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9 煙墩山隧道北子午標記古蹟遊.過乾隆九沙古道.尖山金山孖指山針山四峰連攻.賞日落降沙田站 之旅

2020.04.19
煙墩山隧道北子午標記古蹟遊.過乾隆九沙古道.尖山金山孖指山針山四峰連攻.賞日落降沙田站 之旅


港鐵九龍塘站 (起) > 歌和老街公園 > 歌和老街 > 煙墩山隧道 (舊筆架山隧道/筆架山煤氣管道隧道) > 筆架山道 (經筆架山食水抽水站) > 龍翔道 > 筆架山舊軍路 > 子午線北標記 (新魔法石) > 鐵路坳/麥徑段五 (近 M108 標距柱) > 九龍坳 > 乾隆古道 > 紅梅谷引水道 > 九沙古道 > 楊梅坳 > 尖山 (三角網測站) > 鷹巢山自然教育徑 > 大埔公路 > 九龍水塘 (金山路) > 走私坳 (金山路) > 金山 (三角網測站/山火瞭望台) > 金山路盡頭迴旋處 > 城門碉堡遺址 (孖指徑 麥徑段) > 孖指徑 (三角網測站) > 孖指徑 衛徑段 (衛徑段六 近 W067 標距柱) > 城門水塘主壩 > 針山 (三角網測站) > 針草坳 > 城門林道 - 針山段 > 沙田郊遊徑 > 道風山 (道風山路) > 排頭村 > 港鐵沙田站 (終)

出發時間:11:18am
天氣:天晴 吹偏南風二級,氣溫介乎 25-30°C (天文台) / 21-37°C (溫度計)
負重:平均 7.0kg
路線長度 (總攀升):22.9KM (1480M)
路線整體描述:大量瀝青混凝土鋪面路 大量堅實泥徑 小量石砌路 小量浮沙路 小量碎石路 沒有密林 樹蔭遮蔽度高;小量手足並用 沒有攀爬;僅有鎖在欄後的村狗 (道風山路)
行程軌跡:https://ridewithgps.com/routes/32399209

-
是天天色又是比預期好,兼且濕度低兼完全無霧,實為繼續登高賞景之大好時機。
是天終決心一遊子午線北標記,自從香港天文台於去年十一月底播出一連四集之「香港子午線」系列後,尋找子午線南北標記一時間成為了行山愛好者之熱話,
而我因想要去走的地方實在太多,一直都未有抽空去一訪這兩個魔法石,直至是天終到訪了位處筆架山南面山腰之北標記,遺憾已殘破了一大部分。
既然選擇到九龍塘起步,那就當然得加遊同為歷史遺跡之煙墩山隧道 (舊筆架山隧道) 吧,及後再連遊乾隆古道及九沙古道,
至楊梅坳時方為二時三,之後就是連攻四峰之時,先後登上了尖山、金山、孖指徑及針山,
更能趕及在針山山頂觀賞是日日落後,方下山至港鐵沙田站完,感覺又是精彩的一天。

是天早上九時十醒來,約於十時十吃畢早餐後,便去乘港鐵,同樣因有時間表,故此首程車不用等太久,約十一時三便到達九龍塘。
到站後,先下降月台尋找 H 出口,一出來便見又一城及歌和老街公園,此時公園已聚集了眾多外傭,想不到還未到正午便這麼熱鬧。
穿過歌和老街公園,沿港鐵路軌鐵絲網外圍之行車路上走至歌和老街,右轉走一小段,過了油站後,來到架空天橋段時,能見到左方有一些斜坡維修通道設施 (若此時在南面行車線,則需先橫過馬路)。
此時走進去,右轉便見一道長長的鐵梯,小心翼翼地沿鐵梯一直下降至最底,便能抵達煙墩山隧道 (舊筆架山隧道/筆架山煤氣管道隧道) 之九龍入口。

筆架山昔日舊名為煙墩山,據說該山脈一帶在明清時期設有墩台作燒草放煙發放海防訊號,因此被稱作煙墩山。
而煙墩山隧道則為 1906 年施工並於 1910 年隨九廣鐵路英段 (現時之東鐵綫) 通車而啟用之隧道,為當時整個亞洲內數一數二之象徵性工程。
為單軌設計,是當年九廣鐵路英段貫穿新界與九龍之唯一通道,因電氣化前列車班次是以小時為單位,因此並未出現瓶頸情況。
因地理因素,兩端隧道口皆是向上傾斜的,無論從哪一方向駛進,都得先上斜到最高點方能下斜通往另一端,
然而初時的火車主要以蒸氣機車作動力卡,列車要在沙田及油麻地站 (即旺角站) 停站好一段長時間作儲備充足,方能駛進隧道,
若未有足夠動能到達最高點,便得倒車再試一次,後期的柴油動力機車性能較佳,但客卡燈仍然得變暗節省能源,過隊道是當時一個考驗關卡。
隨著九廣鐵路於八十年代展開全面電氣化計劃,舊隧道於 1981 年 4 月底正式被鄰近全新的、單管雙軌的、斜度較平緩的新筆架山隧道所取代,而舊隧道其後租予煤氣公司作煤氣及天然氣輸送之用。

是天走近煙墩山隧道,可見內裡陰森,但入口處被鐵閘鎖著,亦能見有兩條輸氣管道通往隧道內方,所幸九龍入口處尚未有如沙田入口處般被劃為禁區。
草草拍過數張照片,期間亦見另一遊人下來參觀隧道口,而拍照過後,我便隨即由原路折返歌和老街,在斜坡維修通道的另一邊其實有隱徑可通往筆架山道,
不過上去後,需伏下穿過鐵絲網底方能回到馬路,這麼高難度的事情我當然不做,想必還是走正路,沿歌和老街向下行一小段,再左轉入筆架山道吧。

筆架山道為高尚住宅林立之地帶,不時見有私家車出入,但同時亦設有水務設施及員工宿舍,沿筆架山道走至盡頭,為一斷頭路,
但留意左方有一入口,能通往一水澗排水道,沿此水澗平行向上走,中段留意絲帶靠右走進泥徑繞過困難處,
再次駁回水澗到分岔口時再左轉沿小徑上走至斜坡維修通道,開始聽見車來車往,便表示即將來到龍翔道了,留意這路難度雖不算太高,但絕非一般郊遊徑級數。
因是天穿上新鞋子,初時還需適應一下,故走得比較慢。來到龍翔道時已是十二時正。

其後取道天橋橫過龍翔道,來到豐力樓東行巴士站,續沿龍翔道向下走約四分鐘,見一斜坡維修通道時,向上走一層再轉右,
盡頭處能見一滿佈絲帶的泥徑,這就是上走至筆架山南面山腰之路徑。
沿小路走著,初段路面寬闊兼平緩易走,應為舊軍路 (筆架山有大量軍事遺跡),
沿路走約六分鐘,便見一分岔路口,此時應左轉上登子午線北標記,若直走應會去了筆架山冲溝。
自這裡左轉開始,斜度便激增兼滿佈浮沙碎石 (典型花崗岩劣地風化路面),此時需不時手足並用,部分極斜的位置已被設置輔助繩,
但由於路面極跣,即使不用繩,也應抓緊穩固的樹幹或草方上登,不過沿途景觀開揚,可不時回望九龍一帶景色。

約上走五分鐘後,斜度漸放緩,但此時卻再次走進林中,繼續上走好幾分鐘,到一處會見絲帶引路去左方,此時跟隨絲帶向西橫移至子午線北標記所在地,
留意這一帶路面狹窄兼滿佈大量樹枝,需極小心慢行。,最終會見到一簷蓬,這便是子午線北標記之所在地。
從離開龍翔道起計,一共走了約廿五分鐘來到這裡 (路長約 0.6KM),或因近日有大量行山隊走過這線,沿途路徑已相當清晰。

「香港子午線」第一對石柱標記在開埠初期建立,設於灣仔寶雲道,又稱為第一代子午線標記,它與香港天文台總部設於同一經度,形成一條虛擬的直線,
在昔日科技尚未發達之時,用作計算正午時間,當太陽越過此線,就代表香港踏入正午。
後因天文台認為此標記與天文台總站相隔了一個維港水域,船隻駛過維港時排出的濃煙及海面折射之光線阻礙了天文台作觀測,
故後筆架山南面山腰之同一經度位置設立一個新標記,亦為第二代子午線標記,於 1913 年建成,於超強颱風山竹前尚算完整保存,可是經山竹後卻沖塌了石柱,
現時只剩下其背部仍屹立在險要的山坡之中,而近日亦進行了臨時加固工程,用樹枝、鐵絲及籠笆等鞏固尚存之部分及防止落石擊中遺跡,
又用簷蓬替其「遮風擋雨」,免受進一步破壞,但以破壞了的部分則相信無法再復原了。
子午線北標記位處約海拔 230M 位置,與子午線北標記拍攝之時,注恴別觸碰標記,更千萬不要向其施加外力。
而此時亦見有數名遊人在此打卡。

觀賞過標記後,便上走回麥徑段五,近標記一處之最陡峭路段已設置了泥級,相信為漁記為復修工程而進行之工作,比去年底時已易走不少。
沿泥級上到最高處,接上天然泥徑,斜度不太高,但是由海拔約 230M 的標記上走至海拔約 330M 之麥徑段五,也需花上一定體力,
短短 0.24KM 是天便走了近十四分鐘,之後再逆走麥徑一小段至九龍坳,接上乾隆古道。
乾隆古道為通往九龍與沙田之其中一條古道,現存部分連接九龍坳與紅梅谷引水道 (近地龍口),去年曾關閉作山徑復修工程,但工程一延再延,至今仍未完成。

是天走進乾隆古道,想不到竟然遇上不少遊人,而古道近九龍坳入口看似有點陰森,但是向下走約一分鐘後,便能見到以石塊堆砌而成之路,
沿途見到有一些工程用物料暫存在此,相信復修工程仍未完全完工,而據我觀察,復修工程較明顯增加了的是溪澗位之木橋、部分混凝土級以及扶手。
由九龍坳走至紅梅谷引水道路長約 0.82KM,是天共走了十五分鐘,而將近到達紅梅谷引水道時,留意左方,有一些大水渠,上方有一狹窄過橋位,
這就是通往九沙古道之入口,踏入九沙古道時已為一時五。

九沙古道為一條較鮮為人知的古道,仍為現存眾多古道之中,其中一條較少官方介入維護之古道,當然仍算得上是最崎嶇的古道之一。
九沙古道一開始便要不斷上攀,急升至近海拔 230M 近架空電塔一處方始見平緩,但其實往楊梅坳途中仍是向上暗斜。
古道沿途比想像中熱鬧,不時見到一些行山友,更有老有嫩,甚為熱鬧,途中亦會經過數個晨運園地,是天竟見有大夥人在煮食!
古道沿途亦需多次過澗,但部分澗位已設置了鐵架橋,而風光則明顯欠奉,全程幾乎都是走在林蔭中,僅有數個位置可眺望沙田一帶 (其中一處可見到一整條城門河及兩岸建築)。

一直沿九沙古道走至盡頭,能接回鷹巢山自然教育徑北段即楊梅坳處,全程長 3.24KM,是天走了近五十四分鐘,此時為二時四。
到達楊梅坳,涼亭處聚集遊人眾多,而我仍就此完成是天行程上半部分,但好戲在後頭,皆因下半部分是四峰連走。
先登上第一峰 — 尖山,尖山又名「鷹巢山」,其環山教育徑就走得多,但攻頂實在是第一次。
在楊梅坳便能見到路牌後方有一登山小徑兼掛有絲帶,這小徑看似是近期新闢的,見其方向是通往尖山,便一試上登。
沿路發現路線尚算寬闊,斜度不太高,但也在某幾處設有輔助繩,一直上走會駁回涼亭 (近 M111 標距柱) 之登山線,
再上走數分鐘便能上抵尖山第一峰,此峰高約 310M,理應才是尖山主峰,但不知何故普遍公認的尖山不在於此。
此峰特點是有一極開揚之巨石位置,可在其上眺望到一整個香港島及九龍半島,甚至個人認為鷹巢山自然教育徑沿途沒一處有此開揚。

此時偶遇一名山友在巨石上賞景,而我則在此草草拍張照片,逗留數分鐘便馬上再起行。
離開巨石開揚位置,折返路口再走不一會便見到一個矮標 (編號 TV111.26)。
之後便是下斜路段,下降至山坳位時與多條由鷹巢山自然教育徑南路登尖山之支路匯合,遊人若選走這些路線登上尖山,便容易錯過剛才最為吸引之開揚位置了。
過了山坳,再往上攀,稍翻過一個無名小峰後,不一會便來到尖山之主要山峰,此峰約高 305M,設有另一個矮標 (編號 TV111.27),
但這裡景觀皆被林木所阻擋,沒什麼風景可言,拍幾張照片後隨即下山,後得再登上一個小山,這裡風光稍見開揚,
過了此峰後,便開始下降鷹巢山自然教育徑, 依 OSM 地圖所示有兩條路徑,是天走了掛滿絲帶之左路,部分路段斜度較高兼有浮沙,需放慢腳步下降,
約三時正下抵鷹巢山自然教育徑,從楊梅坳經尖山至此共用了四十五分鐘 (路長約 1.3KM,攀升約 116M)。

接回鷹巢山自然教育徑,不時聽到琵琶山上傳來銀樂聲,但因去年十月已曾走過琵琶山 (詳見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2428367290592692),兼感平平無奇,因此是天略過其。
走一小段自然教育徑接回車路再下降大埔公路,此時已為三時一,及後隨即踏上金山路,再沿路上走至走私坳,
約花上了半小時 (路長約 2.18KM),沿途人流極多但獮猴卻較正常少,或是與天氣炎熱有關。

走私坳以西有一小徑能拾級登上金山,此路徑已被鋪設大量柏油級,毫無難度可言,中途會經過一個晨運園地。
由走私坳起計,約花了十一分鐘便能上抵金山山頂 (路長約 0.46KM,攀升約 97M)。
金山高 369M,山頂處設有一個三角網測站 (編號 TV111.23) 及一個山火瞭望台,對上一次上來已是前年五月了 (詳見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662079140554848)。
話說兒時曾多次上登此處,皆常見到有漁記人員當值,
但隨著近年漁記引入自動化數碼山火瞭望台後,已甚少再見到有漁記過來當值,懷疑已被棄用。
而金山以南有一副峰,設有主要電視發射站,其尖塔式設計,在荃灣新市鎮各處皆能清楚看見。

是天在金山山頂也見遊人數名,且一批走了又有另一批上來,但又未至於很熱鬧,
而此處風光開揚,能見到荃灣新市鎮、沙田新市鎮,以至是港島等地,因此吸引我花上不少時間拍照。
而且我因穿新鞋不太習慣,是時候要休息一下,因此決定在這裡大休兼吃蛋糕,花了近四十二分鐘在山頂逗留,至四時七左右方再次起行並下山去。

是次選走金山北脊下山,路程相比上來的東脊稍長 (路長約 0.7KM),但同樣斜度最高之前段皆鋪設之了柏油級,一直下降會經過多個晨運園地,
相信金山郊野公園算得上是數一數二多人工搭建之晨運設施之地,而且設施不乏豪華感,就連繩織樹椅子也有。
走大約十五分鐘,便能下抵金山路盡頭之迴旋處,此時約為四時九。

後沿金山路上走約五分鐘,到達麥徑段六孖指徑段入口處時轉左進麥徑,再上走至最高處之城門碉堡,沿途除景觀開揚外,經過架空電塔底部時更見到一些晨運設施以至是耕作物。
一直上走至最高處之城門碉堡,此時右轉離開麥徑,續登上孖指徑,約五分鐘左右便可上抵孖指徑山頂,斜度不太高,但肯定是雨天不宜。

孖指徑高 337M,位處金山以北,山頂處設有一個三角網測站 (編號 410),對上一次上來已是三年前了。
兒時亦曾上過來這裡,記得當時還有一個發射站,但近年已被拆卸,奇怪在於官方地圖竟沒及時移除標記。
在金山山頂能見到其由西北至東南伸展的長長山脊,而是天在山頂上見到有兩名年輕人在輕鬆拍照,不知是否想等待日落。
而孖指徑山頂亦景觀開揚,一面能觀賞到整個荃灣新市鎮,另一面則能見城門上下雙塘及沙田新市鎮,而我在這裡逗留了數分鐘拍照後便離開。
由孖指徑另一面下山,斜度平緩但需攀過副峰,不一會便能接回衛徑段六 (近 W067 標距柱) ,並續走至城門水塘主壩,此時為五時十。

之後便來到是天「打大佬」之時候,皆因接下來要挑戰是天最後也是最高之一峰 — 針山,而且更有一個任務,就是賞日落!
得知是天日落時間為六時九,然而針山山頂所看到之日落並非海平面日落,因此需預早十五分鐘到達山頂方能確保賞到日落,
看日落這想法因此驅使我在登針山全程開盡全速,仿佛回到操山時期之記憶,死谷爛谷,連水也沒暇去喝之下,終僅用了三十二分鐘便上抵針山山頂 (高 532M),
考慮到是天穿著的鞋子不舒適下仍能做到這個速度,真心覺得很滿意了。

抵達山頂時仍未到六時半,當然就能看到美麗的日落鹹蛋黃高掛半空,但登山中途遇到的一個山友走得比較慢,就未能看到日落了。
是天天色比想像中遠要好得多,甚至想不到竟然天上無雲,不過也非完美,皆因傍晚時分濕氣轉重,因此鹹蛋黃最終在六時七左右便從半空消失,
不過也總算為是天之行寫下完美的結幕吧,亦補償了周四當天在鳳頂被雲霧擋住日落之失落。
日落之夕陽消失後,我繼續多逗留約五分鐘賞景拍照,途中剛才登山之中年山友終到達針山山頂,他邊開著收音機邊走,看似輕鬆自在,似是有意準備夜行。
印像中我從未試過這麼寫意地在針山山頂賞日落,畢竟近幾年登針山都是以操山為主,甚至沒能停留多賞一會景,
個人認為還是輕鬆登山自在得多,跑山就偶爾做幾次當鍛練體能就算 (加上登山不代表不能操練體能,像是天登針山,也挺費力的)。

六時九 (仍即原定日落時間) 便開始下山,想不到此時仍有兩女子在另一邊登山針山,而此時望向大帽山腰,意外地見到有雲海出現。
約六分鐘後下抵針草坳,見回剛才的山友,他正坐著小休,而我則不理會這麼多,續沿城門林道 — 針山段走約十分鐘至沙田郊遊徑入口處,
此時已為七時正,天已開始入黑,但此後至港鐵沙田站之路途我曾夜行過多次皆安全,因此是天不拿出頭燈也不怕,而此段路我對上一次夜行是去年九月 (詳見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2383997311696357)
踏上下降道風山路之石級路,初段仍能靠暗淡的天色看到路面情況,至中段晨運園地開始入林,此時就需亮起手機照明輔助,
下降沿途不時可賞到沙田夜景,風光之優美,令人不自覺這麼快便將下抵道風山路,終用了廿四分鐘走畢這段,放心沿途沒村狗 (試過在日間見到狗隻,相信是鄰村走過來的)。

下抵道風山路後,沿車路一直下走十餘分鐘,到達迴旋處後左轉,沿柏油行人徑走至排頭村,再回到港鐵沙田站,正式結束是天精彩之行,
由上午十一時三至晚上七時,為近期少有地行足八個半小時的一次,也沒想到原來由針山山頂走至港鐵沙田站,正常步速下也要足足一小時啊!
乘車經過沙燕橋,此時望向右方,又見回是天早上走著之筆架山,旅途之後也將也會是旅途!

-- 行程相簿請瀏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