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31 蠔涌古道訪牛寮.衛徑四五六貫走.城門畔塘賞景遊 之旅

2020.05.31
蠔涌古道訪牛寮.衛徑四五六貫走.城門畔塘賞景遊 之旅


南邊圍巴士站 (西貢公路 南邊圍迴旋處) (起) > 蠔涌新村 (南邊圍路) > 西貢古道 (蠔涌谷段) (經水口、元嶺) > 大藍湖 (大藍湖路/引水道) > 牛寮 > 東洋山腰 (大老坳) > 飛鵝山觀景台 (飛鵝山道) > 大老山氣象站入口 > 扎山道觀景台 > 吊草岩 (沙田坳道) > 沙田坳 > 紅梅谷引水道 > 九龍水塘 (大埔公路) > 金山家樂徑 > 走私坳 (金山路) > 孖指徑 衛徑段 > 城門水塘主壩 > 城門林道 - 水塘段 (畔塘徑) > 城門郊遊地點十四號場 > 城門緩跑徑 (衛徑段七) > 半閒亭 (城門林道 - 水塘段) > 河背 > 城門白千層 > 菠蘿壩自然教育徑 > 城門郊野公園遊客中心 (菠蘿壩) > 城門水塘小巴總站/城門郊野公園菠蘿壩茶水亭 > 可風中學巴士站 (城門道口) (終)

出發時間:11:56am
天氣:短暫時間有陽光 亦有一兩陣微雨 吹南至西南風二至三級,氣溫介乎 25-32°C (天文台) / 26-35°C (溫度計)
負重:平均 6.5kg
路線長度 (總攀升):29.32KM (1045M)
路線整體描述:大量瀝青混凝土鋪面路 大量堅實泥徑 大量石砌路 沒有浮沙路 沒有碎石路 沒有密林 樹蔭遮蔽度有高;無需手足並用 無需攀爬;未發現野狗及村狗
行程軌跡:https://ridewithgps.com/routes/32835907

-
是天境內天氣轉趨穩定,但因受西南季候風影響,境內還有零星雷雨區生成,加上因前一天下過暴雨,路面仍未乾透,因此亦只可走一些路況良好的主徑。
忽發奇想下,決定走衛奕信徑,而且是次來點新意,不從油塘或井欄樹起步,改為由蠔涌起步,經蠔涌古道接上衛徑段四續走,再接上段五、六至城門水塘後,
用入暮前最後的個半小時一玩畔塘賞賞景,以此完結比想像中要好的一個行山日子。

是天一醒來便發生了一些不愉快事情,整頓過後去吃早餐,於十一時正吃畢,去乘巴士到彩虹,幸而等了不太久,
只是巴士只能到位處彩虹道之彩虹邨金碧樓而非近龍翔道的巴士站,這裡無法轉乘小巴,只好等候下一班 96R,到達蠔涌時已為十一時十一。

令人不愉快的事情就此完結,之後便正式起行。先沿南邊圍路走經蠔涌新村外圍,沿途靠右走,不進入南邊圍,路上見到一系列豪華的分層村屋,幸而路上完全沒狗,
數分鐘後至道路盡頭,開始見到簡漏的鐵皮屋,途中需過一道黃色欄杆的橋,橋下有淙淙流水,為蠔涌河其一支流,
後靠右路走,開始進入農地範圍,此時會見到一系列的私人農田,此正正是蠔涌谷之所在地,是天也見有人在耕田,沿途聽到有狗吠聲,但路上完全沒狗,是安全的。

沿途一直走,全程為柏油路,見零星遊人及跑友,而這裡風光尚算開揚,可以見到馬鞍山郊野公園各主要群山。
一直走十餘分鐘,開始見到分岔路口,於第一個分岔路口靠左走,來到第二個分岔路口,則見大量村民自製的提示路牌,此時轉右續走,
不一會見到樓梯,此時可靠右沿樓級上走至大藍湖路,亦可靠左走平緩斜路再接樓級駁回大藍湖路,殊途同歸,
由南邊圍巴士站 (蠔涌) 走至大藍湖路,共用了二十八分鐘 (路長約 1.96KM)。
值得注意的是,蠔涌古道原為昔日西貢區居民通往九龍市區之主要道路,由蠔涌起,沿上述路線至大藍湖,再經現時衛徑的一小段路至百花林路及飛鵝山道至九龍市區,
但時移世易,古道之痕跡早就給柏油路取替,只餘沿途見到一些廢屋及廢校 (如漢英學校) 還在提示著遊人這裡過往之歷史。

接回大藍湖路時已為十二時五,對面正正就是東洋山之登山口,此時隨即橫過引水道,接回衛徑段四。
初時途經牛寮,這小村落僅有一戶人家,而且至今仍有人住,但戶主經常不在,只是從過往多次途徑留意到屋內雜物之變動情況推論戶主應定期回此戶整理東西,
不過是天卻見屋內的雜物全被清空,感覺將有大變動,而這一帶土地皆已被政府納入為蠔涌谷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 (SSSI),主要是這一帶發現有境內罕有植物品種。

離開牛寮,便開始拾級登山,此後迎來近四十五分鐘之費力旅程,加上是天因泥地仍濕,甚至有的位置需涉泥漿而過,因此難度比起過往稍高,但沿途仍見數群行山友走此線。
一直使勁地登山,約一時二左右終來到東洋山附近之最高點,再下降回大老坳之車路,由大藍湖路起計,共用了五十一分鐘 (路長約 1.84KM,攀升約 371M),方抵達大老坳,而此時卻下起短暫的微雨。

接回飛鵝山道,雨漸停,但遠方的島雲仍在,一直上走至飛鵝山觀景台,見到遊人為數不少,更有有數人在玩搖控飛機,熱鬧萬分,
而望向維港兩岸,此時景觀尚算清晰,沒被霧阻擋,就連背後的大老山山頂也清晰可見,但飛鵝山山頂則被封頂了。
在飛鵝山觀景台享受了一會涼風後,便續沿路走至扎山道觀景台,再接上沙田坳道下降至沙田坳,由大老坳至此共用了四十九分鐘 (路長約 3.4KM)。

抵達沙田坳時已為二時一,疏洗過後便到士多吃燒賣及購飲料補給,以假日來說,是天沙田坳人流不算旺盛,主要是少了過往的一群群跑山友。
大休兼補給過後,便沿衛徑下降至紅梅谷引水道,這段以泥徑為主之路,又花了我近廿五分鐘 (路長約 1.8KM),
駁回紅梅谷引水道後,便迎來全日兼是衛奕信徑全段最沉悶之六公里路程 (實際為 6.34KM),一直沿紅梅谷引水道走,沿途遊人不少,亦有數個位置較開揚,能賞到一整個沙田新市鎮。

是天用了約一小時廿六分鐘,方走畢沉悶兼迂迴的引水道,駁回大埔公路時已為四時四。
後踏上衛徑段六,沿九龍水塘以東之外圍走至水塘以北,踏上泥徑上走,沿途有一顆塌樹,亦有零星遊人,及後更巧遇某網友。
一直走約廿五分鐘,至金山家樂徑出口前左轉續沿衛徑上走,約十五分鐘後便來到走私坳及駁回金山路,此時已五時正,由大埔公路至此共用了四十三分鐘 (路長約 2.86KM)。
及後踏上孖指徑衛徑段,此段路向來遊人較少,而是天亦見小量山友,走約半小時抵達城門水塘主壩,這裡向來熱鬧,是天亦不乏有人在賞景拍照。

基於此時已將近五時八,距離入暮僅餘約個半小時,實不夠時間續走衛徑段七至大埔了,因此餘下路程只好改為閒遊城門水塘吧!
先踏上城門林道 - 水塘段 (畔塘徑),過針山路口後走不久,臨轉彎前留意右方有一「危險 切勿內進」之警告牌及一些鐵馬,這裡有小徑能內進一溪澗之底,
記得兒時常與人走進這裡小休,而當時這個位置是挺空曠的,印象中還有一些官方桌椅,想不到現時已淪為一晨運小花園!

原路近返回畔塘徑,並沿路走至城門郊遊地點十四號場,由主壩起計共走了近廿分鐘 (路長約 1.9KM),相比沿城門緩跑徑走至這裡約省了近十分鐘。
此時找路口駁入城門緩跑徑,以順道一看早前曾試走過、近 W075 標距柱之新闢往城門水塘觀景台之泥徑 (詳見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2802025633226854),
相隔兩锢月後,卻亦發現入口處亦仍然封著,工程仍未完成,因是天時間緊迫,未有內進視察情況。

後沿城門緩跑徑一直走至盡頭,途中留意到水塘水位經過近兩星期之連場大雨後,經已上升不少,雖為時已晚,但仍見對面塘邊有獨行者在輕鬆寫意地散步。
約六時八駁回城門林道 - 水塘段 (畔塘徑),並循逆時針方向走回菠蘿壩,經過半閒亭時發現仍在維修中,這次是大拆,且一整個涼亭範圍被水馬包圍。
經過河背時,見到郊遊地點六號場對面的公廁外,新設了添水器並即將投入服務了,但相信我個人是不會受惠於此。

此時亦見到數名遊人,一直跟其尾走至菠蘿壩自然教育徑之入口,此時離開車路轉入教育徑 (此仍通往小巴站之較快捷取道),
天色漸昏暗,而我在微光中穿過熟悉到爛透的風景,約十二分鐘後來到城門水塘小巴總站 (路長約 0.9KM),沿途又見一遊人,
此時見一小巴正準備開出,而鄰近的小食亭則已拉閘關門,而我當然不乘小巴,而走十一分鐘至荃灣和宜合道 (路長約 1.15KM),
直接乘巴士回去,結束是天近三十公里之輕鬆遊。

-- 行程相簿請瀏覽:

2020.05.30 雨中 環大欖郊野公園 (河背-清潭-雷公田-甲龍林徑-河背) 之旅

2020.05.30
雨中 環大欖郊野公園 (河背-清潭-雷公田-甲龍林徑-河背) 之旅


大欖隧道轉車站 (起) > 八鄉路巴士總站 > 八鄉路停車場 > 錦河路 > 馬鞍崗村 (經村公所) > 河背村 (經村公所) > 河背營地 > (石崗引水道) > 下清潭灌溉水塘堤壩 > 上清潭灌溉水塘堤壩 > 農場鮮奶 (雷公田) > 甲龍林徑 > 大欖越野單車徑 (河背段) > 河背水塘 > 河背營地 > 河背村 (經村公所) > 馬鞍崗村 (經村公所) > (捷徑往) 大欖隧道轉車站 (終)

出發時間:2:32pm
天氣:多雲 初時有一兩陣驟雨 吹南至西南風二至三級,氣溫介乎 26-28°C (天文台) / 25-28°C (溫度計)
負重:平均 6.5kg
路線長度 (總攀升):17.81KM (499M)
路線整體描述:大量瀝青混凝土鋪面路 大量堅實泥徑 小量石砌路 沒有浮沙路 沒有碎石路 沒有密林 樹蔭遮蔽度高;無需手足並用 無需攀爬;零星村狗
行程軌跡:https://ridewithgps.com/routes/32821386

-
是天天氣比想像中差得多,自凌晨時分便開始下大雨,且雨勢一度持續至早上,雨量之大使天文台一度發出紅色暴雨警告訊號。
下午雨勢雖然減弱,但因大雨後泥濘未乾,絕不適宜就泥徑為主之路線,因此決定一臨已兩年多未到過的石崗引水道 (河背段,經清潭灌溉水塘),
對上一次來訪上、下清潭水塘已是兩年前的三月三日 (詳見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583292021766894),
是天因正值暴雨後,故有緣看見水滿的上清潭灌溉水塘,並見到此塘之放水流經堤壩底至下水塘之澎湃感,
走至農場鮮奶附近,再接甲龍林徑至海拔約四百米之交匯路口,再駁上大欖越野單車徑 (河背段) 走至河背水塘,並沿車路返回河背村,再沿捷徑走十分鐘至大欖隧道轉車站,
成功繞大欖郊野公園東北一圈,在雨中完成了河背後山之旅!

因雨勢大之關係,持觀望態度至近中午過後,於一時七吃畢午餐後,便出發乘巴士到大欖隧道轉車站,
途中因塞車關係有所延誤, 至二時半方抵達大欖隧道轉車站,想到從未試過以步行方式到達河背村,是天便決意一試。
起步時仍在下微雨,沿八鄉路走一小段至高架橋位置,再沿右方梯級下降至地面近停車場外圍,這裡亦為去年十二月尾的香港黃金百里越野跑步比賽之其中一個 CP,當天我有去追磫該路線,是天才懂得這樣走。

接上錦河路後,沿路走一小段,便見右方有分支車路,路口有指示牌提示通往馬鞍崗及河背,此時轉入支路,並直走至馬鞍崗村公所,再左轉走河背村村公所,
由大欖隧道轉車站 (北行) 起計,至河背村村公所 (即 71 號小巴總站),共用了十七分鐘 (路長約 1.38KM),此仍正路的走法,其實還有一條捷徑可走,
是天完程時返回大欖隧道轉車站 (南行) 便正正是走了捷徑,不經八鄉路,僅需十分鐘路程,而且沿途皆沒惡狗,今後可安心走了!

到達河背村村公所時,已見第二輛 71 小巴駛進來了,而我就在涼亭處稍停留約兩分鐘後,便朝河背水塘進發。
要走至河背水塘,要先穿過村屋內之通道,最直接方法是走經興隆士多,因這路我走了多次也沒遇過惡狗。
離開村屋,抵達車路,沿車路再上行近十分鐘左右,便能抵達河背營地,是天營地空無一人,這是預料之中。

經過河背營地,先不上走至河背水塘,而是續沿車路直走往清潭灌溉水塘方向,時而駁至引水道,時而變回一普通車路,沿途也不乏行山友。
自營地起計,約走了廿三分鐘便到達下清潭灌溉水塘 (路長約 1.63KM),此時雨勢始停,而我則先參觀下清潭灌溉水塘之堤壩,
此水塘位處上清潭灌溉水塘之較低位置,其一用途是接收由上清潭灌溉水塘排出之水源,是天基於水塘尚未滿溢,因此沒有特別引人入目之景象,只是在堤壩上感到風稍大。

離開下清潭灌溉水塘,走數分鐘上抵上清潭灌溉水塘並橫過其堤壩,此時便見到極澎湃的溢水聲,這是因為上清潭灌溉水塘水位滿了,因此要放水,此情景確是雨季專屬的。
話說這兩個水塘是專供清潭及元崗一帶附近農民灌溉之用,主要因大欖涌水塘於 1957 年建成後一度將錦田河截流,因此興建多個灌溉水塘以解決農水源減少之事。
參觀過上清潭灌溉水塘後,便續沿車路走向雷公田方向,沿途又是多次見回引水道,而理論上全程除了近農場鮮奶一帶之小農莊外,其餘位置皆離民居及荒田甚遠,因此不用擔心會有惡狗。
由上清潭灌溉水塘至農場鮮奶一段因取道迂迴,故費了近四十二分鐘方走畢 (路長約 3.16KM),但沿途也見不少郊遊及橈烤設施 (包括涼亭),也算是理想之閒遊地點。

到達農場鮮奶外圍時已為四時半,此時才發現原來此店鋪因疫情關係暫停營業,僅有限度售賣鮮奶,但是天則見閘門鎖上,唯店內有職員,但為免麻煩,決定放棄而不喝鮮奶,改至附近之公廁疏洗一下後便踏上甲龍林徑繼續行程。
踏上甲龍林徑,此徑斜度先急後緩,整體明顯比甲龍古道輕鬆不少,沿途更見一群跑山友,
因前一天下過大雨,部分路段仍有泥濘,但情況不嚴重,若是走甲龍古道,相信會滑腳得多。
中途經過三月底直升機失事之地點附近,見到當時為救援而開闢之小徑已開始變密,而對上之架空電塔則見到已完成修復,而甲龍林徑沿途亦見路面上有一些鮮紅色茹類植物,對上一次走此徑,已是兩年前了 (詳見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663854863710609)。

約四十六分鐘左右 (路長約 2.79KM,攀升約 310M),終走至海拔約四百米之匯合路口,此時已為五時半,距離天黑僅餘個半小時,
這裡雖有一小徑可續登至荃錦公路 - 荃錦段之直升機坪,但雨後不宜走,因此決定右轉入大欖越野單車徑 (河背段),走至河背水塘,
中途需多次過澗,是天見水流急促,因此需慢步踏過,而此段路之路況明顯沒剛才甲龍林徑的好,沿途偶有泥濘,挺滑腳的,幸而斜度不高,沿途也只見到一個遊人,亦見到有獮猴。

沿單車徑走四十四分鐘 (路長約 3.48KM),到達往河背之路口,再轉入與單車徑平行之行人小徑走約十三分鐘 (路長約 1KM),便能抵達河背水塘,
此時水塘竟空無一人,為意料之外,而我則橫過堤壩,再沿車路走經「香港青年協會有機農莊」,是天見內裡完全沒人,
急步走近七分鐘 (路長約 0.78KM),終至河背營地,此時左轉下降至河背村,再走約八分鐘 (路長約 0.69KM),於六時十返抵河背村村公所。
此時小巴站有數名候車乘客,但沒有小巴來,而我當然不會傻等車,便照舊步行出去大欖隧道轉車站。
想不到小巴站前竟貼了一張引導遊客前往欖轉之告示,教人走捷徑,聲稱僅需十一分鐘,故此我便嘗試一下走這捷徑看看。

先例牌沿車路走出馬鞍崗村公所,沿途竟見一些村狗走了出來,幸而沒向我吠,後走至將近到錦河路時,左轉入一村徑,再走約三分鐘,經過一些鐵皮屋便到盡頭,沿路沒有村狗走出來,只見貓,另也見一些騎單車人士。
再左轉,沿水渠旁之柏油徑上走約一分鐘,穿過常開之鐵閘便來到大欖隧道收費廣場附近,再回頭走數十步便能抵達大欖隧道轉車站 (南行),
全程僅用了十一分鐘 (路長約 1KM) 果然真的快上了不少啊 (但如果要到北行轉車站,相信相差無幾),等了三分鐘後有車來,
又因車程順利,僅用了廿五分鐘便回去了,結束是天感覺休閒的河背後山之旅!

-- 行程相簿請瀏覽:

2020.05.24 環大嶼西 (石壁-大澳-東涌) 之旅

2020.05.24
環大嶼西 (石壁-大澳-東涌) 之旅


石壁水塘 (沙咀巴士站) (起) > 宏貝道 > 大浪灣引水道/狗嶺涌引水道 > 分流村 > 分流西灣 > 響鐘坳 > 煎魚灣 > 根頭坳 > 二澳舊村 > 二澳新村 > 二澳內灣 > 牙鷹角 > 番鬼塘 > 大澳海濱長廊 > 大澳巴士總站 > 大涌行人橋 > 新基大橋 > 寶珠潭 > 新洲 > 深屈 > 南田 > 深石村 > 深石亭 > 䃟石灣 > 沙螺灣 > 鱟殻灣 (觀景台) > 較寮 > 䃟頭 > 雪心亭 > 侯王廟 > 裕東路 > 裕東苑巴士站 (順東路) (終)

出發時間:11:52am
天氣:短暫時間有陽光 吹東風二至三級,氣溫介乎 27-30°C (天文台) / 25-33°C (溫度計)
負重:平均 7.0kg
路線長度 (總攀升):29.53KM (615M)
路線整體描述:大量瀝青混凝土鋪面路 大量堅實泥徑 小量石砌路 沒有浮沙路 沒有碎石路 沒有密林 樹蔭遮蔽度高;無需手足並用 無需攀爬;未發現野狗及村狗
行程軌跡:https://ridewithgps.com/routes/32745793

-
是天天色依舊比想像中好,但因天文台仍預測會有幾陣驟雨,因此也盡量選擇一些柏油路較多之行山徑,
想起去年曾兩戰大嶼西 (石壁-大澳-東涌) (詳見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2165625263533564 及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2224804434282313),但距離對上一原來轉眼也已將近一年了,
因此下決定心在是天再戰這長線,成為了是天第一次走此線,而且與去年一樣都是五月,
雖說此乃長線 (的確,長度達 30KM),不過沿途路況極良好,有大量樹蔭,加上總攀升僅有 615M,因此絕非艱辛之線,甚至可說得上是稍輕鬆的。

是天早在上午九時便醒來,約十時二吃畢早餐後,便去乘車到東涌,再轉車去石壁,
所幸是天車程極順利,兼在巴士遇上車手 (駕駛速度較快的車長),因此僅用了五十分鐘便抵達東涌,
下車後急步橫過順東路,又隨即趕上了當班 11A 巴士 (原來 11A 巴士大部份乘客都是在長沙、塘福及下橫壟下車的,而在我登車時,巴士也滿座,僅餘企位),
因此最終僅用了個半小時便抵達石壁,算是快了,在公廁疏洗一下後,在十一時十左右便正式起行。

先沿宏貝道、大浪灣及狗嶺涌引水道步行至狗嶺涌營地入口,花了近一小時三分鐘 (路長約 4.75KM),沿途也見一些遊人,而此時天上仍是多雲。
沿途見到有漁記車巡邏,也開始見到一些蜘蛛網,部分大型蜘蛛也開始出沒了,記得去年六月便見到大量大如半只手掌的蜘蛛,實是嚇人。
接著沿引水道走至盡頭並駁上泥徑,此段花了近十七分鐘 (路長約 1.23KM)。

接上泥徑並朝分流分向步行,不時望向狗嶺涌方向,見到有帳篷架起,相信是隨著各營地在周四解封後,露營人士回歸了,
而此段景觀相當吸引,不單可見到香港西南水域以至珠海市之各島嶼,亦可近觀呈彎月形之分流東灣,約一時八終下抵分流村,沿途見到有深綠色的大蕉高掛樹上,
而是天分流村兩大士多皆有在營業,但因是天我吃了個豐盛早餐,當時仍未感餓,因此罕有地沒有在分流村吃餐蛋麵補給,
是天亦特意到訪了一下分流村內之公廁,但原來是以舊式開孔設計,沒有沖水系統,比想像中差得多。

離開分流村,踏上已有四十一年歷史之分流 - 二澳路,沿途經過三月首天曾走過的響鐘坳脊 (詳見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2743519255744159),及再遠一點、在上月中走過的小屏風西南脊 (詳見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2842647092498041),兩條隱徑皆是出自大哥鴻之手,見到若隱若現之路肧,令我不禁也想起天春季玩隱徑之樂趣,
另值得一提是,煎魚灣營地之水源難得有小量水流出,相信是與剛過去數天之暴雨有關。

至二時二抵達煎魚灣,是天則沒巧合遇上潮退,能見到雞翼角連島沙洲,故只能遠吃雞翼。
續沿鳳徑走,至 L066 標距柱附近時,留意左方有一小徑,此前曾多次見到有人從此小徑進出,是天在好奇心驅使下走進去看看,
才走了一分鐘多,便發現有一戶人家,有一人正在鋤田,另有兩人在屋內閒談,而此村四周皆被樹木包圍,但隱約能見到煎魚灣,
若非刻意走進去,真想不到原來這裡竟有村落,更難以置信仍有人在居住,此情況感覺有點像世外桃源。

基於是天沒心理準備走進沙灘,因此沒再深入一探,而是隨即沿原路折返鳳徑,再朝二澳方向走,經過根頭坳,見到三月曾走過的登深坑瀝荒脊路肧不明顯,
而對面登上雞公山之小徑路肧好像相比上月又生密了,忽然慶幸自己曾趕得及一玩這數條引人入勝之小徑。
再走一會便下抵二澳舊村,是天見數名農民在處理田務,亦有一群疑似村民在棚屋處高聲談話。出奇的是竟見不到平日常惡吠的村狗。

走過二澳舊村,再過二澳新村外圍,來到二澳內灣之柏油徑,是天竟見有不少人在內灣處涉水掘蜆,更奇怪的是竟有人在路旁席地燈烤!
到了二澳渡頭,又見到一群人站著,而對面上走水澇漕之柏油徑上方,則見有人回流耕田。
經過牙鷹角營地,是次到臨空空如也,再沿柏油徑走至大澳,由二澳渡頭走至番鬼塘,花了近三十三分鐘 (路長約 1.95KM),
到達番鬼塘一帶的公共休憩設施時小休了一下,並發現原來「大澳二澳至南涌行人路」的改善工程是在一九九七年十月竣工的,至今也將近廿三年歷史了。

走上大澳海濱長廊,不一會便到達大澳碼頭,此時剛見到富裕小輪一艘船剛開出了,原來此時剛好是三時九。
在大澳公廁疏洗一下後,便踏上是天行程之下半部分,續朝東澳古道進發,發現此時大澳的人流也不少,雖然遊客量減少,但本地客感覺反而多了。
走過大澳橋及新基橋,再走向寶珠潭,因潮退關係,途中罕有地見到棚屋底竟然是沒水的,在寶珠潭又見到有不少人在玩水。
亦開始見到連綿不斷的行山人士,不過人流還是末有去年五月之多,而此時天色開始轉好,甚至偶爾能見到陽光。
由大澳巴士總站起計,一直走約五十九分鐘 (路長約 4.5KM),便到達深屈,此時已為四時十。

難得來深屈,當然得點一份著名的蠔餅兼加一碗飯,成為是天遲來的下午茶,對上一次在這裡吃蠔餅已是四個多月前了 (詳見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2645109458918473)。
用了近廿五分鐘吃蠔餅後已是五時四,此時續沿東澳古道走著,經過深石村、深石亭、䃟石灣至沙螺灣尾,花了近三十八分鐘 (路長約 3KM),
再沿路走至鱟殻灣的觀景台,又花了近廿分鐘 (路長約 1.57KM),到達觀景台時已近六時四,難得竟見到一大群遊人在拍照,
而此時亦有幸見到黃昏下之夕陽,既然在這個我向來很喜歡之地方賞到美景,當然得停留多一會吧,終在此留了近廿五分鐘,直到日落前十五分鐘方再次起步。

及後走經較寮、䃟頭、雪心亭一段至侯王廟,基於此時大潮退,各個內灣都見有人在掘蜆。
過雪心亭後天開始入黑,由鱟殻灣觀景台至侯王廟公廁共用了半小時 (路長約 2.63KM),
在公廁疏洗後,便沿樓梯上走至裕東路,基於此時已近近七時四,而預計七時半左右會有巴士到達裕東苑巴士站,
為趕上該班巴士,因此最後的一段超過一公里之路程都是以急步兼少跑下走過,終有幸能在七時半抵達裕東苑巴士站,再等了約兩分鐘便有巴士來,
又難得再遇上了車手,飛快地回到新界了,這是我第一次在此巴士站結束行程的。
原來從東涌結束行程並返回新界感覺並不漫長,平日對大嶼山很遠的想法,大多是因為大嶼山絕大多數地方都要再多乘一程車吧。

-- 行程相簿請瀏覽:

2020.05.23 逆麥十訪清景台吉慶橋.接大欖涌郊遊徑降欖轉 之旅

2020.05.23
逆麥十訪清景台吉慶橋.接大欖涌郊遊徑降欖轉 之旅


何福堂書院巴士站 (青山公路 - 新墟段) (起) > 井頭上村 > 屯門健身徑 > 大欖涌引水道 > 掃管笏村路閘口 > 大欖涌水塘副壩 > 麥徑段十 M183 標距柱 > 千島湖清景台 > (原路折返) 麥徑段十 > 架空電塔 > 關帝廟 (二坳仔) > 佛祖廟 (伯公坳) (大欖林道 - 伯公㘭段) > 楓香林 (大欖林道 - 大棠段) > 大欖涌水塘 (吉慶橋) > (大欖涌郊遊徑) 白水嶺 268M > 黃茅嶺 267M > 四排石山 290M > 井坑山 235M (三角網測站) > (捷徑往) 八鄉路巴士總站 > 大欖隧道轉車站 (終)

出發時間:2:14pm
天氣:初時多雲及有一兩陣微雨 稍後短暫時間有陽光 吹東南風二級,氣溫介乎 24-28°C (天文台) / 24-34°C (溫度計)
負重:平均 6.5kg
路線長度 (總攀升):19.19KM (766M)
路線整體描述:大量瀝青混凝土鋪面路 大量堅實泥徑 小量石砌路 沒有浮沙路 沒有碎石路 沒有密林 樹蔭遮蔽度高;無需手足並用 無需攀爬;未發現野狗及村狗
行程軌跡:https://ridewithgps.com/routes/32731111

-
這個星期一連多天都是下雨天,雖然雨勢已相比預期中的小了很多,但畢竟大雨過後也不適宜走小徑,因此接下來的兩天都以走主要行山徑為主。
是天由早上開始便一直下著微雨,而且天色昏暗,到處起霧,實沒有心情登高山,因此決定僅到大欖郊野公園走一些較輕鬆之路線。

是天近一時一方吃畢午飯,及後去乘車至屯門何福堂書院,幸而是天車程尚算順利,花近一小時便抵達何福堂書院,另亦留意到巴士客量相比前陣子回升了很多。
到達何福堂書院巴士站,先到便利店購買瓶能量飲品打底,然後橫過馬路,走至麥徑終點位置,踏上麥十上登至大欖涌引水道,十分鐘後到達引水道 (路長約 0.6KM)。
原來將近到引水到一段右方有一支路小徑,可直駁至引水道牌方後,不過實際距離相差無幾。

上走至引水道後不久,又開始下起毛雨,望向屯門新市鎮那邊,見到明顯比剛才霧更大,甚至連一整個青山也看不見,
幸而此段路基本上是平坦,因此撐著傘走也不算吃力,比較意想不到的,是在引水道旁見到一只獮猴,畢竟這也是我第一次在此見到猴子。
而初時沿途遊人也不少,但過了掃管笏引水道路口後人流漸少。
沿引水道走約一小時廿分鐘左右 (路長約 6KM),終到達掃管笏村路閘口,亦即就此完結平場的引水道路段,說真是有點沉悶的,但在下雨天反而成了放鬆之機會。

過閘口後,沿林道走上斜路,約廿九分鐘後 (路長約 2KM)上抵 M183 標距柱,此時接上泥徑,再走十分鐘 (路長約 0.7KM) 上坡路至千島湖清景台路口,
記得對上一次走進千島湖清景台是去年六月二日 (詳見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2188905297872227),
這裡向來是周末遠足人流熱點,對上數個月,甚至人多得水泄不通,直至近日入夏後方有所緩和,因此是天決定再臨清景台。

由麥徑路口走至清景台需要拾級而上一小段,但路程不長 (僅 0.18KM),四分鐘內便可走至千島湖清景台之圍欄,想不到此時也有近十數人在拍照,人流也比想像中多。
剛好此時天色稍為變好,眼前的千島湖景觀尚算清晰,而是天發現原來在圍欄後,有一道小徑可再進一度下降一小段至更前的觀賞位置,
而我也走下去拍了一下照,共逗留近十六分鐘方離開,沿原路折返麥徑,再朝二坳仔方向走,約十七分鐘後駁回大欖林道 - 伯公㘭段。

沿林道一直前走,穿過伯公坳佛祖廟上方,後再接上大欖林道 - 大棠段,經過楓香林見到茂密的緣葉已長出來了,
在樹林下方設有一些也憩設施,意感很美,所憾是天時間緊迫,沒有在此處的涼亭大休。
由踏上林道開始,走至吉慶橋,共用了半小時 (路長約 2.1KM),及後再前走約四分鐘 (路長約 0.35KM) 便到達大欖涌郊遊徑入口。

此時已為五時八,距離日落尚餘約八十分鐘,其實本來並沒有計劃要走大欖涌郊遊徑,但此時想到因所剩時間不多不少,剛好夠玩一轉大欖涌郊遊徑,
故此便決定踏上郊遊徑,往白水嶺方向進發,其實這段郊遊徑單單在最近一年便幾乎完整走過四次,再另加一次單登井坑山,對此段之熟悉程度已甚高,
不過想到在黃茅嶺及四排石山一帶能看到開揚美景之時,便不覺沉悶。

由踏上郊遊徑起計,是天用了廿五分鐘走至白水嶺 (路長約 1.55KM,總攀升 200M),這亦算是全程最吃力的一段,
過白水嶺後,再用了十九分鐘,穿過黃茅嶺到達四排石山山頂 (路長約 1.23KM,總攀升 107M),沿途望向元朗一方,隱約見到厚雲間露出之太陽,真想不到在是天這種天氣下也能見到一絲陽光呢!
過四排石山,便續朝井坑山方向走著,沿途仍能見到光,景觀實是不錯,亦是是天沒有計劃會看到之一美景。

穿過數個小山崗,約廿分鐘後走至井坑山,因此時已將近六時九,同時也得知七時一會有 269D 巴士到達大欖隧道轉車站,以經驗相信能趕得上該巴士,
因此在沒停留下,高速下降至大欖涌郊遊徑近 C6403 標距柱之分岔路口,再靠左沿捷徑下抵八鄉路巴士總站,想不到原來十五分鐘便可由井坑山下抵這裡,
此時方為七時正,才剛日落,而就輕鬆續走至大欖隧道轉車站,乘巴士離開,結束是天精彩之行。

-- 行程相簿請瀏覽:

2020.05.17 酷熱下 芝麻灣郊遊徑順全走 兼遊澄碧邨 之旅

2020.05.17
酷熱下 芝麻灣郊遊徑順全走 兼遊澄碧邨 之旅


貝澳 (羅屋村) (嶼南道) (起) > 芝麻灣道 > 貝澳泳灘/營地 > (原路折返) 芝麻灣道 > 鹹田新村 (芝麻灣道) > 鹹田舊村 (芝麻灣道) > 十塱坳 > 望東灣路口 > 二浪路口 > 澄碧邨 (二浪灣) > 二浪路口 > 龍尾 > 下徑 > 芝麻石林 > 十塱灌溉水塘 > 老人山 (山火瞭望台/三角網測站) > 廟仔墩 (三角網測站) > 十塱坳 > 十塱營地 > (原路折返) 十塱坳 > 鹹田舊村 (芝麻灣道) > 鹹田新村 (芝麻灣道) > 貝澳 (貝澳老圍村) (嶼南道) (終)

出發時間:12:12pm
天氣:初時大致天晴及酷熱 稍後漸轉多雲 吹偏南風二至四級,氣溫介乎 27-35°C (天文台) / 26-43°C (溫度計)
負重:平均 7.0kg
路線長度 (總攀升):24.26KM (871M)
路線整體描述:大量瀝青混凝土鋪面路 大量堅實泥徑 小量石砌路 小量浮沙路 沒有碎石路 沒有密林 樹蔭遮蔽度高;無需手足並用 無需攀爬;未發現野狗及村狗
行程軌跡:https://ridewithgps.com/routes/32660777

-
是天趁天色仍然明朗,決定一遊之前已計劃的大嶼山芝麻灣,沿芝麻灣郊遊徑走著,沿途攀升不算多兼有樹蔭,即使酷熱天氣也適宜。
話說芝麻灣郊遊徑全走這玩意,自 2018 年起,我每年也會玩一次 (詳見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668723683223727 (2018) 及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2199432830152807 (2019)),
是天已是我第三年玩芝麻灣郊遊徑全走,天氣與前兩次一樣酷熱,此行特別具紀念價值,也許是最後一年玩此線了 (原因後述)。

是天早了一點醒來,約十時八吃畢早餐,便乘車去東涌,幸而車程順利,東涌綫一程不用等,因此車程與乘巴士相差無幾。
抵達東涌後,又趕得上即班 3M 巴士,因此十二時二便抵達貝澳,疏洗過後便隨即起行。

沿芝麻灣道走進去,過了「貝澳營之星」士多後來到分岔路口,轉左朝芝麻灣道續走一會後,突想起是天行程漫長,即使已帶超過 4L 飲料,但還是先到士多購一瓶能量飲品打底更穩妥吧。
見到往貝澳泳灘之車路旁有另一家士多 (是我未惠顧過的「貝田園士多」),便爽快走進去,以 $10 價錢買了支冰凍水動樂,喝畢,又突然心思思想看看貝澳泳灘,便又走了過去,沿途有一片經營自家營地的私人田,亦另一邊則有一片大草園,有數只水牛在吃草。
走到貝澳泳灘,見到遊人也不少,熱鬧程度可與昔日盛夏媲美,與其左旁之貝噢營地成一強烈對比,皆因營地仍然關閉,要待下周四方重啟 (事實上,康文署泳灘的救生員服務於是天也尚未恢復)。

參觀完貝澳泳灘及營地,原路折返芝麻灣道,就這樣已花了近十九分鐘,故此接下來當然得加速步伐走至十塱坳。
沿芝麻灣道走經鹹田 (又名咸田),再接上墳墓古道捷徑上走至十塱坳,是次終於在古道見到遊人了。
抵達十塱坳時已為十二時十一,隨即正式踏上芝麻灣郊遊徑,這往後的路段大部分都是有樹蔭的,因此即使此時天氣熱得近 35°C,但走上來也不覺極難耐。
而芝麻灣郊遊徑由起點至 C1417 標距柱 (龍尾) 的一段,除了過往兩年全走芝麻灣郊遊徑的時候走過之外,
亦在 2018 年 11 月操練 TransLantau 100 及 2019 年 3 月正式比賽分別走過一次,事實上亦為全段郊遊徑中最沉悶的首半路程,
記得首次走著時,剛巧迎來像是天般之酷熱天氣,面對走極也未完的沉悶路程實在是感覺難熬,但經過多次走著,反而這感覺淡化了,
但無論如何,沉悶的經歷也許是時候告別了,就如我開首說的,這可能是最後一次會隨「芝麻灣郊遊徑」全走而走過這段路,原因現在開估,是因為皆因芝麻灣郊遊徑即將迎來大革新!

其實一年前走此徑時, 已見漁記在 C1406 標距柱附近上下位置各新闢了一條新的小徑,但當時僅以為是一道普通行山徑,供遊人快速上登老人山 (因對上一條看似是指向老人山方向),
然而是天再走過此路口,發現此小徑已鋪好泥級之餘,連路牌也安裝了, 其後現其他位置也有不少重大變動,相信芝麻灣郊遊徑將於年內正式變天!

總括而言,是天觀察所見,改動如下:
1. 郊遊徑方向倒置,原本的順走變逆走,即變成先登廟仔墩、老人山 (可理解,皆因現時全段最熱門就是這兩個山);
2. 除廟仔墩及老人山一段維持舊路,過十塱灌溉水塘堤壩後大部分路段都將會有新路取代, 同時郊遊徑新終點將在貝澳近天后宮而非十塱,
相信為官方刻意分隔行山與越野單車兩路 (亦為近年流行做法), 不過很大機會總距離會縮減。
3. 廟仔墩及老人山一段已進行路面改善工程,昔日某些破爛了的泥級位置亦已置換成新,變得易走很多。

事實上,南大嶼山越野單車徑網絡改善及擴展工程為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可持續大嶼藍圖」及「明日大嶼願景」皆提及過之工程,重點之第二階段工程項目早已於 2017 年展開,其中一項是天能見到之工程,就是於芝麻灣十塱灌溉水塘以西剛增設一條新越野單車徑,接駁現有單車徑之兩端,
相信政府認為當其餘項目落成後,預期越野單車徑使用量將大增,需要進一步做到人車分隔, 估是次罕有地對現有郊遊徑作大幅度改動,為其增闢大量新徑。
至於「芝麻灣郊遊徑」會否繼續成為全港最長郊遊徑 (不包括長途遠足徑),就留待官方日後公佈數據才知道,或有興趣的遊人可私下率先走一遍新徑。


回到是天行程重點,既然此行有紀念價值,那就專心地走著,回憶一下昔日走過的同樣路程吧,
最記得 2018 年那次還是五月份,而且是周日,因此同樣沿途見零星遊人及越野單車,但到 2019 年走那次已是六月,兼且選了周六,遊人及車友極少,
甚至出現龍尾至下徑一段無限上網之尷尬情況,而兩次的共通點都是午後忽變天,局部地區出現驟雨及雷暴,但又好運地沒影響芝麻灣,是天則沒遇到此有趣情況了。

由起點走至 C1411 標距柱,沿途也見一些遊人 (外籍人士佔多),經過望東灣對上位置時聽到歡呼聲,原來是有外籍人士之派對遊艘停泊在灘對開位置。
一共走了一小時廿三分鐘 (路長約 5.17KM),並來到下降至二浪之路口,此時好奇心作祟,見時間尚算疏動,決定下降至澄碧邨見識一下這個隱世的平房式豪宅。
由芝麻灣郊遊徑 C1411 標距柱下降至澄碧邨共用了十餘分鐘 (路長約 0.9KM),澄碧邨為一私人屋苑範圍,保安尚算嚴密,非屋苑授權人士是不能經碼頭登岸的,但對於遠足過去的遊人則沒有嚴加限制。
下降至澄碧邨前,先是抵達二浪灣之沙灘,並需要踏在沙上走約半分鐘方能走至屋苑範圍之柏油路,此時可踏上屋苑通道慢慢細賞這隱世屋苑。

澄碧邨是香港大嶼山芝麻灣半島的二浪灣沿岸,以渡假村模式興建的一個私人屋苑,設 20 幢四層高的臨海別墅,
提供 220 個單位,於 1979 年落成入伙,是七十年代由和記黃埔策劃興建,是該公司進軍地產首批項目,
但因其地理位置偏僻,加上發展渡假村計劃告吹,現時已淪落為一個自成一角的住宅荒野,目前僅餘五十餘戶住客,邨內亦沒有任何商店,居民最近也需到長洲購物。
屋苑曾設有會所及游泳池,但會所早於十八年前已因管理公司糾紛而關閉,遊泳池亦停止注水,不過是天也沒走進去參觀,因不知保安會否阻止。

是天見到沙灘上有兩人帶同一狗在遊玩,相信為邨民,而平房那邊,則見到大多單位已被丟空,日久失修以至殘破,唯獨小部分單位則見裝設妥當,屋內亦見有人,而遠處的碼頭則被前年的山竹超強颱風所吹毀,現正復修中。
見到這情況,不禁令人搖頭嘆息,無可否認這裡位置是偏遠,但也未至於淪落至需要丟空的地步吧,畢竟座北向南,部分單位更是有無敵沙灘與大海景,
現在屋苑內死氣沉沉的氣氛,加上私家渡輪又只剩下往長洲一線,惡性循環下,實在更難以找到買家轉手了,

草草參觀過澄碧邨後,便沿原路折返位處 C1411 標距柱之二浪路口,用了近十九分鐘,是天沒有選擇續沿海旁村徑走至大浪,
是因為早幾年聽聞大浪村那邊的十字路口曾聽聞有會咬人的惡狗,基本上我也沒理由冒險走過去。
駁回芝麻灣郊遊徑後,續走至龍尾 (C1417 標距柱),共用了三十六分鐘 (路長約 3.2KM),到達時已是三時八,這裡除能見到搶眼的龍尾雕像外,亦是多個路口之交匯點,此前已有五道小徑接駁至此,現在再新增一條,但神奇的是,每次來到龍尾,我都見不到遊人的,加上在這裡能聽到明顯的風聲,又接收不到手機信號,難免令人有丁點驚悚感。

在龍尾僅小休了近九分鐘,便續行至下徑,走約半分鐘便到達往大浪之分岔路口,此時見到有一群外籍人士。
之後的路段便見不到遊人,這段路人流向來較少,以往我多次走著也見不到遊人,去年甚至出現無限上網之慘況,是天則有幸沒受此困擾。
沿路走著,約廿分鐘後來到最南端之位置,這裡能見到一整個長洲,風光開揚,亦有一些小徑能下降岸邊賞石,但難度甚高。
再走約廿分鐘,開始再次走入林中,此時會見到路邊有大量鮮綠色的蕨類植物,充滿生機,而途中滿亦有一隱徑能下降至正生書院。
再走一會,便能接回龍尾之捷徑,並通往十塱灌溉水塘,此處亦開始為郊遊徑新舊線之重疊部分,因此亦會見到沿途有新的標距柱,以黑色腸袋包著,但膠袋皆已被撕破。

來到十塱灌溉水塘的堤壩時已為四時十一,此時見到數名年青人在此坐著聊天,橫過堤壩後便開始登上老人山,
皆因此時天色已漸轉多雲,沒烈日下溫度顯然下降 (而天文台亦於較早前取消了酷熱天氣警告),但因濕度高,走上來還是挺吃力。
後再用了半小時左右,由堤壩末端登上老人山 (路長約 1.8KM),老人山山頂設有一個山火瞭望台,相信為離車路可達最遠之其中一個山火瞭望台,
要到此當值的職員也許需具備一定耐性,不過同樣地,近年已再不見有職員當值了,是天見到瞭望台內部分物件也被黑色膠袋封起,相信很快便會隨數碼遙測科技之發展而步入歷史遺物。

在老人山上,亦見有一個畫上了長者圖案的指示牌,而風景尚算開揚,能賞到大東、鳳凰等群峰,此時正被霧封頂,亦能賞到港島及鄰近島嶼。
在老人山山頂上停留了近六分鐘,隨即再起行,翻過副峰,下降一山坳位,再上登至對面的廟仔墩,遠處已見有遊人在廟仔墩山頂處,
是天用了近廿分鐘由老人山走至廟仔墩 (路長約 0.9KM),山頂處設有三角網測站 (編號 1114.38),據說亦有一個小廟,但我因沒趣而沒刻意尋找。
廟仔墩上風景比老人山更開揚,特別是能直視到貝澳泳灘一帶,不過因是天泳灘在官方層面上仍是關閉,因此固然也沒廣播,明顯較上兩次全走行程來訪時清靜得多。
在廟仔墩處賞景近六分鐘,是天再沒有如上次般見到彩虹,只能見大東、鳳凰山處之雲海,
因想趕上六時半由梅窩開出之 3M 巴士回程,因此六時一便下山去,約十五分鐘後下抵十塱坳,沿途竟然尚見兩群人在登山呢!

是天行程本來打算沿水井灣一帶海邊柏油徑走回梅窩,但因全走行程超時,不想走至入黑才到梅窩,只好改以貝澳作結。
由十塱坳經墳墓古道下降至鹹田,再經廢田捷徑駁回嶼南道,全程共用了十八分鐘 (路長約 1.56KM),
將近到達巴士站時,竟見到有一輛巴士竟已埋站,比我計算的早了一點,見到有乘客正排隊登車,固然盡力一趕,有幸終剛好趕得上,
單層巴士近 3M 巴士線已逐漸淡出,是天難得再次乘上,單層車的感覺絕對是爽,不過載客量當然較少,單憑羅屋村一站便塞爆整輛車了,
並用廿分鐘不到,便能從貝澳返回東涌,再轉乘巴士離去,結束是天行程!

-- 行程相簿請瀏覽:

2020.05.16 酷熱下 南大嶼徑接大東南脊直登頂.續北峰嶂攻鳳頂暮降石門甲 之旅

2020.05.16
酷熱下 南大嶼徑接大東南脊直登頂.續北峰嶂攻鳳頂暮降石門甲 之旅


伯公坳 (東涌道) (起) > 南大嶼郊遊徑 (C1114-C1112 標距柱) > 大東南脊隱徑 > 鳳徑段二 (L016-L015 標距柱) > 跳板石 > 大東山 (三角網測站) > (捷徑下降至) 鳳徑段二 (近 L015 標距柱) > 伯公坳 (東涌道) > 舊東涌道 > 地塘仔郊遊徑 (近 C1703 標距柱) > 北峰嶂 > 鳳徑段三 (L022 標距柱) (牛塘山腰) > 南天門 > 鳳凰山 (鳳峰) (三角網測站) > 斬柴坳 > 心經簡林 > 昂坪營地 (東山法門) > 中道亭 (法門古道) > 十方道場 > 地塘仔 > 石壁凹 > 石門甲 > 石門甲道口 (終)

出發時間:1:28pm
天氣:部分時間有陽光及酷熱 高地有霧 吹偏南風二至四級 ,氣溫介乎 25-32°C (天文台) / 25-38°C (溫度計)
負重:平均 7.0kg
路線長度 (總攀升):14.63KM (1246M)
路線整體描述:大量瀝青混凝土鋪面路 大量堅實泥徑 大量石砌路 小量浮沙路 小量碎石路 大量密林 樹蔭遮蔽度低;小量手足並用 無需攀爬;未發現野狗及村狗
行程軌跡:https://ridewithgps.com/routes/32648586

-
終於又到了新一個周末,基於天氣越來越炎熱及不穩定,因此在行程計劃上也開始降低難度,
不過是天見天色明朗兼沒有會降雨之跡象,因此決定也來一轉小徑遊,補回之前一直想去但又未有空去的大東南脊及北峰嶂,兼連攻了大東山及鳳凰山兩頂,
或因是天高地起霧,尤其大東南脊沿途皆走在霧裡,加上吹來之南風,感覺也挺涼快,沒想像中辛苦。

因前一晚被一些事情影響了心情,是天遲了醒來,並約在十二時正吃畢午餐後去乘車到大嶼山,
即使在車程順利下,也花了近一小時廿分鐘方抵達伯公坳,並於一時半左右正式起行,這是我極罕有地以伯公坳作為行程起點。
值得一提,是天在伯公坳下車的人流明顯比早兩個月周六所見少,相信天氣是主要原因,不過伯公坳涼亭處也有一些人在小休中。
踏上南大嶼郊遊徑,向南山方向逆走約一公里便能到達大東南脊之入口,此時亦覺炎熱。
到達隱徑入口,初段已見不少絲帶,而且路線極寬闊,令我感到意外,走了約一分鐘後,突然出現一大草原,而且熱鬧萬分,
此時才發現原來這裡為滑翔傘愛好者之基地,此時也見有一些滑翔傘在飛著,但等待起飛的一群似乎就不太順利 (聞說當時風向有所轉變)。

穿過大草原,便開始接上大東南脊之隱徑,此後路段顯較窄,但憑沿途見到之絲帶,應該近期有行山隊走過此段,亦有前輩高人出手修剪過,
因此走上來比想像中輕鬆,唯獨是沿途有一些帶毛刺植物,以及無限上網,這問題一直維持了近十五分鐘後始結束,皆因中段開始,逐漸走出林裡,
迎來灌林木,風光開揚,難度自然也減低,但此後路段卻罕有地近乎沒有絲帶,幸而路線尚算清晰,即使大霧也能見到前路,
中後段斜度稍高,但相比大石脊、羅漢脊那些根本就算不上陡斜,因此亦幾乎無需手足並用,
一直走著走著,不一會見到前方是一小峰之頂,亦意味著即將駁回鳳徑大路,是天由南大嶼郊遊徑的大東南脊入口走至鳳凰徑,一共用了五十五分鐘。

大東南脊的出口駁回鳳徑段二近 L016 標距柱之位置,這裡的海拔高約 680M。
後沿鳳徑段二逆走一小段,至過了 L015 標距柱後再上一會,來到開始平緩之位置,此時轉左便有小徑能登上大東山山頂。

跳板石近年成為了熱門景點,因此經跳板石登上大東山頂一段也比往年寬闊了很多。
過了跳板石,還未到頂,要再走一段小徑才能登上山頂之三角網測站 (編號 256),由離開鳳徑起計,至抵達山頂,共用了十二分鐘。
此時大東山山頂間竭迎來霧海,而向北一方霧顯得稀疏,因此能隱約見到東涌新市鎮及機場全景。
初時山頂僅有另一名遊人,而且吹來陣陣南風,確是挺舒服的,但過了一會,便來了數群遊人,變得極為熱鬧,逗留了近廿五分鐘後,我也開始下山去了,此時約為三時七。

是次下山選了偏西的一條小徑直降至鳳徑近 L015 標距柱附近,需時都是十三分鐘左右,不過沿途斜度稍高,而且有部分位置帶浮沙需小心。
返回鳳徑,沿徑下降至伯公坳,這裡用了近廿一分鐘,再次抵達伯公坳時已將近四時二。'
後沿舊東涌路下走一小段 (下降海拔近 70M) 至地塘仔郊遊徑,後踏上郊遊徑逆走約 1.5KM 至最高點之開揚位置,
這裡有兩張椅及一張桌,又能直視東涌市中心及機場島,絕為理想之小休地點,而過了這個小休地點後不一會,便能見到左方有隱徑,這就是通往北峰嶂,
由伯公坳走至這裡,共用了近半小時,到達時已為四時七。

踏上登北峰嶂之小徑,初段緩緩上走,沿途有大量絲帶,而且路線清晰,奇怪是沿途竟然一個蜘蛛網也遇不到,相信是有人比我更早時走過了。
約十五分鐘後到達北峰嶂,這小山崗高約 402M,據聞山頂上設有一個荒廢了的三角網測站,不過是天見山頂處為一片密林,也沒有刻意進去找。
後續走上登至鳳徑段三近 L022 之標距柱,一下子由近四百米海拔上升至近六百米海拔,也算不上輕鬆,幸而沿途林不算密。
同樣中後段斜度略為增加,但最斜的部分沒有剛才南大嶼郊遊徑般斜,將近駁回鳳徑前,會見到一個小山崗,
此時沿路肧從小山崗左方上走,留意路面狹窄且有點鬆散,由地塘仔郊遊徑至鳳凰徑一共用了四十一分鐘。

駁回鳳凰徑時已為五時四,此時鳳凰山上的霧若聚若散,陽光也若隱若現,因此續沿鳳徑登頂之過程實在是有點吃力。
由鳳徑段三 L022 標距柱登上鳳頂共用了半小時,沿途見不少遊人,在鳳頂處設有一三角網測站 (編號 87),
當時更見近廿名遊人,此時望向港珠澳大橋方向,更見到雲海,實是感意外!
由於此時已為五時十,雖知已趕不上六時三由昂坪開出之 23 巴士,但也不想弄得太遲完程,因此僅逗留了約十分鐘便起程下山,
下降至心經簡林處用了廿三分鐘,臨尾更見到漂亮的鱗狀高積雲,後經昂坪樹木研習徑走四分鐘至昂坪營地,再沿法門古道急降至石門甲,
約三十五分鐘後下抵石門甲道口,此時已為七時一,等了一會便登上巴士回東涌市中心,再轉車離開,結束是天有趣兼滿足之行。

-- 行程相簿請瀏覽:

2020.05.10 酷熱下 引水道登妙高台.大欖林道過屯轉 之旅

2020.05.10
酷熱下 引水道登妙高台.大欖林道過屯轉 之旅


三棟屋路 (起) > 普光園 > 806 級樓梯 > 城門引水道 > 龍門郊遊徑 (近 C3405 標距柱) > 川龍林道 > 響石墳場 (荃灣響石車路) > 響石脊 > 妙高台 (山火瞭望台) > 大帽山道 > 禾塘崗北峰 (大帽山道) > 大帽山郊野公園茶水亭 > 荃錦坳 (荃錦公路) > 荃錦營地 (大欖林道 - 荃錦段) > 直升機坪 > 大欖林道 - 荃錦、清快塘及田夫仔段滙合點涼亭 (避雨) >  田夫仔 (大欖林道 - 田夫仔段) > 七渡河 > 大欖林道 (大欖自然教育徑) > 小欖越野單車徑林道 > 大欖女懲教所 > 大欖懲教所 > 大欖涌村 (大欖涌路) > 小欖交匯處 > 屯門公路轉車站 (終)

出發時間:11:42am
天氣:初時部分時間有陽光及酷熱 稍後漸轉多雲、有幾陣驟雨及雷暴 吹東南風二至三級,氣溫介乎 24-32°C (天文台) / 23-43°C (溫度計)
負重:平均 6.5kg
路線長度 (總攀升):26.29KM (1050M)
路線整體描述:大量瀝青混凝土鋪面路 大量堅實泥徑 大量石砌路 小量浮沙路 小量碎石路 沒有密林 樹蔭遮蔽度高;小量手足並用 無需攀爬;有野狗 (響石墳場)
行程軌跡:https://ridewithgps.com/routes/32593281

-
在較早時候便得知是天天氣不太穩定,午後或會有驟雨及雷暴,但因早上醒來時見陽光譜照,因此也決定在前段走一些較原始的山徑,
為顧及下午可能有雨,盡量能在午後抵達含大量林道的大欖郊野公園,因此是天決心在上午遊走城門及大帽山郊野公園,而是天不沿傳統路線登上大帽山白波,
而是來點新意,一走已近兩年多未到過之妙高台響石脊,並於下午三時下抵荃錦坳,補給過後再踏上大欖林道,終在四時八下起一場大雨,
而我當然能在大欖林道沿途找到一個理想的避雨地點,雨遊再續走至屯門公路轉車站,因此是天全天皆沒有打開傘,更沒有濕身,這便是天氣不穩日子走林道之好處!

早上約十一時三吃畢早餐,便出發乘車去荃灣,並於三棟屋路下車,約十一時八正式起行。
先沿柏油梯級上走至普光園,見其門口貼上疫情期間不開放之告示,然後再沿 806 級上走至城門引水道,這段路為我兒時回憶之一,
十多年前這一帶之寮屋仍有人住,但現時已人去樓空。或因天氣實在太炎熱,單是上走柏油級便感吃力,慢走下用了近廿分鐘方上抵引水道 (路長約 0.5KM)。

橫過引水道,對面隨即有一山徑入口,沿此路能上走至龍門郊遊徑近 C3405 標距柱,對上一次走此路為約兩個半月前之星期五 (詳見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2739150252847726)。
沿此小徑上走至龍門郊遊徑,用了近半小時,但其實路程很短 (僅長約 0.6KM),只是前段斜度實在很高,路面有又鬆散之土壤,因此上走時需靠路旁樹幹借力,
而是天之酷熱天氣更加添上多一分難度,是次走著明顯比起對上一次更吃力,但想不到沿途竟見兩群遊人,初時還以為此乃隱徑甚至是荒廢。

好不容易,穿過架空電塔底後,隨即駁回龍門郊遊徑近 C3405 標距柱,此時已為十二時半,而此時亦陸續見到數群遊人沿龍門郊遊徑走著。
此時我亦沿郊遊徑向東行走至川龍之終點,回此駁回川龍林道路長僅 2.43KM,而且攀升也僅有約 90M,本是一道很輕鬆之路線,
但因是天天氣既熱又濕,亦為是年首度之酷熱天氣,因此體力發揮確實與正常有所差距,連走著簡單之郊遊徑也感到具戰性,
途中需過澗 (大圓石澗),亦聽到有遊人在內嬉水,但官方已設置木橋,全程走經共三道木橋後,用了近四十分鐘,終走至龍門郊遊徑川龍起點。

來到龍門郊遊徑起點時將近一時三,而此時天文台正式發出了是年首個酷熱天氣警告,
而我則在郊遊徑牌坊旁之座椅上小休約七分鐘兼一喝自攜之冰涼飲品解喝,期間也見兩名遊人走過。
小休過後,續沿林道走至分岔路口,再踏上通往響石墳場之荃灣響石車路,此路早於 1999 年進行了改善工程,記得兒時我也曾多次到來。
響石墳場位處大帽山西處海拔四百餘米之山坡上,相信為全港海拔最高之一個大型墳場,主要給予荃灣區之原居民使用,
對上一次經過響石墳場是去年的重陽節正日 (詳見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2439788236117264),當天除見到不少掃墓人士外,更見村巴負責接送,而是天非正值春秋兩祭,人流當然沒上次多,
但也見數名拜山人士,亦見有一頭野狗,而我則在近頂位置轉右踏上響石脊,由龍門郊遊徑入口走至此共用了十五分鐘 (路長約 1.03KM)。

踏上響石脊,初段走在墳墓間,數分鐘後離開墳場範圍,開始接上天然山徑,及後景觀漸轉開揚,路面雖偶有浮沙碎石,但因斜度不高,走上來不難。
由此處登上妙高台山頂,路程就如分成了一段段般,走過一段上斜之路後,又來到一段平緩之路,周而復始,直至到頂為止,
途中有多個開揚地方,能回頭看到一整個港島、西九龍、荃灣新市鎮及大嶼山各處,
中途亦經過相思林徑之入口,及有隱徑能回到呈「N」形之舊軍車路。
此時天色仍然良好,遠處不見有明顯之霧,連大帽山白波也能看見。
將近到達妙高台時,斜度明顯增加,但路面仍算堅實,而且能見到一些舊時由漁記鋪設之泥級。

由響石墳場至妙高台共走了四十二分鐘 (路長約 1.4KM;攀升近 310M),到達妙高台山頂時已為二時三。
妙高台高海拔 765M,為大帽山主體南脊延伸之一個山體,山頂景觀開揚,亦因這樣,漁記曾在此興建一個山火瞭望台,
記得兒時我曾上來妙高台,當時亦曾見過此山火瞭望台有職員駐守,但近數年已不再見到山火瞭望台之駐守職員了。
而山火瞭望台對開亦有一巨石,為一賞景拍照兼打卡之好位置,可是此時天氣開始轉差,有一陣陣白茫茫之霧氣從獅子山方向群山飄來,
隨即一整個大帽山白波及禾秧山陷入霧海中,興致略有所失,故在山頂逗留近五分鐘便起程續行。

由妙高台走回大帽山道路程不長,但支路蠻多,上次選了直走上攀的一條,是天因沒意欲上走大帽山山頂,
因此決定取最輕鬆之左線走回大帽山道的較低位置 (M150 及 M151 標距柱之中間),此為大路一條,相信或亦為漁記當值人員前往山火瞭望台之方法,
沿此路走至大帽山道共用了約八分鐘,後再花了近三十五分鐘,沿大帽山道下降至大帽山郊野公園茶水亭,沿途遊人明顯比早陣子熱門行山時期減少了很多,
沿途難得能感覺清靜,但汽車就見不少,走至大帽山郊野公園茶水亭時已為三時一,即點了一個餐蛋麵及購水補給。

在此大休約廿七分鐘後,便再次起行,踏上大欖郊野公園,此時已知正有一個低壓槽相關之雨帶正移近香港境內,但當時仍見有一小片藍天及有陽光,感覺有點奇怪。
沿大欖林道 - 荃錦段走著,初時沿途也見到一些遊人,一直走至近鰏魚朝天附近時仍見最後一絲陽光,到了近四時二左右,便急促轉為多雲,
及後天色逐漸昏暗,四時五左右經過能望見河背水塘之開揚位置時,已見深圳方向有一烏雲陣正湧來,此時已知即將下大雨,
便加速步伐走向田夫仔方向,但沿途仍見一些單車友,甚至有的正坐在開揚位置小休,似乎不擔心會有雷雨出現。

一直再走約十多分鐘,至四時八終抵達大欖林道 - 荃錦、清快塘及田夫仔段滙合點之涼亭,此時見天色昏暗如日落後,估計大雨隨即開始,
因此決定在此開展半小時的避雨之旅,由荃錦坳走至此,共用了一小時八分鐘 (路長約 5.2KM)。
果然不出所料,約八分鐘後便開始下雨,此時也有另一名遊人前來避雨。
是次雨帶伴隨之雷暴應該主要影響新界東部,因此此時身在田夫仔,只聽見較遠處傳來之雷響,而雨下了一會,天色亦隨即變回明朗。
直至約五時一,雨完全停了,我也準備再次起行,行走自如,仿佛雨像沒下過似的,這就是選走大欖郊野公園之好處。

一直沿大欖林道 - 田夫仔段走至七渡河,共用了四十八分鐘 (路長約 3.74KM),到達時已為五時十一,距離日落尚餘一小時左右。
由於上次剛試過由此處走至大棠完程 (詳見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2863318340430916),
而此前亦試過沿引水道走至大欖隧道轉車站,需約一小時,且原途沉悶,
是天決定再認真走一次至屯門公路轉車站完程,看看需時多久吧。

踏上小欖越野單車徑林道 (大欖自然教育徑) 開始,全程再見不到有行山人士,僅見數名單車友及一輛私家車,是極難得此段會如此冷靜。
一直走著,途中需上一段小斜,至過了大欖林道 - 青龍頭段之入口後,就迎來不一系列之下斜路段,
沿途有數佪開揚位置,可觀賞到大欖涌水塘及更遠處之九逕山及大欖腹地群山,走至尾段時開始入黑,便見到接二連三的閃電,
查看手機,發現原來當時在澳門上空有一強烈雷雨帶,幸而沒影響稥港境內。

走了足一小時,終到達林道之盡頭,此時左轉下降至大欖女懲教所 (右轉亦能經過主壩後下降至大欖懲教所,但路程稍長),
因欲趕上七時四到達屯門公路轉車站那班巴士,於是急步走兼下斜位置慢跑,穿過懲教所後接回大欖涌路,再走至屯門公路轉車站時已入薄暮,
此時亦見遠方不斷閃電,而是天行程亦結束在一個有趣的傍晚景色中,
答案開估了,原來由七渡河分岔路口走至屯門公路轉車站,共需一小時十八分鐘 (路長約 7.62KM),若全程步行,相信要個半小時,是眾主要退出點之最長途!

-- 行程相簿請瀏覽:

2020.05.09 衛徑三四.探魔鬼山.過水泉澳 之旅

2020.05.09
衛徑三四.探魔鬼山.過水泉澳 之旅


港鐵油塘站 (起) > 高超道迴旋處 > 將軍澳華人永遠墳場通道 > 歌賦炮台 > 魔鬼山 (三角網測站/魔鬼山碉堡) > 照鏡環山腰 > 澳景路 > 五桂山 (三角網測站) > 五桂山 (微波反射器) > 觀塘晨運徑 > 駿昇花園 (馬游塘路) > 馬游塘村 (寶琳路) > 翠琳路 > 凹頭 > 新地村 > 心朗 > 井欄樹 (清水灣道) > 伯公坳 > 黃麖仔 > 大藍湖 (大藍湖路/引水道) > 牛寮 > 東洋山腰 (大老坳) > 飛鵝山觀景台 (飛鵝山道) > 大老山氣象站入口 > 扎山道觀景台 > 吊草岩 (沙田坳道) > 沙田坳 > 沙田坳燒烤區一號場 (慈沙古道) > 水務通道 > 博泉街 > 水泉澳廣場 (終)

出發時間:1:48pm
天氣:短暫時間有陽光 稍後有一兩陣微雨 吹偏南風二至三級,氣溫介乎 24-32°C (天文台) / 24-36°C (溫度計)
負重:平均 7.0kg
路線長度 (總攀升):18.98KM (1054M)
路線整體描述:大量瀝青混凝土鋪面路 大量堅實泥徑 大量石砌路 沒有浮沙路 沒有碎石路 沒有密林 樹蔭遮蔽度高;無需手足並用 無需攀爬;有村狗 (觀塘晨運徑及馬游塘路)
行程軌跡:https://ridewithgps.com/routes/32582458

-
終於來到了又一個周末,不過這次就沒有過去數周般玩得過癮了,皆因開始踏入典型夏季天氣形態,
吹偏南風使水氣抬升,形成多雲兼濕熱的天氣,此時登山絕對並不輕鬆,感覺上本完全為是年春夏季的分水嶺,慶幸是天尚有高空反氣旋鎮壓住,天氣才不至於太惡劣。
是天決定來一些完全輕鬆的路線「開季」,因著前天重整遊記時突然想到自己原來對衛奕信徑第三段還不是熟悉 (其實此前也僅走過三次而已),
因此便決定來一轉衛徑,順道加遊位處衛徑段三起點附近之魔鬼山 (包括魔鬼山碉堡及歌賦炮台)。

是天遲了醒來,約一時一左右方吃畢午餐,所憾港鐵送車尾,因此得弄至近一時九方抵達油塘,隨即往高超道迴旋處起行。
衛徑段三之官方起點其實是在港鐵藍田站,但其實初段僅是沿鯉魚門道走至油塘,實情是因為衛奕信徑在 1996 年啟用之時,港鐵將軍澳綫尚未通車,
當時觀塘綫仍承擔著過海之角色,藍田站已為鰂魚涌總站前的最後一個位處九龍半島之車站,,而當年油塘仍在重建階段,未有如今天發展興旺,
估計漁記為了給予遊客清晰指引,故決定將衛徑段三之起點設於藍田,但時至今日,這走法其實已不合時宜,大部分遊客皆索性直接由油塘站起步,登上魔鬼山腰。

是次不取嶺南古廟之梯級捷徑上走至衛徑,而用回最原始之將軍澳華人永遠墳場通道,沿車路慢走共約廿分鐘 (路長約 1.13KM),至左方有一柏油梯級,
才轉上柏油梯級,正式上山去,但別小覷初段的車路,其實已攀升了近海拔 120M,因此踏上行山徑後,不用太費力便能走至魔鬼山腰。
沿路走數分鐘,見一分岔路口,左轉登上魔鬼山山頂,右轉則通往歌賦炮台,此時先右轉走一會參觀歌賦炮台。

魔鬼山軍事設施是由英軍早在 1898 年租借新界後先決心興建之軍事設備,其中包括炮台、交通壕、火藥庫及碉堡等,最早一批設施於 1902 年落成。
基本上,一整條醉酒灣防線,一東一西分別是魔鬼山碉堡及城門碉堡兩大指揮部。
歌賦炮台有兩座六吋大炮,其中 1909 年將其中一座擴大為九點二吋,而呈五角形的魔鬼山碉堡則於 1914 年建成,四周以厚壁砌成,裝有機槍孔、火藥庫等,
但因調防關係,歌賦炮台的一座六吋大炮於 1910 年移走,魔鬼山其餘三座九點二吋大炮亦先後於 1935 年至 1939 年移往香港島赤柱及鶴咀,
及後於 1941 年香港保衛戰中,醉酒灣防線瞬間被攻陷,而再不受固定武裝,僅有寥寥英軍駐守,現成為二級歷史建築。
魔鬼山軍事設施還包括砵甸乍炮台,但其位處較南位置 (近鯉魚門石礦場),是天沒有走經其中。

走進去,先是迎來一些碉堡,再走便見十分巨大的歌賦炮台,結構尚算完整。
其位處之位置尚算開揚,能一睹整個鯉魚門海峽,但部分地方被鐵鏈圍封,是天不乏一些本地及外籍遊人。
參觀完畢,便原路折返分岔路口位置,並靠左邊支路登上魔鬼山山頂,上走之路已鋪上柏油路,極為易走,而且也不吃力。
記得對上一次登上魔鬼山山頂已是 2014 年了,當年僅是與人閒遊賞景,是天再來,心態明顯不一樣了。
魔鬼山高 222M,山頂設有三角網測站 (編號 128),旁邊有兩個旗杆,另有長期無人管理的魔鬼山炮台及碉堡遺址 (因其非位處郊野公園範圍內),
觀塘區議會在 2007 年為遺蹟進行了改善工程,加建通道及用鐵絲網圍起部分損壞的地方,本曾打算將其改建成公園,至今仍未有明顯動作。
雖不見得有積極為其進行復修,但其實這也是可能是好事,畢竟最怕是見到有朝一日像茅湖山觀測台、麥景陶碉堡等遺跡被鐵絲網欄著,從此再無法踏足吧。

在山頂上逗留了十多分鐘,期間見遊人眾多,顯然此為熱門打卡勝地,因此我也不久留,約二時十便開始下山去,是次下山取道東北脊之非官方小徑,
但沿途已鋪設泥級兼備有輔助繩,難度一點也沒有,約三分鐘左右便下抵衛徑段三,再沿衛徑下走一小段,即至嶺南古廟小徑之交滙處,另一邊則有一開揚位置,
並有柏油級下降至墳場,此亦為由油塘站步行至將軍澳華人氷遠墳場之捷徑,此時已為二時十一。

及後便沿衛徑走至澳景路,或因此時天氣實在太熱 (天文台分區氣溫一度升至 32°C),
因此明顯為是年我遇過最熱及吃力的行山日,畢竟熱忽然轉熱,我還未有充分的熱適應,只好慢慢地走著,沿途亦有數名遊人。
橫過澳景路,再接上衛徑上登五桂山,初段有一涼亭位置,此時我決定到涼亭處小休數分鐘兼喝自攜之冰涼飲料,過後才開始登峰。
登上五桂山之路況良好,不難走,但斜度尚算高,需一定體力,沿途有數個開揚位置可欣賞到維港兩岸及將軍澳全景,
此時見天上烏雲開始增多,而對岸之柏架山山頂處亦見被雲遮蓋,明顯是天氣變差之徵兆。

一直上走,約十五分鐘後 (路長約 0.62KM) 便能望見三角網測站 (編號 72),此處為海拔 281M 之五桂山副峰,留意並未到五桂山主峰之最高處。
而山處亦設有一些座椅,明顯帶有濃厚之區議會色彩,皆因由漁記管理之山峰,絕少會在山頂處設休憩設施。
由五桂山副峰走至對面的主峰,需先下降一小段至一坳位再上升,需時約八分鐘,直至見到兩個巨形的白色微波反射器,便代表已到達五桂山之主峰 (304M)。
此兩個微波反射器的真正用途一直鮮為人知,有的人說是航空用途,也有的說笑是供外星人著陸,其實一律都不正確。
五桂山山頂上之兩塊微波反射器,其實是供無線電線位於將軍澳之電視廣播城傳送微波訊號至慈雲山之總發射站,
在香港,慈雲山發射站可謂發射電視訊號之大腦,皆因各區之主要發射站 (如飛鵝山、九龍坑山及青山) 皆是轉發來自慈雲山發射站之訊號,
而「無線電視」這家公司又真的是用無線方式直接由電視廠發送至慈雲山發射站,所憾現時的將軍澳電視廣播城與慈雲山是無法互見的,
受山體阻隔,只好在五桂山上加設兩塊反射板,借助其將訊號傳送至慈雲山,再轉發至全港大小的主要及輔助發射站。

離開五桂山山頂,便開始下山,至一山坳位左轉,接上泥徑下降至觀塘晨運徑,再接馬游塘路走至寶琳路,沿途有一位置見村狗,幸而沒有吠。
橫過寶琳路後,接上翠琳路走一小段,再轉入車路至凹頭,此時已將近四時五,
其實本來計劃是要登大上托的,但見此時天上烏雲密佈,有預感會下雨,因此決定放棄登大上托,唯有留待下次了。
之後走經凹頭村、 新地村及心朗至井欄樹,在此正式完結衛徑段三,並接上衛徑段四。

橫過清水灣道,再踏進井欄樹,近年在此村已不再見有惡狗,走約七分鐘,穿過一農莊之用地後,便能接上泥徑,上走至伯公坳再過黃麖仔,
此時開始感到有一些雨滴,原來真的下出雨來了,而此時天色亦昏暗,不過雨還是時下時停。
走一會後便能下降至大藍湖路 (引水道),再沿路走數分鐘即到東洋山登山口,由井欄樹走至此共用了三十八分鐘 (路長約 2.61KM)。

是天由大藍湖路近牛寮處,上走至東洋山腰 (大老坳),共用了四十分鐘,速度算合格,皆因這段攀升近 367M,吃力是絕對有的,而是天在中途竟見三名年輕人也在登山!
到達大老坳時已為六時一,而此時烏雲量更多,天氣亦逐漸變得更差,沿飛鵝山道上走至飛鵝山觀景台途中便下起幾陣微雨,
到達飛鵝山觀景台時更是霧濃罩,完全沒景可看,因此只好續走並開始下山。
沿飛鵝山道接上沙田坳道,一直朝沙田坳進發,過了扎山道觀景台後風景再現,此時見到竟有一些地區正有一絲金黃色的陽光。
由飛鵝山觀景台走至沙田坳路程也不短,約走了三十五分鐘,來到沙田坳時已為六時十,已到達日落時分。
故此不停留下,續踏上慈沙古道,往水泉澳進發,沿途竟見一人正登山,走約廿分鐘 (路長約 1.67KM) 後下抵柏油車路,
再走約八分鐘 (路長約 0.72KM) 來到水泉澳廣場,便去吃東西,就此結束是天之行。

-- 行程相簿請瀏覽:

2020.05.03 老虎騎石斜樓嶺墩大山峒石屋山連遊.嶂上畫眉頂雞公山急降馬夾崙榕樹澳 之旅

2020.05.03
老虎騎石斜樓嶺墩大山峒石屋山連遊.嶂上畫眉頂雞公山急降馬夾崙榕樹澳 之旅


牛門坳 (海下路) (起) > 老虎騎石 (255M) (山火瞭望台) > 水牛坳 > 老虎騎石 (279M) (三角網測站) > 斜樓嶺墩 > 大山峒 > 大坳 > 石屋山 (三角網測站/發射站/直升機坪) > 坳門 > 嶂上 > 畫眉山 (山頂) > 榕北坳 > 雷打石腰 > 石坑坳 > 雞公山 (三角網測站) > 雞公山副峰 > 馬夾崙 > 榕樹澳 (榕北走廊入口) > 企嶺下引水道 > 企嶺下 (水浪窩) (西沙路) (終)

出發時間:12:44pm
天氣:大致天晴 吹西南風二至三級,氣溫介乎 28-33°C (天文台) / 26-49°C (溫度計)
負重:平均 7.0kg
路線長度 (總攀升):14.28KM (888M)
路線整體描述:大量瀝青混凝土鋪面路 大量堅實泥徑 小量石砌路 大量浮沙路 小量碎石路 小量密林 樹蔭遮蔽度高;大量手足並用 無需攀爬;未發現野狗及村狗
行程軌跡:https://ridewithgps.com/routes/32525317

-
是天本港繼續受高空反氣旋影響而陽光充沛,亦為登山之好時機,基於是為我連續第四天登山,炎熱之餘體力已耗得七七八八,因此刻意選一些較輕鬆的路線。
是天一走好一段日子未有來過的西貢西 (對上一次踏進西貢西郊野公園,已是三月二日了,詳見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2745522755543809),
一遊已三年多未有走過的老虎騎石、斜樓嶺墩及大山峒至石屋山一段,在石屋山竟撞見荔枝窩友人,便吹水一下,之後試新路下降至坳門再折返嶂上補給,
之後登上畫眉山頂賞景後,再沿麥徑走至雞公山山頂,後試新路接小徑下經馬夾崙至榕樹澳,再在暮裡漫步回水浪窩作結。

是天遲了醒來,約十一時八吃畢早餐後,方去乘 299X 巴士到麥邊。約十二時四左右抵達麥邊,
其實早就盤算著該怎樣去牛門坳 (海下路中段最高位置),乘 7 號小巴當然是最理想的,可是小巴班次疏,兼總站位處西貢市中心,對我來說不太便利,
更何況又不知多不多人排隊,與其刻意多費十餘分鐘去市中心摶一場,倒不如乘巴士至高塘站,再步行約半小時進去算吧。
但是天竟然極幸運地,在麥邊等車等了約三數分鐘後,一來便來了架 7 號小巴,更剩下一個座位,那當然不用想登車吧,直接節省了半句鐘,算是意外收鸌吧。

因著車程順利,約十二時八左右便抵達牛門坳 (海下路),先拾級登上山火瞭望台,由約海拔 150M 的牛門坳一口氣上升至海拔 253M 的山火瞭望台,
在是天炎熱天氣下實是不輕鬆,幸而全程幾乎已鋪設得很妥當,慢走下用了十二分鐘到達山火瞭望台。
根據各方面之資訊,此山火瞭望台所在之山峰名為「老虎騎石」,但亦有說稍後再續走至 280M 的山崗 (設有三角網測站) 那邊才是老虎騎石,
當然更有人指再遠一點、位處海拔三百米以上、山頂帶有亂石陣的山崗方為「老虎騎石」,究竟誰對誰錯難以追查,或許更合適的方法是將該一系列山脈都稱作「老虎騎石」吧。
在山火瞭望台處逗留了近十七分鐘,這裡風光 (固然地) 挺開揚的,能見到西貢半島、黃竹角半島以至是深圳大鵬之全景。
此山火瞭望台看來狀況亦很良好,相信漁記有定期派員過來維護,但竟然此處是否真的會有人上來當值就不得而知了 (近年行山時遇有山火瞭望台職員已幾成絕響)。

離開山火瞭望台,此時無需走回頭路下降至起步不久的分岔路口再轉左的,因為山火瞭望台後方的鐵欄後有一隱徑能直接下降並接回上走石屋山之主徑,只是路況稍崎嶇。
接回主徑後,路線再次清晰,此後的路再無需手足並用。
沿小徑走約廿餘分鐘,便能抵達一個約高 280M 之小山崗,山頂處設有三角網測站 (編號 4037.05),而此時回頭能看到剛先走過的山火瞭望台。
在此逗留了八分鐘,期間見到有一群遊人正在前方一座亂石堆之山上,而我在拍照賞景後便續走上登至此,此時已攀升至海拔三百米以上。
此山崗上有大量亂石陣,但究竟與「老虎騎石」又有沒有關係呢?

離開此山崗,續走不一會便抵達斜樓嶺墩,山頂上只有一些灌木林,沒有令人要停下來之理由。
續沿小徑走,下降一小段再上走,數分鐘後便來到另一座小山崗,這裡是大山峒,但明顯見到有被山火燒過之痕跡,
不停留下再繼續走,又下降一小段再上升,此時可見石屋山山頂上之兩個訊號塔距離越來越近,亦即很快便到石屋山山頂了,
下決心向上走,終在二時七左右抵達高 481M 之石屋山,亦即由起步計,共用了一小時五十分鐘方上抵石屋山 (路長約 2.8KM,攀升共 389M),
這顯然並非正常之時間,是為炎熱日子,加上此前連續多日爆林後之疲憊表現而已。

石屋山山頂處設有三角網測站 (編號 64),遠處有一個直升機坪,
另有大量的無線電及微波訊號設施,包括有警察通訊站、csl. 與 CMHK 之流動電話基站及中華電力陸地集群無線通訊 (TETRA),
其中前兩者皆有天線裝有兩座中紅白色之訊號塔上,形態與大嶼山的彌勒山有點相似。
此時巧遇荔枝窩友人,因此亦逗留在山頂上吹水了一會,而石屋山山頂風光亦極為開揚,四周視線無阻,實為賞景拍照之極佳點地。

在山頂上逗留了約半小時後,方起程下山去,先沿發射站鐵絲網外圍繞過 (需小心鐵絲網頂之刺,能把頭刺到流血),
後見到一個直升機坪,此為方便工程人員上來作維護之用,後便沿西南方向之山徑開始下山,此路是通往坳門的,與此前我登石屋山後下山之選路有異 (其中可參考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609890422440387),是次為刻意選走未走過之路,看看路況有否差異,感覺下降坳門的路相對較直降嶂上的易走,浮沙亦相對較少,沿途亦見遊人,是天用了約十四分鐘 (路長約 0.82KM) 便下抵坳門 (近 C5207 標距柱),
坳門以西有著名的嶂上天梯下抵榕樹澳,而是天則向東走回嶂上,沿途經過一些廢田,見到有牛在吃草。
走約十分鐘左右便回到嶂上,此時為三時八,但人流不太多,士多也竟比我想像中靜。
而我則點了一碗餐蛋麵及一支冷豆漿,這裡的餐蛋麵味道特別好的,雖然加了價,但也值得一吃。

吃畢後便起程續走,沿麥徑段三走至 M057 標距柱位置時右轉走進小徑上登畫眉山山頂,山徑路肧明顯,但中後段斜度較高,由嶂上走至畫眉山山頂共用了廿一分鐘 (路長約 1.04KM)。
畫眉山山頂以往較少人踏足,皆因麥徑官方路線僅在其山腰處通過,而我也只曾在兩年前的一次跑營活動中試過一次登頂 (詳見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621079227988173),
但畫眉山風景開揚,其高 391M,甚至比起對面之雷打石更高,而且登其頂所費之額外工夫也較登雷打石為抵,但雷打石以南則有一片大草原,各有各特色唈。
是天畫眉山山頂亦有兩群遊人,而我在山頂處豈留了約四分鐘就隨即下山,沿東南脊下山至 M058 標距柱位置沿途需翻過兩個小山崗,但路肧清晰,難度未算很高,
約七分鐘後 (路長約 0.23KM),便下抵麥徑,續沿徑下降至榕北坳時已為四時八,是天行程本來打算兼攻雷打石山頂,但此時考慮到為時已晚,
因由榕北坳到脽公山山頂需約五十分鐘,而由雞公山經馬夾崙下降榕樹澳,保守計預留了個半小時,因此實在沒時間加遊雷打石,唯有留待下次吧。

由榕北坳走至雞公山,需先翻過雷打石山腰,下經石坑坳後,再走一大段上坡路方抵達,沿途也見零星遊人,沒想像中之熱鬧,或是因天氣緣故吧,
上抵雞公山山頂時為五時五,隨即拍照一下便原路折返一小段至「麥徑浩徑」木牌,皆因往馬夾崙之山徑入口不在雞公山 399M 山頂,而是在其東北之副峰。
踏進往馬夾崙之山徑,先上走一小段至雞公山副峰,那裡景觀也挺開揚,之後便開始下降至馬夾崙,斜度頗高,幸而兩旁有大量樹幹作扶手,下走起來不太吃力,
沿途路線清晰,有遠足隊絲帶作引路,但有一些塌樹擋路,要費力穿過,部分路段亦較狹窄及鬆散。

約廿分鐘後抵達馬夾崙,馬夾崙高 315M,形狀有如刀屻,其東西兩面皆為懸崖陡壁,但南北兩面則可通行,
此時需會見到有兩個形狀相似的三角錐駝峰 (在雞公山副峰上觀看它,尤似三角錐體),由南面的走至北面的,則需下降一小段橫過一窩位,有碎石但整體路況良好。
而馬夾崙風光異常開揚,能賞到企嶺下海、吐露港及赤門兩岸景觀之餘,亦能回望是天較早時候登過之石屋山。

離開馬夾崙。開始急降至榕樹澳,這裡開始斜度更高,與前一天我曾走過的大石脊 (大東北脊) 不相伯仲,但路徑明顯沒大石脊寬闊,
若硬要比較,我認為與石芽北脊更為相似。
由於此次在如此陡直之泥坡下降,因此沿途皆需抓住兩旁樹幹或雜草而下,所費體力不少,連下山都走到冒汗確是較罕見。
由馬夾崙山頂處的海拔 315M 下降至海拔約 190M,沿途皆是這類陡坡,直至海拔 190M 以下,斜度方開始放緩,但感覺仍漫長,似走極都未完。
將近到終點前會經過一巨石開揚位置,而此時我亦賞到是天日落的唯一一面,算是一份意料之外的見面禮吧!
後再一直下降,將近到終點前一段斜度也不低,步伐不能太快,最後會駁回榕北走廊入口之引水道,但回到引水道前又先要沿狹窄之排水道級下降,
搞了一輪終回到榕樹澳之車路,而此時亦已為六時九,亦即是天我共用了一小時十五分鐘,方從雞公山山頂下降至榕樹澳 (路長約 1.06KM),再一次需時比想像中長。
要注恴的是,此徑在雨天日子及雨後數天皆不宜走。

回到榕樹澳,此時已將日落,沿車路走了一段便到入暮時分,此時見到馬鞍山後方的橙紅晚霞,在如此美麗的風景中走在寂靜無人 (但有不少汽車行駛) 的馬路上,感覺實是寫意。
沿此車路走出水浪窩,印象中我只試過兩次,又巧合地兩次都跑營途中的一段,是天為首次輕裝走這段,發現原來比想像中短一些,
只消五十分鐘便回到水浪窩 (路長約 3.85KM),沿途有兩處漁記郊遊地點,亦有一個通往魚排碼頭之路口,此時竟聽見遠在海上之魚排裡傳來卡拉 OK 之聲音,真懂享受呢!
回到水浪窩 (西沙路) 時已為七時七 (天已入全黑),臨尾見到四名遊人同樣是沿路步行回水浪窩的。
後走至水浪窩巴士站,再等約四分鐘便有巴士來,登車離去,結束是天精彩之行,更寫下了一連四天皆有爆林抄小徑之登山紀錄!

-- 行程相簿請瀏覽:

2020.05.02 禾寮石獅大石脊攻大東山頂.過鴨腳瀝急降亞婆塱返東涌 之旅

2020.05.02
禾寮石獅大石脊攻大東山頂.過鴨腳瀝急降亞婆塱返東涌 之旅


東涌消防局巴士站 (順東路) (起) > 裕東路 > 赤鱲角新村/低埔新村 (黃龍坑道) > 東涌食水配水庫 > 禾寮墩 (三角網測站) > 石獅山 > 大石脊 (大東北脊) > 大東山 (三角網測站) > 隱徑接回鳳凰徑近 L015 標距柱 >  大東爛頭營 > 雙東坳 > 蓮花山-三山台-鴨腳瀝 山腰 > 龍尾脊 (鴨腳瀝東脊) > 架空電線杆 > 荒廢墓穴 > 亞婆塱 (東梅古道/老虎頭郊遊徑起點) > 紅花顏 > 大蠔新村 > 牛牯塱 > 白芒 > 行人隧道 > 東涌東填海區海濱長廊 (經企頭角) > 中石化油站 > 迎東邨 (終)

出發時間:12:12pm
天氣:部分時間有陽光 吹偏南風二級,氣溫介乎 23-31°C (天文台) / 24-45°C (溫度計)
負重:平均 7.0kg
路線長度 (總攀升):16.85KM (1129M)
路線整體描述:大量瀝青混凝土鋪面路 大量堅實泥徑 沒有石砌路 小量浮沙路 小量碎石路 大量密林 樹蔭遮蔽度高;大量手足並用 無需攀爬;有野狗 (近東涌食水配水庫)
行程軌跡:https://ridewithgps.com/routes/32513694

-
是天為一連四天登山之第三天,繼早兩天追蹤過遠足隊在西貢東及船灣刘野公園之足跡後,終有機會再次返回我最喜歡的大嶼山登山了!
是次行程返樸歸真,再沒有以什麼遠足隊路線為目標,反而是隨心走一些小徑,終走了已兩年半沒到過的禾寮墩、石獅山及大石脊至大東山山頂,
在山頂處閒遊一會後,便決心再試新路,就是沿鴨腳瀝東脊急降至亞婆塱,接奧運徑下降白芒,再返回東涌迎東邨完程。

約十一時三吃畢早餐後,便去乘車去東涌,是天基於需到黃龍坑道起行,便決定乘巴士到東涌消防局再步行過去,在車程順利下,十二時二便抵達東涌消防局。
下車後,先步行約廿分鐘柏油大路 (路長約 1.43KM) 至黃龍坑道,過赤鱲角新村後便右轉接上東涌食水配水庫之車路,
兩年半前初登禾寮墩及大石脊 (詳見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525276124235151) 時曾走過這段路,當時還未見有任何工程,但是隨後便見這裡開始有工程車出入,後更見到建築天秤,曾一度疑惑是發展什麼。

翻查文件,原來是東涌食水供應系統提升工程,涉及建造一個 40000 立方米容量的東涌二號食水庫,以應付東涌新市鎮短中期擴展之食水需求量。
是天沿車路上走途中。已見有一輛重型工程車正駛下來,而當走到盡頭時,終見到建築地盤,是天也見有工人在開工。
若是登山,則無需走進地盤,而沿地盤後之斜坡維修排水通道上走至頂,再左轉接上泥徑,由黃龍坑道口走至斜坡維修排水通道口,路長約 0.5KM。
但需注意,近東涌食水配水庫時發現有多頭野狗,其中一頭狗更是後來不知從哪裡衝出來,實在有點惡,必需加緊提防。
而這個斜坡維修排水通道亦較平日普遍見到的難走一些,中途需跨過一些棸管,需手足並用。

接上泥徑後的路段僅為普通泥徑,斜度未算太高,唯中段遇有一些塌方需小心繞過,
而全程風光亦極為開揚,回頭望能賞到一整個東涌市中心之模樣,美觀程度與警署路上登萡刀屻相近。
或因是天天氣明顥炎熱,風勢亦弱,加上此已為我連續第三天登山,體力已耗了很多,因此是天走上來提不起勁,全程以極慢步上走,
約花了四十六分鐘 (路長約 0.9KM) 方上走至禾寮墩山頂,此峰高 324M,山頂處有一個三角網測站 (編號 1114.49),但林木甚多,風光未算開揚。

在山頂處逗留了約六分鐘,期間見到有一輛直升機正從大嶼山飛向屯門那邊,賞過後續走向石獅山,
由禾寮墩至石獅山需先下降一小段,經過下降至黃龍坑豎井之小徑路口後,後再上走,此時又見有直升機在鳳凰山一帶盤旋。
約十一分鐘後 (路長約 0.55KM) 便能抵達石獅山,此峰高 338M,山頂處僅有一個用途不明的金屬柱及一堆石頭,而石獅山亦有小徑能下降至東涌十八區墳場。

離開石獅山,便開始接入大石脊,正式踏上陡峭之泥徑,經過第一個路口位時需靠右直走,左邊的絲帶路應是兩年多前再次打通的龍獅古道,至今路況已不明。
踏上大石脊,初時斜度還未算太高,而沿途路線皆清晰,走至海拔約 480M 處有一大樹位,樹下有一些巨石,絕對是小休之理想地點。
過了這小休地點後,再上走一十數分鐘,至海拔近 600M 又有一小休理想地點,但這次我就沒有停留了。
過了此位置後,斜度開始明顯增加,一直至海拔 780M 的路徑都是陡坡,但全程路面堅實兼兩旁有大量樹幹作扶手,難度明顯比羅漢脊等更低。
當然,若是在雨後等潮濕日子挑戰此脊,路面將變得濕滑,難度亦會大為增加。

一直再辛苦上走約廿五分鐘,終離開密林,突變開揚,這裡位處已近海拔 800M,由此處開始斜度下降,再上走一會便能見到大東山山頂。
值得一提的是,是天由我離開東涌食水配水庫開始,至上走到近大東山山頂全程皆沒見遊人,異常冷清,
但見路面有大量口罩及食物包裝等垃圾,有理由相信此線是甚受歡迎的,只是是天非公眾假期兼天氣太熱,故此人流大減而已。
由石獅山至大東山山頂全程共走了一小時廿四分鐘 (路長約 1.18KM)。

到達大東山山頂時已為三時四,山頂處設有一個三角網測站 (編號 256),而此時山頂遊人眾多,甚為熱鬧。
是天天色尚算不錯,在大東山上能賞到清晰的風景,但偶爾飄來一些雲,遮擋了二東山及鳳凰山山頂一帶。
在山頂賞景拍照近十八分鐘後,隨即下山去,初時急著沿最直接之山徑下降至 18 號爛頭營附近,但走了半途才醒起尚未參觀近期突設立圍欄的 15 號爛頭營,
因此便在中段踏草抄隱徑上去南方一座小峰,再直剷下去至鳳凰徑近 L015 標距柱附近,
記得四年前我首次登大東山山時,便是在 L015 標距柱過後之其中一處直剷上數顆巨石之位置,斜度甚高,當時尚有數輛越野單車正衝下來,嚇得我連忙閃避,
可惜往事不能重演,如今只能默默回味。

接回鳳凰徑,過了最高點後,下降一小段便能見到加設了圍欄及鐵閘的 15 號爛頭營,營外更貼上「No entry please(請勿進)」的警告字句,
而營的後方則見放有一些建築材料,相信是業主正在進行維修。
續沿鳳凰徑走,過了爛頭營及黃龍坑郊遊徑路口後,再走不一會便能抵達雙東坳,此時已為四時半。

左轉踏上蓮花山-三山台-鴨腳瀝 山腰路,沿途偶爾亦見遊人,更有一些正從相反方向走上山。
約走了廿四分鐘 (路長約 1.68KM) 後,便到達登鴨腳瀝之路口,右轉走進去走約一分鐘,但是天沒有再左轉登上鴨腳瀝山頂,而是直走向前,踏上鴨腳瀝東脊。
鴨腳瀝東脊又稱為龍尾脊,皆因其與以南之龍尾坑並行而降,加上後段有分支可下降至龍尾村,但因是天是靠左下降至亞婆塱而非龍尾村,為免混淆而不使用此名稱。
初段需踏草而走,幸而沿途有絲帶,路肧亦清晰,一直走約十分鐘,來到山肩之盡頭及過了駁龍尾坑之隱徑後,此後斜度開始急增,
幸而兩旁有大量植物能作扶手,因此難度未算高,而且沿途亦未見有刺植物,
重點是沿途景觀極開揚,能遠觀白芒、梅窩、香港島及鄰近島嶼以至是大嶼東北之群峰,極為壯觀。
當下降至海拔四百米以下時,斜度開始減緩。

一直下降半小時,來到海拔三百餘米,見有一分岔路口,左轉下降至亞婆塱,右轉則下降至龍尾村,兩路皆有絲帶,
是天按原訂計劃下降至亞婆塱,別一心以為見到電線杆,就代表快走完接回大路,皆因最麻煩的正正在最後段。
沿密林小徑下降至電線杆 (深水角 — 貝澳環網開關回路,132kV) 位置後,見到對面亦有電線杆,是天走線亦要過去,
但原來到達對面之電線杆前需先下降一段過澗,才再上走回去,若沒有心理準備,實為打擊士氣之一環,
而這段過澗路看來是新闢的,原有之路應該已成密林了。
過到對面之電線杆,怎料卻迎來浮沙碎石路,而由這裡至亞婆塱沿路歧路極多,幸而有紅色及黃色絲帶引路,
在林中走好一會,終見到一處有荒廢的墓穴,左轉過去,細看才發現有陳舊的柏油徑,此時開始沿柏油徑直走,中途過橋,走不一會終接回香港奧運徑之大路,
由鴨腳瀝起計,共用了一小時廿分鐘 (路長約 2.42KM) 方下降抵香港奧運徑,比我想像中用時要多,其中約廿分鐘是費了在第一次過電線杆後部分路段。

接回香港奧運徑時已為六時五,這裡其實往梅窩比往東涌還要近,但為免要額外費時乘巴士回東涌,決定還是走回東涌。
由亞婆塱走至白芒途中尚見不少遊人,至白芒村巴士站對開位置時已為七時一,已值入暮時分,
但此時的東涌東填海區海濱長廊才是最吸引的,皆因在長廊一路向西走著,正好能賞到橙紅色的晚霞,我實在很喜歡在入暮時分走經這裡回東涌的,
再花近廿五分鐘 (路長約 2.0KM),便能抵達迎東邨,在便利店吃個飯後,準時登上當班 E32A 巴士到青馬收費廣場再無縫轉車離去,結束是天精彩兼有趣之大嶼行 (細心看,還在地圖上畫出了一個「心」形圖案呢!)

-- 行程相簿請瀏覽:

2020.05.01 烏蛟騰桅尾嶺隱徑.拾牛湖頭五肚谷埔.白梨聚門過金龍脊.黃昏芬箕托吊燈籠 之旅

2020.05.01
烏蛟騰桅尾嶺隱徑.拾牛湖頭五肚谷埔.白梨聚門過金龍脊.黃昏芬箕托吊燈籠 之旅


烏蛟騰 (祠心路巴士站) (起) > 烏蛟騰田心村公所 > 老圍古道 > 桅尾嶺 (三角網測站/山火瞭望台/烏蛟騰郊遊徑觀景台) > 拾牛湖頭 (墓穴) > 五肚 > 四肚 > 三肚 > 二肚 > 谷埔新屋下 > 谷埔 (啟才學校/宋伯山水豆腐花) > 白梨山 > 聚門嶺 (北峰) > 五肚嶺 (金龍脊/減龍脊) > 減龍嶺 > 桅尾嶺 (三角網測站/山火瞭望台/烏蛟騰郊遊徑觀景台) > 芬箕托 > 吊燈籠 (三角網測站) > (吊燈脊南脊) > 犁三古道 > 九担租 > 烏蛟騰 (烏蛟騰巴士總站) (終)

出發時間:12:56pm
天氣:部分時間有陽光 吹東南風二級,氣溫介乎 25-31°C (天文台) / 24-34°C (溫度計)
負重:平均 7.0kg
路線長度 (總攀升):12.78KM (849M)
路線整體描述:小量瀝青混凝土鋪面路 大量堅實泥徑 小量石砌路 小量浮沙路 小量碎石路 大量密林 樹蔭遮蔽度高;大量手足並用 小量攀爬;有村狗 (烏蛟騰田心村)
行程軌跡:https://ridewithgps.com/routes/32501586

-
是天為五月的第一天,亦為勞動節假期, 當然得繼續登山去,並選走久違了的新界東北。
是天繼續追蹤奇萊山友遠足隊早前走過的路線,前三分之二部分都是走密林小徑,包括近期重新開闢的老圍古道、拾牛湖頭脊及去年康樂山友新開闢的白梨山、聚門嶺至金龍脊的小徑,玩畢小徑後返回桅尾嶺,亦即繞了一大圈,見尚有時間,便一登芬箕托至吊燈籠,享受黃昏美景後再下降回烏蛟騰作結。

十一時八吃畢早餐後,便去乘車至大埔墟,是天有幸等車不用等太久,兼夾到 275R 的班次,順利地乘上十二時四的 275R 巴士到烏蛟騰,
當時巴士客量僅有十餘人,車程約為半小時,十二時十到達烏蛟騰祠心路。
在祠心路中途站下車後,先走至烏蛟騰小巴總站,此時見到有一輛復康巴士駛進來,原來是一名坐輪椅的村民回鄉,
但負責推輪椅的職員似乎耐性欠佳,不斷地重覆說著竟然還未到之類的抱怨。

由烏蛟騰上走至桅尾嶺,最正路的走法是經媽騰古道 (現為烏蛟騰郊遊徑其中一部分) 上走,唯是天刻意選走早前奇萊山友走過之隱徑,
亦為昔日之老圍古道,此徑在地圖上皆沒有顯示,亦相信曾有好一段日子沒人走過而路肧消失了,最近是重新打通方能行走。
此古道之入口位處烏蛟騰田心村公所後方,見有一些石砌樓級,沿梯級上走後,見到左上方有一些鐵絲網,這便是進古道之位置。
古道整體斜度不算太高,僅有數個位置較陡,而沿途路線清晰,絲帶滿佈,甚至需踏草而過之時候不太多,
是天走來,沿途沒怎樣見蜘蛛網,已感神奇,後在沿坑一段某處有粉筆字寫畫圖案兼寫上前一天的日期,我才悄然大悟,原來前一天才剛有人走過。
一直走著,直至見到電線桿時,代表已將近到達桅尾嶺山頂,而由祠心路至桅尾嶺山頂全程,連找入口,共走了約四十分鐘 (路長約 1.2KM)。

桅尾嶺高 300M,山頂設有一個三角網測站 (編號 534),亦有山火瞭望台及烏蛟騰郊遊徑觀景台,是天在山頂處見到兩名遊人。
草草在山頂處拍過照後,便隨即沿烏蛟騰郊遊徑下走一小段,見左方有繫絲帶路口,便左轉入林中小徑,這亦為拾牛湖頭脊之入口。
山脊線初段緩緩下降,沿途路線尚算清晰,兼有大量絲帶引路,但部分路段需踏草而走,走上來步速未能太快,沿途隱約可見沙頭角以至深圳鹽田之風光。
沿小徑走約三十五分鐘,終能出林並便到達一開揚草原,這裡有一些墓穴,據稱為拾牛湖頭穴,
過了這裡後,續下降五肚之路徑斜度雖高,但明顯寬闊得多,相信有村民為掃墓而定期打理,走上來也甚為輕鬆。

約六分鐘後,眼前突然見到大量廢棄的燒烤爐,便即已到達五肚,旁邊亦見有一水潭。
沿柏油路走約半分鐘,便迎來另一堆燒烤爐,旁邊更有一個荒廢的小食亭,真想像不到昔日這裡是何等熱鬧的。
沿柏油路一直走,途經四肚、三肚及二肚,但全部建築物皆已破舊兼已沒村民留守,在二肚有一鄭氏宗祠,內裡的物件顯然是有人打理的。
離開二肚,再走一會,便回到谷埔新屋下的大路,此時開始亦見大量遊人 (此前路段是一個遊人都沒有的)。
一直走至啟才學校處,亦見宋伯山水豆腐花在營業中兼極為熱鬧,此時已為二時九,亦即由桅尾嶺走至谷埔共用了一小時兩分鐘 (路長約 2.8KM)。

難得途經士多,便決定先來一碗豆腐花涼粉吧,當然味道未算是頂級,越吃越令人懷念嶂上。
約十四分鐘後續行,先沿海旁柏油走一小段 (約 0.6KM),約九分鐘後來到登白梨山之路口,入口處沒絲帶兼不太明顯,但會見到一些舊時的石砌級。
沿級上走一會便開始見到絲帶,同樣全段路路線清晰兼有大量絲帶引路,但林甚密,大部分時間需踏草而走,
而這段路或因近日未有人走過,沿途避不開要上網的命運。

約廿分鐘 (路長約 0.4KM) 後,便到達白梨山山頂,
此峰風光開揚,能以一個特別的角度去欣賞谷埔、水浸咀排及沙頭角等地,實是有一登之價值,但明顯知道此線的遊人不多。
離開白梨山,過聚門嶺 (北峰) 前,要先下降至林中走一小段,又用了約廿分鐘 (路長約 0.5KM) 到達聚門嶺 (北峰) 山頂,但此峰風光明顯稍遜。
離開聚門嶺 (北峰),隨即駁回一條明顯寬闊之大路,後來才發現這路僅通往不遠處之山墳,過後便得再次接回密林小徑續上走至五肚嶺。
同樣再一次用了廿分鐘 (路長約 0.57KM),後駁回金龍脊,金龍脊原名為減龍脊,「減龍」指龍脈自「吊燈籠」西至「桅尾嶺」時,龍氣開始衰減,
故桅尾嶺又稱為減龍頭,其以西北之山脈便是減龍嶺,但因較西北的一峰鄰近五肚,故近年亦有人稱其作五肚嶺。

金龍脊 (減龍脊) 路線寬闊,從剛才小徑出林至金龍脊 (減龍脊) 的一刻,明顯有由地獄折返人間的感覺。
沿脊可快速前進,緩緩上升,約十一分鐘後 (路長約 0.47KM) 上抵五肚嶺,此峰風光尚算開揚,能眺望對面橫山腳、上下七木橋及黃嶺一帶,
在山頂處逗留了約四分鐘後便離開,再快速前走至下一個山峰,約十分鐘後抵達減龍嶺,但此處全被林木所圍,全沒風景可言。
離開減龍嶺,便接回烏蛟騰郊遊徑,再走約六分鐘便回到是天較早時候到過的桅尾嶺 (三角網測站/山火瞭望台/烏蛟騰郊遊徑觀景台),但此時已沒有遊人。

離開桅尾嶺,沿郊遊徑下降一小段再接媽騰古道,此時方為四時九,見尚有時間,便決定經芬箕托一登吊燈籠。
昔日我登吊燈籠通常選走之路線為東脊及南脊,較少取道西脊 (即是天走的芬箕托山脊),唯一一次走過的已是 2018 年年底 (詳見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957811244314968)。
是次重臨芬箕托山脊線,發覺路線比起對上一次走時變得稍寬闊,已幾乎不太有密林之感覺,
最重要的是,登芬箕托前要先過的一個 deep V 山谷位,是次因近來皆沒下過雨,此段斜坡泥路完全呈乾爽狀態下,顯然比起上次帶泥漿易應付得多,
當然最陡峭一段已設有輔助繩,若在潮濕天氣下走著,相信用繩借力會安全一點。
值得一提,「芬箕托」原名為「糞箕托」,其中「糞箕」為一種農具,用以形容其山體形狀。

由媽騰古道走至芬箕托山頂 (369M),全程沒遊人,是天走了約廿八分鐘 (路長約 0.93KM),途中需上落數次,對體力需求也不算少。
過後又需再攀過兩個副峰,方能抵達吊燈籠山頂,這段則用了近十八分鐘 (路長約 0.81KM),抵達吊燈籠山頂時已為五時七。
吊燈籠高 416M,為新界東北 (船灣郊野公園) 最高之一個山峰,山頂景觀極開揚,亦設有三角網測站 (編號 519)。
吊燈籠亦是昔日我選走新界東北時極常登之一個山峰,唯近月因太多精彩路線等著玩,故有好一段日子未有上來,
翻查一下,原來對上一次登上此峰,已為去年七月一日回歸紀念日了 (詳見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2239248342837922)。

是天吊燈籠山頂比我想像中要熱鬧,除有兩名疑似遊客在玩航拍外,亦有五名遊人剛從東脊上來,想不到這時分還有人留守在此峰,而此時天上的雲亦極美。
基於 275R 巴士之尾班車為六時九,若錯過了便得多等半小時乘 20R 小巴,
為免弄得太晚,於是決定在吊燈籠逗留約十六分鐘後,約五時十左右便下山去,預留約五十分鐘至烏蛟騰巴士總站。
吊燈籠南脊實在走得多,但沿南脊下山實為首次,南脊固然為「快靚正」路線,簡單易走,約廿二分鐘 (路長約 0.68KM) 便下抵犁三古道。

接回大路,再走約廿二分鐘,便抵達烏蛟騰,此時烏蛟騰竟然還有不少遊客,但我卻發現時至今日,
似乎不太多人知道 275R 已延至烏蛟騰。
走至巴士總站途中,
見到數群遊人非前往去巴士總站趕尾班車,
而是走出新娘潭道,當巴士開出時後經過人群時,這些遊人才望著巴士。

另外,當巴士駛去到新娘潭時,
又見數名外籍女子在舊總站位置 (現為北行中途站) 截車,當然不成功,兼送尾班車車尾吧,最怕是連半小時後的小巴也登不了。

再到大美督總站時,見一大群在等 75K 的候車人士竟沒一個轉軚去登 275R,難道他們全部都是去八號花園或廣福道一帶?這就不得而知了。
巴士約在半小時候到達港鐵大埔墟站,而我是天此行亦在一連串奇景中結束。

-- 行程相簿請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