坑巴士站 (總站前一個站),到達時已近一時一。
下車位置亦是沙頭角過境快線的候車站,當時排隊候車的人不少,當然全都必定持有禁區紙的。
在旁邊公廁疏洗一下後,隨即踏上山咀村路。
起步不久,左方有一小路通往下担水坑村,該位置有一村狗,幸好我在馬路直走時沒被牠兇。
沿馬路走數分鐘,過了屋村範圍,緩緩上斜到最高處時,左方有一泥徑,此乃登紅花嶺所在之處了。

踏上該小徑,路況極良好,一開始都是緩緩上斜,走數分鐘後可見山咀戰壕遺址,續走一會便到第一個開揚位,
該處有一個矮型三角網測站 (7033.08 担水坑北,97.2M),
再續走數分鐘,又見一個正常大小的三角網測站 (7033.07 担水坑北,142.2M),此時亦見到是天首兩個遊人。
直走多一會,便到一分岔口,
靠左是直登亞公角,而靠右則通往伯公坳方向,能續走至新桂田甚至駁回礦山,但路徑甚迷,難度甚高。
我當然就靠左直上,此時斜度明顯增加,部分路段旁更設有一些膠狀扶手,不過其實不用也能安全上登,
過程中開始見到一些行山團友朝反方下山。

約走了十多廿分鐘,便來到一開揚位,第一眼看見一個殘舊的軍用瞭望台 (俗稱大電視),此乃伯公頂所在地。
瞭望台後方有一柏油棧道,旁設有圍欄,直走約一分鐘,便陸續見到一些英軍營房遺址,
真想不到在海拔近四百米兼沒有車路到達之處,竟然有如此齊全的軍用設避呢!
穿過兩個營房後,已為二時三,這時開始朝二峒、三峒方向進發,沿途有上有落,而且路也比此前的較窄較崎嶇,需謹慎慢行。
三峒山頂為一開揚位置,能直視對面的麻雀嶺以至紅花嶺,亦能回望二峒,但從三峒過麻雀嶺需先下降一小段極崎嶇的路,
感覺與吊燈籠的類似,需略手足並用,到達山坳後再上走至麻雀頂一段則輕鬆易行,
到達麻雀嶺時已是二時十,此時有一群山友正沿麻雀嶺新屋下方向下山去,山上忽爾變得再次清靜。

在麻雀嶺上能近觀梧桐山一帶,感覺實是震憾,賞景過後,便續朝紅花寨進發,
從麻雀嶺走至紅花寨路程不長,僅需約十五分鐘,
紅花塞山頂風光開揚,能環顧新界北及深圳各處,連羅沙公路上車來車往的景象也能清晰可見,
此時望向紅花嶺主峰,見有兩人站在三角網測站旁,這裡待會我也會登。
賞畢景後,便續走至紅花嶺,沿途有一些支路,部分為通往紅花嶺之捷徑,但我沒選其中。
走了約廿多分鐘,終到達紅花嶺主峰,該處有一三角網測站,上方設有一紅旗,用途不明。

在紅花嶺上賞景後,還未到四時,見時間充裕便沿北脊下降至礦山,參觀一下麥景陶碉堡遺址及蓮麻坑鉛礦六號礦洞。
沿北脊下走至礦山僅需廿五分鐘左右,不過沿途有些路段碎石多有點跣,另外遇一分岔口時需靠右走。
到達礦山,先是見到一被野草埋沒的直升機坪,同時亦開始見到一些禁區提示牌,建議遊人回程紅花嶺。
續走約兩分鐘,便能到達麥景陶碉堡遺址。

麥景陶碉堡全港共有七座,皆於 1949 至 1953 年間,由時任警務處處長麥景陶下令建造而成,而礦山警崗為其一,
當年建造目的為堵截非法入境者、監情大陸軍情等,直至現在仍在運作,於 1997 年被列入為二級歷史建築。
近三年政府為高度保護這些歷史建築,已在其外圍設圍網,因此遊客已不能再近距離觀賞之。
亦適逢科技日新月異,目測礦山警崗已改為電子監察,再不見有警員在內了。
警崗旁有一柏油級 917 級,能直降至蓮麻坑村,村本身已不再是禁區範圍,
但因其連接路仍屬禁區,因此除非在路旁山坡繞路而走,不然遊人不能輕易從這裡撤退。

參觀礦山警崗後,便稍為後退再朝左方一小徑進入礦場簵圍,該礦場共有礦洞六個,編號隨海拔遞增,
其中六號礦洞為四個相連洞口連成,呈現「大廳」形狀,亦因其位處最接近主徑,因此最受遊客歡迎。
走進洞口,可以感受到陰森感覺,亦間歇聽到洞內滴水聲,可是進入礦場之通道早年已被當局封鎖,現時只能在外圍觀賞。
未到六號礦洞之時,有深逾十米的豎井,可謂其陪襯品,惜其井口亦被當局圍封了。
沿小徑一直走,可見一礦石坡,若有膽色,可一直下去繼續尋找其餘的礦洞,
但因我並非對礦洞特別感冒,加上時候不早,便決定回桯去。

原路折返紅花嶺約需半小時,
到達後再下降至軍車路,沿途見到有一家大小上來看日落,的確是天日落算是很不錯的。
軍車路盡頭為一無線電基站,負責流動電話及政府部門無線電訊號等用途,
事實上,於東面走約數分鐘,亦可見另一微波轉發射,此則為數碼電視輔助發射站。

來到軍車路時已時五時四,距離日落尚餘廿五分鐘左右,
但往後路程下山為主,且全沒難度,所以可放鬆下山去,邊走邊賞景,遠至連大帽山雷達站也能看見!
沿途更偶遇數輛電單車飛馳著,亦有私家車駛上。

將近尾聲時,右方有一捷徑可駁回禾徑山路,能略過不需走近鐵皮屋 (可能有狗),
再沿禾徑山路直走至沙頭角公路交匯處,這個迴旋處是近年才加建的,是配合香園圍公路之工程之一。
沿迴旋處逆時針走一會,能駁回沙頭角公路 — 馬尾下段,此時剛好送巴士車尾,
便決定進大塘湖村內的公廁疏洗一下後,再回到車站,此時剛好已入薄暮,
亦有幸隨即駛來 55K 小巴,當然立即登車回上水,結束是天賀聖誕有趣之行!

-- 行程相簿請瀏覽:

2019.12.22 逆麥十至大欖涌.賞三粒鑽及紅葉.續走四排石井坑.過掌牛蠔殼迎暮 之旅

2019.12.22
逆麥十至大欖涌.賞三粒鑽及紅葉.續走四排石井坑.過掌牛蠔殼迎暮 之旅


何福堂書院巴士站 (青山公路 - 新墟段) (起) > 井頭上村 > 屯門健身徑 > 大欖涌引水道 > 掃管笏村路閘口 > 麥徑段十 (M183 標距柱) > 水婆婆山 > 架空電塔 > 「三粒鑽石」 > (原路折返) 麥徑段十 (M183 標距柱) > 架空電塔 > 關帝廟 (二坳仔) > 佛祖廟 (伯公坳) (大欖林道 - 伯公㘭段) > 楓香林 (大棠紅葉) (大欖林道 - 大棠段) > 大欖涌水塘 (吉慶橋) > (大欖涌郊遊徑) 白水嶺 268M > 黃茅嶺 267M > 四排石山 290M > 井坑山 235M (三角網測站) > 配水庫設備 > 掌牛山 220M (三角網測站) > 蠔殼山 149M (三角網測站) > 凹頭 (近朗善邨) (終)

出發時間:12:00pm
天氣:部分時間有陽光 能見度低 吹微風兩級,氣溫介乎 20-24°C (天文台) / 20-30°C (溫度計)
負重:平均 6.5kg
路線長度 (總攀升):22.25KM (1188M)
路線整體描述:大量瀝青混凝土鋪面路 大量堅實泥徑 大量石砌路 大量浮沙路 大量碎石路 小量密林 樹蔭遮蔽度高;小量手足並用 無需攀爬;未發現野狗及村狗
行程軌跡:https://ridewithgps.com/routes/31629395

-
是天為冬至,為全年日照最短的一天 (但非最遲日落),而這個冬至又是和暖的冬至,對於怕冷的我的確是個好消息。
本來是計劃走杯靈雙渡的,可是乘車到屯門期間發現滿天煙霞,能見到異常低,就算勉強登杯靈,都無法賞到美景,
便決定更改計劃,將杯靈雙渡延期,是天則改玩較輕鬆兼符合當下潮流的路線!

準時正午出發,近月以來算是難得較早出發的一次了,
先沿井頭上村村徑上走,約十二分鐘後到達引水道,再沿平坦的引水道走約 6KM,
說起又說,已經很久沒有走過整段大欖涌引水道 (屯門段) 了,對上一次已是十一個月前了 (詳見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991431060952986),
也不難理解,因最近多了操毅行者新線,改用香港珠海學院旁之青盈路上落,相比何福堂書院上落,可省達近四十分鐘,
而是天引水道人流超多,極為熱鬧。
一直走到引水道盡頭,下降到掃管笏村路口時,已是一時三。

過閘口後沿林道直上走至 M183 標距柱位置附近,再駁上泥徑,走約一分鐘,左方便出現一條掛滿絲帶的小徑,
這正正能通往是天第一個重點景點 — 「三粒鑽石」!
所謂「三粒鑽石」,就是在大欖腹地上的其中一個巨石陣,內裡藏有三顆呈多邊形狀的石塊,恰似三顆鑽石。
從麥徑走至三顆鑽石,路程只有約 0.9KM,但全為原始山徑,部分路段更有浮沙碎石,因此需小心行走,
途中經過兩道分岔口,若不為意選了直走,便會走了去大棠。
以正常步速走著,約廿分鐘內便能抵達三顆鑽石所在之開揚地帶,此時為二時三。

是天這裡人流極多,幾乎全部遊人都是慕名而來拍鑽石,因此我得輪候好一段時間,方能好不容易地拍到數張照片。
而鑽石陣的後方是危崖,左方則有小徑可通往深谷澗位,再駁回 M180 標距柱位置,但看似難度甚高,因此我沒有選走那邊,
只好在欣賞過鑽石後,選最安全之辦法 — 原路回程。
返抵麥徑時已是三時了。

沿熟悉的麥徑逆走向大欖涌水塘方向,沿途遊人依然甚多,約三時五到達伯公坳 (佛祖廟) 上方的郊遊地點,
在此小休吃麵包,逗留了約九分鐘後方續起行,到達下一個重點景點 — 楓香林紅葉!
不過,這卻讓我有點失望了,皆因紅葉沒去年般紅,
驟眼看似部分紅葉已凋謝了,但部分葉子又未轉紅,因此完全沒有茂密的感覺,真不明白為何會有這麼多人來湊熱鬧!

草草在紅葉樹林前拍了數張照片後,便繼續行程,走至吉慶橋時已是四時正。
此時計算過時間,足夠玩多轉大欖涌郊遊徑,於是便決心於四時一踏上郊遊徑入口,由 C6411 標距柱一直逆走過去。

大欖涌郊遊徑向來是較為費力的山徑,皆因沿途經過多個山峰,至少需上上落落七次,的確少一點體力或耐性都不行。
不過或因是天氣溫舒適,加上專心行走沒多拍照片,因此走得比預期要快,
由大欖涌水塘近吉慶橋起點至四排石山一段 (約 2.8KM) 只用了 44min 便走完,
而從四排石山至井坑山亦只花了 20min,因此抵達井坑山時才將近五時二,
距離日落尚有三十五分鐘,亦注定我能再而三延續行程,兼過掌牛山及蠔殼山,
成為了我第二次連玩四排石井坑掌牛及蠔殼,對上一次已是近兩年前了 (詳見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577956352300461)。

從井坑山過掌牛山,以天然山徑為主,但因斜度不高,並不難走,
途中需下降至一深谷位,為配水庫設施所在地,
這裡需有正規車路連接,但若無法沿車路撤退 (有鐵絲網鎖上),需抄小徑方能離開,因此極不建議從這裡撤退。
正路是續沿小徑登上對面的掌牛山,由於山不高,一落一上,只需 20min 便能夠從井坑山成功過抵掌牛山頂之三角網測站,
此時已為五時半,距離日落尚餘十五分鐘,亦因而能看見亮麗的夕陽西下模樣。
值得一提是,這次走四排石至掌牛沿途,與上一次相比,雜草明顯少了,其一原因是臨近 UTMT 比賽日子而多人操山,
另一個最主要原因,是火燒山,是天發現黃茅嶺、四排石山、井坑山西坡以至掌牛山西南坡皆有大量燒毀的痕跡,寸草不生,
相信與十二月四日剛發生那場山火有關。

由於時間緊迫,到達掌牛山山頂後,沒停留賞景便續行,唯此時發生了一段小插曲,就是走錯路,
幸好及早修正,只浪費了五分鐘,不過掌牛過蠔殼一段的確很易走錯路,
是次更是發生在一過掌牛山三角網測站那個位置,下次得記著要朝北方 (右轉) 下山而非直走!
反而上次走錯路那個山墳位,是次在格外留神下沒有重覆犯錯,以至由掌牛過蠔殼也比上次快上不少,只消 19min,
比上夜行次快上不少,事實上在天黑前過到蠔殼山,的確是方便很多,上次做不到,今次則做到!

蠔殼山上設有宗教神靈的東西,是天更被我出奇地見到三人漏夜在山頂神位前邊說著外語邊供奉,真想不到有如此景象。
過蠔殼山三角網測站後,便開始下山,慶幸此時尚未全黑,無需亮頭燈,
部分路段已被蓋成泥級,亦有部分路段較狹窄,需沿斜坡圍網旁慢慢擠身而過,
注恴尾段有一自動燈會突然亮起,提防被嚇倒。
約數分鐘後便能下降至青山公路 — 元朗段,正式兩小時內完成四脊連走 (吉慶橋 - 凹頭),
全段路上攀達 620M,絕非輕鬆之路,是次比第一次時快上近廿分鐘 (若果不是走錯路,可再快五分鐘),
簡單說,在完全不跑之下,兩小時內完成絕非難事。
此時剛好全黑,而這裡亦有巴士站,
於是等車數分鐘再登上巴士到元朗市吃晚飯,結束是天豐富的行程。

-- 行程相簿請瀏覽:

2019.12.21 午後 愉景灣登老虎頭 落白芒返東涌 之旅

2019.12.21
午後 愉景灣登老虎頭 落白芒返東涌 之旅


愉景灣廣場臨時巴士站 (愉景灣道) (起) > 愉景山道 > 寶峰徑 > 寶峰寶琳閣 > 愉景灣眺望台 > 愉景灣 228M 山頭 (三角網測站) > 老虎頭 (三角網測站/觀景台) > 和尚峒 (腰) > 亞婆塱 > 紅花顏 > 大蠔新村 > 牛牯塱 > 白芒 > 行人隧道 > 東涌東填海區海濱長廊 (經企頭角) > 中石化油站 > 迎東邨 (終)

出發時間:2:10pm
天氣:多雲 吹西風二至三級,氣溫介乎 21-22°C (天文台) / 20-26°C (溫度計)
負重:平均 6kg
路線長度 (總攀升):11.22KM (546M)
路線整體描述:大量瀝青混凝土鋪面路 大量堅實泥徑 大量石砌路 大量浮沙路 大量碎石路 小量密林 樹蔭遮蔽度高;小量手足並用 無需攀爬;未發現野狗及村狗
行程軌跡:https://ridewithgps.com/routes/31624978

-
是天為周六,按慣例是登山日子,但因有些瑣琗事情處理,因而再一次弄至午後出發。
十二時七出門,本想乘一時半那班 DB03R 巴士,但剛好趕不上,到達欣澳時,在地鐵車廂內目睹巴士開出了,
死死氣下只好改到東涌,乘搭 DB01R 巴士到愉景灣,怎料巴士又遲開了,再加上近廿五分鐘車程,
終弄至二時二方到達愉景灣廣場巴士站,兼且車擠滿乘客,乘車體驗極之不佳。
值得一提是,從小蠔灣至愉景灣隧道一段連接路很長,甚至比隧道本身還長,
同時亦是斜路及僅有雙線,感覺有點像過獅子山隧道,
但愉景灣隧道本身則很短,僅有 0.63KM,為全港第三短隧道。

下車後,先步行至愉景山道,再沿數段柏油級捷徑上登至寶琳閣附近之車路盡頭,此時已見大量外籍人士及一些本地行山客。
後踏上泥徑,中途亦會駁上一些柏油路,路不難走,走著直至到達一眺望台,此時已為二時七。
這裡風光開始開揚,能遠望維港兩岸之景色,而這裡亦有一涼亭可供歇息。

橫過涼亭,駁回車路,走數十秒便見右方有一柏油級,可登上一禿頭 山,那裡便是愉景灣 228.64M 三角網測站的所在地。
參過觀後,可走回頭路下降回車路,也可直走左轉,沿崎嶇泥徑下降駁回登老虎頭之山徑,而我選了後者,當然得手足並用。
約數分鐘後駁回大路,便朝著老虎頭方向進發,沿途都有一些遊人朝反方向下山,亦有零星外籍人士在登山。
登老虎頭之山徑是略崎嶇,但不算難度高,
尤其前段及後段皆輕鬆,只有中段正望老虎頭一小段斜度較高而已 (與下降米粉頂相約)。

到達老虎頭時,已為三時七,是天多雲,能見度也不佳,因此未能欣賞高清風景,
但最少也能眺望到維港兩岸及鄰近島嶼景色,還疑似有雲海,而另一方向則能看到榴花峒至花瓶頂之山脊線,
這道線,連同老虎頭,對上一次走已是兩年前了 (詳見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525295747566522),
曾打算是天重遊一遍,但因晚了出發而無法成事。

老虎頭高 465M,山頂除了有一個三角網測站外,遇有兩個老虎頭觀景台,分別朝東南及西北。
而這裡亦是老虎頭郊遊徑之終點,是天取道此徑下山,
走郊遊徑當然相比落愉景灣那簡得得多,從老虎頭山頂下山至位處亞婆塱之涼亭,全長僅 3.4KM,
由於路程長,斜度不高,走上來不吃力卻有一種走極也不完的不耐煩感覺,
幸好沿途景觀開揚,而且中段有一些奇形怪石,如「試劍石」、「怪鴨石」、「仙桃石」等,
輕鬆下一會兒五十分鐘過去,而我亦來到了亞婆塱,此時為四時八。

是天希望以東涌作結,因晚上需出去九龍買些東西,於是便沿奧運徑逆走經大蠔、牛牯塱至白芒,非常幸運沿途一只狗也不見。
到達白芒近翔東路時,為五時五,其實五時七會有一輛 36 巴士回東涌,
但想到要等十分鐘,兼為時未晚,決定索性步行回迎東邨,終在五時十到達迎東邨,結束是天行程,
急不及待到便利店吃飯後,再乘巴士出九龍。

-- 行程相簿請瀏覽:

2019.12.19 雨中 大澳-牙鷹山-萬丈布-分水坳-狗嶺涌-石壁-東灣尾-水口 之旅

2019.12.19
雨中 大澳-牙鷹山-萬丈布-分水坳-狗嶺涌-石壁-東灣尾-水口 之旅


大澳巴士總站 (起) > 大澳海濱長廊 > 番鬼塘 > 牙鷹角 > 大澳觀景台 > 牙鷹山腰 > 萬丈布營地 > 分水坳 > 狗嶺涌 (東) (狗嶺涌引水道) > 大浪灣引水道 > 宏貝道 > 石壁水塘 (羗山道) > 石壁水塘路 > 東灣 (東灣尾) > 石欖洲 > 籮箕灣 > 水口 (嶼南道) (終)

出發時間:1:42pm
天氣:雲密 有微雨 沿岸有濃霧 吹東北風二至三級,氣溫介乎 18-24°C (天文台) / 18-23°C (溫度計)
負重:平均 6.5kg
路線長度 (總攀升):20.12KM (832M)
路線整體描述:大量瀝青混凝土鋪面路 大量堅實泥徑 大量石砌路 小量浮沙路 小量碎石路 沒有密林 樹蔭遮蔽度高;無需手足並用 無需攀爬;未發現野狗及村狗
行程軌跡:https://ridewithgps.com/routes/31616834

-
最近時間比較疏動,因此能夠在閒日登山,早前並沒有注意到是天的天氣情況,因此決定安排是天登山。
可惜是天午後天氣明顯不似預期,霧突然大得可怕,連岸邊都看不見,因此沿途未能賞到好風景,只能享受保濕體驗。

近中午才出門,到東涌時因剛好錯過了一班往大澳的巴士,抵達時間又再一次延遲,至下午一時七左右才郅達大澳。
坦白說,乘車往大澳途前段都不覺得大霧,當時途經伯公坳也見不到很大霧,
不過不知為何,當巴士駛過深屈道口前後,霧突然大得很可怕,直至到達大澳時,連海邊的景物也很不見,
當時感覺挺嚇人的,這倩況畢竟在冬季並不常見。

既然一場來了,就只好咬緊牙關起行,當作是預演春季遠足吧!
先沿大澳海濱長廊走至番鬼塘村,儘管天氣不佳,沿途仍見一些遊人。
後沿柏油路走至牙鷹角,沿途見到唯一一名行山人朝反方向行走。

踏上牙鷹山,隨著海拔提升,霧就更濃,更開始感到有毛雨,完全是春季那種火
幸好風勢不太,氣溫亦適中,才不致狠狽。
值得一提,過牙鷹山發射站後至牙鷹山一段,似乎被剷過草,路相比十月中那次寬了很多,成了一條大路。

過牙鷹山後,霧沒有減少,依然完全看不到風景,
由於此時已是二時九,時間不算早,加上霧大又不想留在高地太久,
因此決定了是天不走大磡森、深坑瀝、分流頂那邊,而取更快捷的路直達狗嶺涌引水道。
同時,因想順道看看萬丈布營地,便決定到分岔路時左轉,並上走至營地內,
比較特別是,營地旁邊一片被鐵絲網圍住的田裡傳來數個工人的對話,不知道有開工幹甚麼呢!

是天萬丈布營地空無一人,也是正常的,但相信下星期的今天必定爆滿呢,
亦令我想起了兩年前的鳳凰徑跑營全走,第一晚我就是在此營地渡過。
離開營地後,沿逆鳳五走至分水坳,沿途又見到兩行山人士,而濕腳泥沼位置現已乾涸。
過分水坳後,轉右續走約一分鐘,便有一分岔路,左轉便能直接下降至狗嶺涌 (東),其實只是走一小段駁回羗山郊徑而已,
而沿途難度亦不高,路程約 1.5KM,只消 19min 便走完,

到達引水道時,已為三時九,發現羗山郊遊徑入口剷了樓棵大樹,頓時開揚了不少。
回到低海拔,霧況固然稍緩,但仍間歇感到毛雨。
沿引水道步行到石壁水塘,沿途不見行山人士,但在濃霧中走著這段,令我想起了三年前一個二月的相似可笑經歷。
到達石壁公廁時,已是四時七,疏洗一下後,便踏上鳳徑段九,續走往水口。

先沿嶼南道橫過石壁水塘主壩,再沿車路下走至東灣/東灣尾,
在這裡神奇地竟發現一個 LT70 引路牌,想不到過了個半月有多,亦未有被拆除。
踏上泥徑,走約十分鐘便是石欖洲營地入口,想起兩年前的平安夜,是在這渡過的,遺憾時間不足是天未能內進參觀一下。
續走著,霧況有點緩和,能隱約見到海上來往澳門與香港的快船。

之後的路程大致平緩,偶有上落。再續走約半小時,終到達籮箕灣,奇怪的是這裡竟搭起了最少五個帳篷,
但周圍卻見不到人,步出沙灘,終見到一男一女,想不到這些日子都有人來露營的。
此時已過日落,因此只能草草賞一下沙灘,便得續行返回車路。
到達車路時,天色開始昏暗,而我知道終點在望,當然就輕鬆地步行回水口,
到達水口時剛好入薄暮,此時約為六時一,慢步到巴士站,再等兩分鐘便有車來,便乘車回東涌,結束是天保濕之行。

-- 行程相簿請瀏覽:

2019.12.15 歡度慶春約太平清醮 之 梅子林蛤塘觀光.荔枝窩廣場趁鬧.谷埔鹿頸入暮遊 之旅

2019.12.15
歡度慶春約太平清醮 之 梅子林蛤塘觀光.荔枝窩廣場趁鬧.谷埔鹿頸入暮遊 之旅


烏蛟騰小巴總站 (祠心路) (起) > 烏蛟騰田心村公所 > (媽騰古道) > 亞媽笏 > (荔谷古道) 分水凹 > 珠門田 > 梅子林 > 蛤塘 > 荔枝窩自然步道 > 荔枝窩 (太平清醮活動場地) > (荔谷古道) 珠門田  > 分水凹 > 谷埔老圍 > 谷埔新屋下 > 鳳坑 > 雞谷樹下 > 鹿頸小巴總站 (鹿頸路) (終)

出發時間:2:18pm
天氣:多雲 吹東風四級,氣溫介乎 20-22°C (天文台) / 20-23°C (溫度計)
負重:平均 6.5kg
路線長度 (總攀升):13.99KM (466M)
路線整體描述:大量瀝青混凝土鋪面路 大量堅實泥徑 大量石砌路 沒有浮沙路 沒有碎石路 沒有密林 樹蔭遮蔽度高;無需手足並用 無需攀爬;有村狗 (蛤塘及荔枝窩)
行程軌跡:https://ridewithgps.com/routes/31600954

-
慶春約位處新界沙頭角,當中的七村包括荔枝窩、梅子林、蛤塘、小灘、三椏、牛屎湖及鎖羅盆村,
這裡的太平清醮為十年一度的重頭戲,一連四日於中心地帶荔枝窩慶春約廣場舉行,
由於十年為一漫長歲月,人的一生沒多少個十年,
因此每次一到太平清醮,流落各地的村民都會回村,參與盛事之餘亦為聯誼好時機。
而這次亦為我第一次能見證的慶奉約太平清醮,因此務必在正日到這裡一轉,視身體會一下其隆重的氣氛。

由於前一天從澳門回來晚了,弄得近凌晨三時方能入睡,
是天一睡便到正午才醒來,及後出門時已近一時一。
原定計劃趕往乘坐 1:40pm 巴由大埔墟站開出的 20R 小巴,但途中東鐵那程因等候直通車及大學站沿途減速而遲了抵達,
到站頭時 20R 小巴已開走了,沒辦法之下,終極一摶絕招,就是即轉軚排 20C 小巴的隊,並於六分鐘後成功登上小巴。
由於 20C 小巴於多客時不經大埔市中心而 20R 此時段則普遍繞經,因此能比後者更快到達汀角一帶,
最終於順利趕回錯過了那班 20R 小巴,並於二時三左右抵達烏蛟騰,算是不幸中之大幸。

下車後,隨即往田心村方向走,踏上烏蛟騰郊遊徑,初段緩緩上斜,至亞媽笏一帶 (約海拔 260 米),
沿途都修成泥級,並不難走,而是天則見異常地熱鬧,人潮可謂接續不斷。
過亞媽笏後,徐徐下降至分水凹求救電話分岔口,右轉下降至珠門田路口,再右轉往梅子林方向。
是次為我首次踏足梅子林村,原來從珠門田至梅子林沿途也不算崎嶇,只是相比往荔枝窩沿途路稍窄一點,
而是天沿途皆有人,沒有靜謐陰森的感覺。
從分岔口走約十分鐘便能到達梅子林村,此時感覺不得了,怎麼會這樣熱鬧呢?
細看下,原來是有導賞活動在進行。

梅子林村及蛤塘村皆為一古老的客家村落,於八十年代初期,隨著村民移居海外,村落被棄置,
不少建築物在日久失修下逐漸倒塌,就連供電也一度被切斷。
近年部分村民回流,復村計劃也在積極進行,在各政府部門及環保團體的支持下,復村進度理想,
不單供電早於本年初恢復,梅子林村其中一戶更出租予香港大學社會科學院設立沙頭角故事館,以推動鄉村藝術活動,
包括設展覽館宣傳客家文化及介紹周邊的環境等,昔人古物不乏,遊人可自由進內參觀,
較難得是連閣樓也開放予遊客,令我不禁憶起當年曾一度入住此類客家古屋的奇妙體驗。
而在屋的外牆亦能清楚見到新製作的精緻壁畫,適合作為拍照怖景。

從梅子林村走至蛤塘村距離不長,只需約五分鐘,蛤塘村同樣為近年復村之作,但給我的印象則遠深於梅子林村,
皆因此村為踏足吊燈籠北脊必經之路,我曾於二零一七年初到訪這裡,當時才剛有村民間歇性地回留,更沒有現時的士多,
不過兩年半後,感覺已很不一樣了,現時已開設了一所發記士多,售買簡單飲料與麵食予遊人,
不過說起當年復村,其實很不容易,聞說村民用了近十一年來達成這個目標,
而修復水塘供水、重建祖屋以至添置電器等都是兩夫婦一手包辦。
而村屋下方的一片田,則依舊種滿了蛤塘村最為聞名的桔子樹,
或因這樣,村民刻意養了惡狗來看守,就連閒日我也不敢前來這裡。

走過蛤塘,便能沿蓋設妥當的半柏油路一直下降至荔枝窩,
這段路當年走吊燈籠北脊時已走過,路程不長,約十三分鐘便能抵達海平面,
後再沿荔枝窩自然步道走至荔枝窩廣場,但途中卻留意到有一大彎位的樹被移除了,及再前方建成了一步道木橋。
一直走至荔枝窩廣場時,已是三時十,亦終於走到是天的高潮了。

是天的荔枝窩可謂極熱鬧,完全沒有身處鄉郊之感,
打鑼打鼓的神功戲連綿不斷,粵劇亦不欠奉,
就連演員亦是鼎鼎有名的,包括龍貫天、鄧美玲等,熱鬧程度與長洲太平清醮可作比擬。
比較特別的是,是天除大量原居民家庭外,亦有不少環保團體人士駐場,宣揚回收計劃,
亦有鄉郊基金成員在擺賣,使這裡更顯熱鬧。

離開廣場,踏進村內,繁嚣感稍有下降,但也不乏人流,
而是天所見,多戶的大門皆打開了,途經時不難見到內裡程況,
亦有一戶特設成荔枝窩藝術計劃,內裡有大量農民文物展出。
看到這裡時已將近四時半,由於全天沒怎吃過正餐,於是決定在明記吃個飯,
基於節日關係,是次只有素菜吃,但味道也挺不錯的。

吃過飯後,為時不早了,距離天黑不足一小時,因此只好經分水凹往谷埔,而未能一遊鎖羅盆。
由荔枝窩經分水凹前往谷埔路程不遠,只消約四十分鐘,到達時將近日落。
是天見谷埔老圍村一帶竟有村民進駐,似乎正在燃燒一些東西,這是我第一次在此見到村民。

一直走回岸邊路,再到鳳坑時,已開始入暮,
過鳳坑後要亮起手機照明,走至雞谷樹下前都是極清靜,但到了雞谷樹下,頓時熱鬧感覺重現,此時士多仍未關門。
再沿車路走至鹿頸,到達時將近六時半,眼見小巴人龍約在廿人以內,情況並非十分嚴峻,便決定一等候小巴,
最終第一班登不到車,至七時正才能正式登車離開,
儘管花了半小時等車,但因小巴車程快,仍比起步行出沙頭角公路乘 78K 巴士來得快捷,
到達粉嶺站後乘東鐵離去,就此結束是天節慶短遊。

-- 行程相簿請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