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30 大蚊山西脊攻頂東南降鹹田.蜈蚣坑左脊接麥徑返北潭涌 之旅

2020.04.30
大蚊山西脊攻頂東南降鹹田.蜈蚣坑左脊接麥徑返北潭涌 之旅


北潭凹 (北潭路) (起) > 赤徑 > 赤鹿走廊 (經北坑) > (大蚊山西脊) > 大蚊山 (大坳門山) (三角網測站) > 大蚊山東南脊 > 門西坳 (近 217M 山頭) > 門西走廊 (至西灣頭 190M) > 乾坑 > 鹹田灣 > 西灣 > 133M 山頭 > 蜈蚣坑左脊 > 216M 山頭 > 百足地 (近麥徑段二 M027 標距柱) > 吹筒坳 > 西灣亭 (西貢西灣路) > 萬宜坳 > 麥理浩徑起點 > 鯽魚湖巴士站 (北潭路) (終)

出發時間:11:36am
天氣:大致天晴 吹偏東風二級,氣溫介乎 23-29°C (天文台) / 23-44°C (溫度計)
負重:平均 6.5kg
路線長度 (總攀升):16.16KM (877M)
路線整體描述:大量瀝青混凝土鋪面路 大量堅實泥徑 小量石砌路 小量浮沙路 大量碎石路 大量密林 樹蔭遮蔽度高;大量手足並用 小量攀爬;有村狗 (西灣村)
行程軌跡:https://ridewithgps.com/routes/32493246

-
是為佛誕日,亦是一連四天長假期之開始,登山是必然之選擇,
想起去年的佛誕日 (5 月 12 日) 我去了長洲觀賞太平清醮,留守至午夜觀看康文署舉辦之包山嘉年華,造就了到目前為止最開心的一個佛誕日,記憶實是深刻。
可惜是年因疫情影響,以至多項與長洲太平清醮之活動皆得取消,故此我也打消了到長洲之念頭,索性改為一連四天之登山活動。
是天選走昔日我常愛去的西貢東,並追蹤早前遠足隊打通之大蚊山西脊及大蚊山東南脊 (經乾坑至鹹田灣),後至西灣見尚有時間,決定加玩蜈蚣坑左脊,
接麥徑後再沿大路走回北潭涌作結,想不到單是玩三條小徑,也幾乎玩上了半天了。

十時三左右吃畢早餐,便去乘車至西貢,走至巴士站時發現是天候車人數竟比上數周之假日更多,幸而 299X 巴士到達時勉強尚有企位,
至麥邊等了一會便有 96R 巴士 (幾近頂閘),約十一時半方抵達十一時半方到達北潭凹。
疏洗過後隨即起行,先沿麥徑走至赤徑,沿途人極多,約十二時正,在渡頭附近轉入赤鹿走廊,初段路有點窄兼間中要走在排水道上,
但是次發現況遠比去年七月那次良好得多,連上次所見的一些塌樹亦已清理,相信或是與去年底舉辦之越野跑步比賽其中一段取道此有關吧。
走約十五分鐘,便見北坑的過澗位,過澗後便接來較斜的堅實泥徑,走了約兩分鐘,見左邊有一繫絲帶路口,這裡便是大蚊山西脊之入口。

大蚊山西脊是一道昔日已存在之小徑,但近年因太少人走,因此埋沒在林木中,近來多得有行山隊再次打通後方能行走。
此脊全段感覺很長,用了近個半小時方能走完,其中初段斜度較高,兼無限上網,看來這路是天應沒有人走過 (我走的時候亦全程沒有人)。
沿途林甚密,但有大量絲帶引路,路肧亦明顯,至中段有一部分較開揚,亦有一些浮沙碎石,斜度亦開始放緩,但至後段有一個位置甚伏,
就是要靠左下降一小段過乾坑後再上降才對,但路口處靠右亦有一疑似是路,不過未知通往何處。
過乾坑前後又再次走入林中,此段路況亦較為崎嶇,之後便沿絲帶一直朝大蚊山山頂進發,約一時十一方抵達大蚊山山頂,
由赤徑至大蚊山山頂,共花了一小時五十分鐘 (路長約 1.64KM)。

大蚊山高 370M,山頂呈圓頂形,對上一次上來已是兩年多前了 (詳見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562885117140918)。
大蚊山原名為「大坳門山」,根據地名研究學者黃垤華先生所述,昔日政府因在英文版本之地圖誤譯作「大門山」(Tai Mun Shan),把「坳」字省略了,
後譯成中文時再度直譯成「大蚊山」,唯因現時政府官方地圖皆統一以「大蚊山」稱之,因此這裡亦以此名為先。
是天在大蚊山頂巧遇一名外籍人士及一群本地遊人,而山頂則設有一個三角網測站 (編號 638),但山頂風光不開揚,僅有向西一面能眺望到馬鞍山一帶。

在山頂處逗留約十一分鐘後,便開始起行下山,一開始便要選向東的路口處進入小徑,此時先沒跟隨絲帶右轉,而選擇直走,
走約兩分鐘,來到一開揚位置,可遠觀蚺蛇尖至長咀、大灣、鹹田灣、西灣以至是西灣山、睇魚岩頂一帶,但前方明顯沒路可走。
賞景後折返剛才絲帶路口,靠東南轉向開始下降,斜度甚高兼路邊雜草甚多,需以手扶著樹幹慢慢下走,而此山脊其實四通八達,
過門西坳後有多條支路能續降至鹹田灣、西灣及駁回赤鹿走廊山脊線,唯部分小徑相信已被林木所阻擋,無法行進。
約廿五分鐘後開始見平緩,此時已抵門西坳,之後跟隨藍色絲帶路段,繞過 217M 山頭,約走廿五分鐘後,見藍色絲帶引往左方 (鹹田灣) 下山,
此時左轉進入更密的林段,若不左轉而直走,則應能通往西灣。

在林中走了好一段後,便進入乾坑範圍,在非雨季時此坑並沒有流水,因此可放心走著,但沿途林極密,幾乎每一步也要想辦法在林木枝節間穿插而過,
感覺並非好受,故此行走上來,速度也極慢,而且部分壁位垂直差較大,不過手腳位充足,一直跟著絲帶走,臨尾右轉,不一會便能下抵鹹田灣之廢田,
此時已為三時十,從大蚊山山頂至此共用了一小時三十五分鐘 (路長約 0.87KM),同樣全程沒見途人,畢竟大蚊山算是西貢東難得人跡罕至一處。
但當之後沿麥徑走至鹹田灣尾,便嚇然發現人流如鯽,簡直是人山人海,
相信比起三年前的五一假期 (大陸遊客興起到鹹田灣露營的那一年) 人潮更甚,不過是天所見,當然是以外籍人士為主。

離開鹹田灣,沿麥徑走至西灣,沿途人流依然甚多,到了西灣亦見沙灘上堆滿了遊人,
而我則先到士多 (此乃最近直升機坪方向的士多,是為首次光顧) 作簡單補給,基於此時已為四時半,縱然有點餓亦不花太多時間吃東西了,
最後只買了一瓶大水及一份燒賣,吃畢後便趕上是天行程的最後一個重點 — 蜈蚣坑左脊。
走此脊時要先由西灣沙灘最南端上走至 133M 山頭,感覺其實挺有趣的,皆因沿途能以另一個角度欣賞到大浪西灣的全景,風光甚為優美,
唯小徑林木甚密,路肧不明顯,部分位置更完全被灌木林阻擋,而沿途亦完全沒有絲帶,但因 OSM 地圖上有此路線,因此能透過 GPS 追蹤,難度未算太高。

好不容易地用了廿五分鐘上走至 133M 山頭,此時回頭一看,竟見大蚊山山頂及蚺蛇尖山腰位置出現雲海,甚為壯觀。
後開始朝西南偏南轉向續登上216M 山頭,與蜈蚣坑平行而上,中途亦有小徑能進坑,但此時路肧極不明顯,幾乎全程皆需踏草而過。
直至走了近廿分鐘,開始見到前方山頭有一個棕色的流動電話基站,此乃我曾到訪過之西灣山基站 (詳見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590918264337603),
見到自己熟番之景貎,便知道快將完成此荒脊,快接回大路了,故此便走得更為起勁,初時以為此脊能駁回基站,可是後來發現原來是通往基站後方的 216M 山頭,
與稍下面的基站擦身而過,除非爆林下去,但衡量過時候不早,都是不過去看基站了。

沿地圖路線一直走,最終會於麥徑段二近 M027 標距柱接回麥徑,此亦為百足地所在處。
此時已為五時十一,亦即是天用了一小時三分鐘走完此荒脊 (路長 0.72KM)。
基於是天目標是趕上尾班 289R 巴士,該巴士會於七時四左右途經鯽魚湖,時間無多下,只好快速下降至吹筒坳,
中途有一開揚位置見到雲彩下之黃昏夕陽,甚為奪目。
沿途竟見有不少遊人正朝相反方向登西灣山,相信他們是相過東壩,但走得來相信還未到浪茄便已天黑了。

約廿分後到吹筒坳,再用了十二分鐘走至西灣亭,見到有極大量的遊客在等候計程車,亦難得見到不少遊客或因手機接收問題,選擇向前步行數百米再撥電話叫車。
而我當然就沿西貢西灣路走近四十分鐘回到萬宜坳 (此時間是要下斜慢跑幾下方能做到),再駁大網仔路及北潭路至鯽魚湖巴士站,
趕上尾班 289R 回到沙田市中心,結束是年不一樣的佛誕之行。

-- 行程相簿請瀏覽:

2020.04.26 龍泉谷接虎蹤徑.過肥佬麥南房肚.登大帽降荃錦坳.越大欖穿大棠谷 之旅

2020.04.26
龍泉谷接虎蹤徑.過肥佬麥南房肚.登大帽降荃錦坳.越大欖穿大棠谷 之旅


可風中學巴士站 (荃灣城門道口) (起) > 城門水塘小巴總站/城門郊野公園菠蘿壩茶水亭 > 城門郊野公園遊客中心 (菠蘿壩) (菠蘿壩自然教育徑) > 賞蝶園 > 城門林道 - 水塘段 (經蝴蝶園) > 城門林道 - 龍門段 > 虎蹤徑 > 芙蓉山 (城門八村) > 龍泉谷 (大城石澗中游) > 禾央坑 > 虎蹤徑 > (大城石澗徑) 肥佬麥 (大城石澗上游) > 南房肚 > 四方山坳 (大帽山林道) > 大帽山雷達站 > 禾塘崗北峰 (大帽山道) > 大帽山郊野公園茶水亭 (大休) > 荃錦坳 (荃錦公路) > 荃錦營地 (大欖林道 - 荃錦段) > 直升機坪 > 田夫仔 (大欖林道 - 田夫仔段) > 七渡河 > 大欖涌水塘 (吉慶橋) > 大欖林道 - 大棠段 > 大欖自然教育徑 > 佛祖廟 (伯公坳) > 大棠谷 > 大棠有機生態園 (大棠荔枝山莊) > 大棠山道 > 大棠山路巴士站 (僑興路) (終)

出發時間:11:56am
天氣:部分時間有陽光 有煙霧 吹東北風二至三級,氣溫介乎 19-28°C (天文台) / 20-32°C (溫度計)
負重:平均 6.5kg
路線長度 (總攀升):26.63KM (1141M)
路線整體描述:大量瀝青混凝土鋪面路 大量堅實泥徑 大量石砌路 沒有浮沙路 沒有碎石路 小量密林 樹蔭遮蔽度高;小量手足並用 小量攀爬;未發現野狗及村狗
行程軌跡:https://ridewithgps.com/routes/32463984

-
是天天色變好,大部分時間皆有陽光,固然是遠足之大好日子,而我是天則決定到計劃已久的城門龍泉谷走一轉,兼過肥佬麥、南房肚並登上四方亭,
翻過大帽山後到轉手後的茶水亭試吃餐蛋麵,再踏上大欖林道 (荃錦及田夫仔段),直奔至吉慶橋,並用最後五十分鐘重遊一趟三年前考山藝時去過的大欖自然教育徑及大棠谷作結。

是天早上約十一時五吃畢早餐後,便出發去乘巴士到荃灣,並於荃灣城門道口下車,沿路上走至城門水塘,到達城門水塘小巴站時已為十二時二。
先到城門郊野公園菠蘿壩茶水亭看看,這店早於月初已轉手給新經營者, 亦曾於本月五日光顧過 (詳見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2816545805108170),
現在已加入多個水牌蒹提供多款三文治及麵食,比較奇特的是,小食亭職員竟然也有「戰衣」。
或因是天天色好,人流也明顯多了很多,塞本上是天整個城門水塘都遍佈遊人。

看過後,便沿柏油級上走至城門郊野公園遊客中心 (遊客中心因疫情關係暫停開放),並踏上菠蘿壩自然教育徑,
是天終於見到菠蘿壩外的鐵絲網原來有一處破洞,可以讓遊人內進,難怪我常見到有遊人能進內遊走及釣魚了。
走一會便能駁柏油級至賞蝶園,但園內的賞蝶區範圍正進行改善公程,再沿出口接上城門林道 - 水塘段,
由城門水塘小巴站起計,僅用了十分鐘 (路長約 0.5KM) 便駁回林道,相信比起繞城門道至停車場進入快上一點。

沿城門林道 - 水塘段走約七分鐘 (路長約 0.6KM),便來到城門林道 - 龍門段的入口,這裡於廿多年前曾經為大城家樂徑之一部分,但後來家樂徑已被取消了。
沿城門林道 - 龍門段上走,此處開始便再也接收不到手機訊號,算是城門水塘的一個大盲點,但這看似偏僻的地方,沿途也有不少遊人,
沿路上走約十二分鐘 (路長約 0.9KM),經過一些涼亭及槣子後,便來到林道盡頭,並駁上寬闊泥徑,走數分鐘便見到分岔口,路前有破舊鐵欄 (以前有「路不通行」牌,但現在此牌消失了),此為虎蹤徑路口,
而我是次則直走,走數十秒左右,便見第二個分岔口,同樣有破舊鐵欄,此時則繞過鐵欄直走進去,經過平緩的石砌路,不一會便來到一開揚的平原,
此亦相信為昔日芙蓉山村之所在地,留意這裡指的芙蓉山村是城門八村之一,與大帽山南脊妙高台南端的餘脈無關。
過了開揚平原,再走約兩分鐘,便能來到一澗口位,這便是龍泉谷所在。

大城石澗源於大帽山,為全港最大的石澗之一,亦為九大石澗之首,
而龍泉谷為大城石澗中游的一個平緩位置,位處約海拔 270M,這裡亦是大城石澗上下兩段的明顯分界,由灰橋至龍泉谷之斜度較平緩,但由此至大帽山林道的斜度明顯高上不少。
此谷除了巨石纍纍外,周遭又有大量林木作樹蘟,難怪在天氣炎熱的日子,能吸引大量遊人前來乘涼,
是天亦如我所料,見到不少本地及外籍人士前來遊玩,而我難得一場來到,當然也得逗留好幾分鐘拍過照吧。

離開龍泉谷,可返回左方沿小徑續上,亦能橫過龍泉谷到對面小徑續走至駁回鉛礦坳之小徑亦可,而我是次則沿澗左方之小徑走一小段,至禾央坑口處,再返回大城石澗,
這條路直走的話相信是逆澗而上的,而是天我計劃並非要逆澗,此時我便嘗試找路返回虎蹤徑,但發現路線極不清楚,靠左攀上一道石平台後,
突見到零星絲帶,怎料走幾步絲帶又全消失了,而且不似有路肧,幸而這裡林木不算密 (樹龫亦很鬆散),因此我決定朝虎蹤徑爆林返回大路,
結束弄了十數分鐘方接回虎蹤徑,此時已為一時半。

沿虎磫徑上走,初段斜度甚高,但路徑寬闊,一直走約十五分鐘,便來到分岔路口,左轉能通往龍門郊遊徑,右轉則能前往肥佬麥。
朝肥佬麥方向走著,斜度開始放緩,沿中有小徑能下走至楓葉潭,但是天沒有花時間去看,
約七分鐘後到達肥佬麥,才發現原來「肥佬麥」是位處大城石澗之澗口位,流水淙淙,與想像中的氣氛完全相反。
「肥佬麥」之名的來源並沒有一個標準的說法,但普遍皆相信是不知何時起,這裡其中一塊石上被漆上「肥佬麥」三字,因此被流傳成一地名至今。
肥佬麥亦常成為大城石澗逆澗人士之「走佬」地點,皆因該處算是大城石澗上游與中游之交分界點,上游沿途景觀固然沒中下游般壯觀,因此選擇逆其中的人不多。

此時肥佬麥亦有數名遊人在小休,而我則拍過照後便過澗續行,是天發現在肥佬麥過澗至對面的難度也不低,其中一處踏足位較窄,兼水流太急,需手足並用方能安心地過。
過澗後,便續沿小徑上走,約兩分鐘後便開始見到一些舊堤垣,這裡便是南房肚村之遺址,這裡位處海拔約 480M,實在難以想像昔日居住在如此高海拔地區之村民是如何維生的。
此時留意左方,有一絲帶小徑能通向四方亭方向,由此處走約半小時 (路長約 1KM) 便能上抵四方亭,沿途需上攀過一連串的舊堤垣,走一小段平凡泥徑,穿過竹林隧道,再走不一會便到,
沿途路況比想像中良好,而且是天走上來林木不密,走得也算輕鬆,但留意初段從舊堤垣上走至需當心石塊較跣,而是天沿途亦遇上一群遊人朝反方向下降。

到達四方亭時為二時十,此時駁上熟悉的大帽山林道 (麥徑段八),近四方亭處有一大群牛,有的在奔跑,有的在挖泥,甚為活躍,
沿路走約廿三分鐘後到達白波閘口,沿途遊人眾多,在閘口處拍數張照片後便續下山去,因是天煙霞極大,能見度奇低,在大帽山頂上幾乎灰濛濛一片,
所有山下之高樓大廈都消失在煙霞中,亦因而促使我專心下山,約用了四十七分鐘便下降至大帽山郊野公園茶水亭。

大帽山茶水亭自本月初便轉手予新經營者,同時亦命名為「大帽山郊野公園茶水亭」,但轉手後一直未有前來見識。
是天終有機會惠顧一下此新店,發現店鋪出售的產品尚算多元化,有魚蛋杯麵,有基本飲品外,更有餐蛋麵,同時亦有不少玩具出售,是天當然點一分我最懷念的餐蛋麵吧。
坦白說,二十八元有餐蛋兼有菜,其實價錢不算貴,而且味道也十分不錯啊,期望店方日後能保持此水準吧。

吃過餐蛋麵後,已將近四時五,疏洗一下後隨即再起行,橫過荃錦公路後踏上大欖林道 - 荃錦段,
沿途遊人依然有不少,而且部分更是正朝順麥徑方向走,不知會否走至入黑呢!
一直走約廿五分鐘,便來到蓮花山段路口,續沿麥徑直走,不一會便下抵大欖林道 - 田夫仔段,
再沿路走至大欖涌水塘,在林道上不時見到黃昏的太陽,因煙霧遮擋而變得不甚刺眼。
由荃錦公路起計,一共用了一小時五十三分鐘 (路長約 9.36KM) 方抵達吉慶橋,此時已為六時四,但吉慶橋一帶尚有不少遊人在聚集。

此時距離日落僅餘廿五分鐘左右,而行程當然尚未完結,而且尾段亦為是天精華之一,
皆因是次選走經大欖自然教育徑至佛祖廟,再下降至大棠谷,而這段路是自三年前的四月,二級山藝野外實習課第二天之尾部分走過後,便再也未有踏足過,
近來重整遊記,想起這有趣的回憶,於是下定決心要重走一次。
大欖自然教育徑初段平緩,尾段方開始上斜,沿途景觀變化多端,由矮小的蕨類植物,至壯觀的白千層皆有,唯獨是天走時靜得沒有任何遊人。
此徑嚴格上不越野單車徑,但卻不時見到有越野單車手偷偷踏進來。
由吉慶橋起計,沿教育徑至佛祖廟共用了十六分鐘 (1.4KM),佛祖廟所在之處又名伯公坳 (亦稱作油麻坳或中白虎坳),
而該廟處於麥徑林道之下,平日沿麥徑走時亦能向下俯視之,是天在廟門外更聽見有音樂聲。

此時沿柏油級下降,一時急降一時平緩,但同樣不見任何遊人,
一直走約十五分鐘,便能下抵一廣闊之休憩地點,相信亦為漁記稱作之「大棠谷」,而此處植有不少杉樹,極適合作武俠劇取景之地。
基於到達時已將近六時十一,已過日落時分,因此只草草逗留數分鐘便起行離去,過橋後,再走一會便有分岔路口,直前方的路未走過,而是次則右轉進入有機生態園範圍,
記得上次山藝課結束時,轉右走了一會後有支路能進入生態園內的動物園區,但是次因天色昏暗,看來錯過了路口,不過我都沒打算走進去,皆因為時已晚,不確定出口會否鎖上。
一直沿泥徑走至盡頭,便來到大棠有機生態園的中庭,那邊有各式各樣的玩意,又有一個水池,若非為時晩,相信會見到大量遊人在遊玩。
在生態園靠右直走至出口,再左轉走經一些鐵皮屋至創學園外的停車場,途中發現生態園另一邊出口原來有一頭狗,幸而是天避過了。

記得停車場處之靠有捷徑可通往大棠山道巴士站 (僑興路),但因此時已開始入黑,兼一個人都沒有,怕遇惡狗而不敢冒險,
故選擇走大路 (車路) 回到大棠山道涼亭,再沿路下降回大棠山道巴士站 (僑興路),剛好趕得上七時三的 K66 巴士回元朗,再轉車回新界中。
由佛祖廟起計,共用了三十二分鐘才走至大棠山道巴士站 (僑興路) (路長 3.13KM),就此完結是天創新與懷舊兼備之行程!

-- 行程相簿請瀏覽:

2020.04.25 麥徑段四、五上至大圍 (兼訪黃竹洋山、馬昂關氏宗祠、獅紅古道及望夫石) 之旅

2020.04.25
麥徑段四、五上至大圍 (兼訪黃竹洋山、馬昂關氏宗祠、獅紅古道及望夫石) 之旅


企嶺下 (水浪窩) (西沙路) (起) > 企嶺下林道 > 植林區小徑 > 黃竹洋 284 山 (三角網測站/山火瞭望台/警察通訊站) > 竹洋路 > 馬鞍坳 > 彎曲山腰 > 昂平 (營地/觀景台) > 關氏宗祠 > (原路折返麥徑段四) > 茅坪坳 > 打瀉油坳 > 尖尾峰腰 > 基維爾營地 > 大老山腰 > 扎山道觀景台 > 吊草岩 (沙田坳道) > 沙田坳 > 雞胸山 > 獅雉坳 > 加特坳 > 三叉徑 > 獅紅古道 > 望夫石 (獅紅古道) > 紅梅谷引水道 > 紅梅谷燒烤場 (紅梅谷自然教育徑) > 世界花園 (紅梅谷路) > 大圍車公廟路迴旋處天橋 (八爪魚天橋) > 港鐵大圍站 (終)

出發時間:12:00pm
天氣:多雲 有幾陣微雨 吹東北風二級,氣溫介乎 17-22°C (天文台) / 18-27°C (溫度計)
負重:平均 6.5kg
路線長度 (總攀升):23.06KM (1271M)
路線整體描述:大量瀝青混凝土鋪面路 大量堅實泥徑 大量石砌路 沒有浮沙路 小量碎石路 小量密林 樹蔭遮蔽度高;無需手足並用 無需攀爬;未發現野狗及村狗
行程軌跡:https://ridewithgps.com/routes/32453072

-
近東北季候風影響,近幾天皆是多雲有雨,亦是自四月五日後,相隔兩星期,再次在周末遇上下雨天,只好再次轉為玩輕鬆大路。
是天選走麥徑段四至五,其一原因是近日得知黃竹洋新增了中國移動香港的流動電話基站,以個人經驗相信是位處 284 山頭上,因此是天專程到訪一探,
不過是天也難抵好奇感,一開始便抄了一道小徑,密林裡當然殘留水份仍有不少,故此弄得濕身及沾上泥濘是難免的。
輕鬆玩過麥四、五上半後,因為時已晚,過 M105 標距柱後,開始下山前,靠右直走架空電塔捷徑駁回獅紅古道,一探望夫石後再沿路下降至港鐵大圍站完程。

約十一時五吃畢早餐,隨即去乘 299X 巴士去水浪窩,十二時正下車並正式起行。
先經過公廁簡單疏洗一下後,便正式踏上麥四起行,過了水浪窩營地 (M070 標距柱) 後再走不久,便能見右方有一絲帶小徑,
是天本來不計劃走小徑,但此時因見天色比預期稍好,加上麥徑初段路面尚算乾爽,便決意踏上此小徑一探,卻發現有輕微中伏之感。
先是發現小徑初段滿佈塌樹,而且有一場樹位置更不是輕易能跨過的,而且兩旁有大量毛刺植物,走上來不輕鬆,沿途見地上有零星石級,不清楚是否為古道。
加上此時發現原來林中植物上還有大量水滴,地上泥濘也未乾,難以避免弄至濕身及沾泥,加上走至中段又開始下起毛雨,
好不容易,走了近十四分鐘,方走出密林徑,駁回較寬闊之小徑,而此小徑相信是供護記植林用,因此路況相對良好。

此時沿林中小徑再多走五分鐘,便能駁回麥徑近黃竹洋 284 山之位置,及後當然左轉上山。
黃竹洋 284 山又稱作牛寮山,山頂設有一個三角網測站 (編號 621),而此處亦同時有山火瞭望台及警察通訊站各一上,以警察通訊站內之紅白色發射塔最為顥眼。
近日中國移動香港成功在警察通訊站之發射塔上新增自家流動電話基站,是天目測約加入了三條天線,分別指向十四鄉企嶺下、黃竹洋村及馬鞍山一帶,
相信能為該處增強信號覆蓋,特別是企嶺下老圍一帶,信號本身較弱,相信此基站之幫助甚大。
是天亦初步作簡單考察,發覺黃竹洋村內接收的確有所改善,但對昂平高原一帶幫助卻不大,在昂平營地範圍更加是照舊幾乎無法接收。
基於我尚未有 5G 設備,故未能得知此基站是否已在發放 5G 信號。

看過基站後,再於山頂逗留一會,待雨停後已約為一時一,便續走麥徑及登上馬鞍坳,
或因是天天氣清涼,因此以輕鬆的步伐,由登山路口起計,也僅用了三十四分鐘便上走至馬鞍坳,沿途遊人不算太多,但也絕非少。
過馬鞍坳後,續走至昂平,進了昂平營地看看,果然是圍封了,後再走至昂平觀景台附近賞一下景,
是天能見度也不算低,加上幾乎沒霧,縱然多雲,但景觀也相當不錯,難怪這裡挺熱鬧的,更見多人正從大金鐘頂下山。

在昂平賞景十餘分鐘後,便續走麥徑,過了 M083 不久,留意路之左旁,見有小徑,沿小徑走十數秒,再靠右多走約兩分鐘,便能下抵關氏宗祠。
此處佈局簡單,僅有一個宗祠,而且內裡沒亮起任何燈,門口大閘則被關上,但見該宗祠狀況良好,相信是定期有人來打理的,而旁邊有些破屋則明顯已不成形了。
參觀過後,原路走兩分鐘折返麥徑,此時已為二時十,及後沿麥徑走經茅坪坳、打瀉油坳至基維爾營地,至將近到 M093 前的郊遊地點小休了十二分鐘並吃蛋糕,
及後走至基維爾營地時已為四時二,此時踏上麥五,臨進小徑時,望向茂草岩處,見到有村民在活動,及有數頭狗在蹓躂著,亦因這樣,那裡向來是我不敢踏足之處。

沿麥五走經大老山腰至扎山道觀景台,再沿沙田坳下降至沙田坳時已為五時正,此時竟發現恒益士多竟暫停了堂食,真嚴格。
是天例牌點了一份我最喜歡的燒賣加一支豆漿,喝完後便續走麥五,過雞胸山後走至近 M105 標距柱,開始下降至九龍坳前,離開麥徑,
並踏方右方微微上走的小徑,這小徑是通往獅紅古道中段之捷徑,初段上走約一分鐘便見一架空電塔,電塔下有一大石,
過後便開始下山,斜度不小,但沿途全設有輔助繩,路面甚寬闊,相信為晨運客常走的道路之一。
是天沿路走十分鐘便能駁回獅紅古道,相比走大路 (經九龍坳踏上獅紅古道) 快上不少,約六時一駁回獅紅古道後,再朝望夫石走,
約六分鐘後抵達望夫石,此時亦有數名山友在此,對上一次來過望夫石,已是前年年底了 (詳見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960720004024092),
是次更發現原來要走至望夫石之右面其實不難,那邊能賞到沙田城門河一帶。

離開望夫石,回到紅梅谷引水道時已為六時七,原打算想走經沙田瀘水廠 (南廠) 至顯徑,但距離日落僅餘十數分鐘,見時間不夠,
更改走紅梅谷自然教育徑至燒烤場,再沿紅梅谷路走至港鐵大圍站結束是天之行。

-- 行程相簿請瀏覽:

2020.04.19 煙墩山隧道北子午標記古蹟遊.過乾隆九沙古道.尖山金山孖指山針山四峰連攻.賞日落降沙田站 之旅

2020.04.19
煙墩山隧道北子午標記古蹟遊.過乾隆九沙古道.尖山金山孖指山針山四峰連攻.賞日落降沙田站 之旅


港鐵九龍塘站 (起) > 歌和老街公園 > 歌和老街 > 煙墩山隧道 (舊筆架山隧道/筆架山煤氣管道隧道) > 筆架山道 (經筆架山食水抽水站) > 龍翔道 > 筆架山舊軍路 > 子午線北標記 (新魔法石) > 鐵路坳/麥徑段五 (近 M108 標距柱) > 九龍坳 > 乾隆古道 > 紅梅谷引水道 > 九沙古道 > 楊梅坳 > 尖山 (三角網測站) > 鷹巢山自然教育徑 > 大埔公路 > 九龍水塘 (金山路) > 走私坳 (金山路) > 金山 (三角網測站/山火瞭望台) > 金山路盡頭迴旋處 > 城門碉堡遺址 (孖指徑 麥徑段) > 孖指徑 (三角網測站) > 孖指徑 衛徑段 (衛徑段六 近 W067 標距柱) > 城門水塘主壩 > 針山 (三角網測站) > 針草坳 > 城門林道 - 針山段 > 沙田郊遊徑 > 道風山 (道風山路) > 排頭村 > 港鐵沙田站 (終)

出發時間:11:18am
天氣:天晴 吹偏南風二級,氣溫介乎 25-30°C (天文台) / 21-37°C (溫度計)
負重:平均 7.0kg
路線長度 (總攀升):22.9KM (1480M)
路線整體描述:大量瀝青混凝土鋪面路 大量堅實泥徑 小量石砌路 小量浮沙路 小量碎石路 沒有密林 樹蔭遮蔽度高;小量手足並用 沒有攀爬;僅有鎖在欄後的村狗 (道風山路)
行程軌跡:https://ridewithgps.com/routes/32399209

-
是天天色又是比預期好,兼且濕度低兼完全無霧,實為繼續登高賞景之大好時機。
是天終決心一遊子午線北標記,自從香港天文台於去年十一月底播出一連四集之「香港子午線」系列後,尋找子午線南北標記一時間成為了行山愛好者之熱話,
而我因想要去走的地方實在太多,一直都未有抽空去一訪這兩個魔法石,直至是天終到訪了位處筆架山南面山腰之北標記,遺憾已殘破了一大部分。
既然選擇到九龍塘起步,那就當然得加遊同為歷史遺跡之煙墩山隧道 (舊筆架山隧道) 吧,及後再連遊乾隆古道及九沙古道,
至楊梅坳時方為二時三,之後就是連攻四峰之時,先後登上了尖山、金山、孖指徑及針山,
更能趕及在針山山頂觀賞是日日落後,方下山至港鐵沙田站完,感覺又是精彩的一天。

是天早上九時十醒來,約於十時十吃畢早餐後,便去乘港鐵,同樣因有時間表,故此首程車不用等太久,約十一時三便到達九龍塘。
到站後,先下降月台尋找 H 出口,一出來便見又一城及歌和老街公園,此時公園已聚集了眾多外傭,想不到還未到正午便這麼熱鬧。
穿過歌和老街公園,沿港鐵路軌鐵絲網外圍之行車路上走至歌和老街,右轉走一小段,過了油站後,來到架空天橋段時,能見到左方有一些斜坡維修通道設施 (若此時在南面行車線,則需先橫過馬路)。
此時走進去,右轉便見一道長長的鐵梯,小心翼翼地沿鐵梯一直下降至最底,便能抵達煙墩山隧道 (舊筆架山隧道/筆架山煤氣管道隧道) 之九龍入口。

筆架山昔日舊名為煙墩山,據說該山脈一帶在明清時期設有墩台作燒草放煙發放海防訊號,因此被稱作煙墩山。
而煙墩山隧道則為 1906 年施工並於 1910 年隨九廣鐵路英段 (現時之東鐵綫) 通車而啟用之隧道,為當時整個亞洲內數一數二之象徵性工程。
為單軌設計,是當年九廣鐵路英段貫穿新界與九龍之唯一通道,因電氣化前列車班次是以小時為單位,因此並未出現瓶頸情況。
因地理因素,兩端隧道口皆是向上傾斜的,無論從哪一方向駛進,都得先上斜到最高點方能下斜通往另一端,
然而初時的火車主要以蒸氣機車作動力卡,列車要在沙田及油麻地站 (即旺角站) 停站好一段長時間作儲備充足,方能駛進隧道,
若未有足夠動能到達最高點,便得倒車再試一次,後期的柴油動力機車性能較佳,但客卡燈仍然得變暗節省能源,過隊道是當時一個考驗關卡。
隨著九廣鐵路於八十年代展開全面電氣化計劃,舊隧道於 1981 年 4 月底正式被鄰近全新的、單管雙軌的、斜度較平緩的新筆架山隧道所取代,而舊隧道其後租予煤氣公司作煤氣及天然氣輸送之用。

是天走近煙墩山隧道,可見內裡陰森,但入口處被鐵閘鎖著,亦能見有兩條輸氣管道通往隧道內方,所幸九龍入口處尚未有如沙田入口處般被劃為禁區。
草草拍過數張照片,期間亦見另一遊人下來參觀隧道口,而拍照過後,我便隨即由原路折返歌和老街,在斜坡維修通道的另一邊其實有隱徑可通往筆架山道,
不過上去後,需伏下穿過鐵絲網底方能回到馬路,這麼高難度的事情我當然不做,想必還是走正路,沿歌和老街向下行一小段,再左轉入筆架山道吧。

筆架山道為高尚住宅林立之地帶,不時見有私家車出入,但同時亦設有水務設施及員工宿舍,沿筆架山道走至盡頭,為一斷頭路,
但留意左方有一入口,能通往一水澗排水道,沿此水澗平行向上走,中段留意絲帶靠右走進泥徑繞過困難處,
再次駁回水澗到分岔口時再左轉沿小徑上走至斜坡維修通道,開始聽見車來車往,便表示即將來到龍翔道了,留意這路難度雖不算太高,但絕非一般郊遊徑級數。
因是天穿上新鞋子,初時還需適應一下,故走得比較慢。來到龍翔道時已是十二時正。

其後取道天橋橫過龍翔道,來到豐力樓東行巴士站,續沿龍翔道向下走約四分鐘,見一斜坡維修通道時,向上走一層再轉右,
盡頭處能見一滿佈絲帶的泥徑,這就是上走至筆架山南面山腰之路徑。
沿小路走著,初段路面寬闊兼平緩易走,應為舊軍路 (筆架山有大量軍事遺跡),
沿路走約六分鐘,便見一分岔路口,此時應左轉上登子午線北標記,若直走應會去了筆架山冲溝。
自這裡左轉開始,斜度便激增兼滿佈浮沙碎石 (典型花崗岩劣地風化路面),此時需不時手足並用,部分極斜的位置已被設置輔助繩,
但由於路面極跣,即使不用繩,也應抓緊穩固的樹幹或草方上登,不過沿途景觀開揚,可不時回望九龍一帶景色。

約上走五分鐘後,斜度漸放緩,但此時卻再次走進林中,繼續上走好幾分鐘,到一處會見絲帶引路去左方,此時跟隨絲帶向西橫移至子午線北標記所在地,
留意這一帶路面狹窄兼滿佈大量樹枝,需極小心慢行。,最終會見到一簷蓬,這便是子午線北標記之所在地。
從離開龍翔道起計,一共走了約廿五分鐘來到這裡 (路長約 0.6KM),或因近日有大量行山隊走過這線,沿途路徑已相當清晰。

「香港子午線」第一對石柱標記在開埠初期建立,設於灣仔寶雲道,又稱為第一代子午線標記,它與香港天文台總部設於同一經度,形成一條虛擬的直線,
在昔日科技尚未發達之時,用作計算正午時間,當太陽越過此線,就代表香港踏入正午。
後因天文台認為此標記與天文台總站相隔了一個維港水域,船隻駛過維港時排出的濃煙及海面折射之光線阻礙了天文台作觀測,
故後筆架山南面山腰之同一經度位置設立一個新標記,亦為第二代子午線標記,於 1913 年建成,於超強颱風山竹前尚算完整保存,可是經山竹後卻沖塌了石柱,
現時只剩下其背部仍屹立在險要的山坡之中,而近日亦進行了臨時加固工程,用樹枝、鐵絲及籠笆等鞏固尚存之部分及防止落石擊中遺跡,
又用簷蓬替其「遮風擋雨」,免受進一步破壞,但以破壞了的部分則相信無法再復原了。
子午線北標記位處約海拔 230M 位置,與子午線北標記拍攝之時,注恴別觸碰標記,更千萬不要向其施加外力。
而此時亦見有數名遊人在此打卡。

觀賞過標記後,便上走回麥徑段五,近標記一處之最陡峭路段已設置了泥級,相信為漁記為復修工程而進行之工作,比去年底時已易走不少。
沿泥級上到最高處,接上天然泥徑,斜度不太高,但是由海拔約 230M 的標記上走至海拔約 330M 之麥徑段五,也需花上一定體力,
短短 0.24KM 是天便走了近十四分鐘,之後再逆走麥徑一小段至九龍坳,接上乾隆古道。
乾隆古道為通往九龍與沙田之其中一條古道,現存部分連接九龍坳與紅梅谷引水道 (近地龍口),去年曾關閉作山徑復修工程,但工程一延再延,至今仍未完成。

是天走進乾隆古道,想不到竟然遇上不少遊人,而古道近九龍坳入口看似有點陰森,但是向下走約一分鐘後,便能見到以石塊堆砌而成之路,
沿途見到有一些工程用物料暫存在此,相信復修工程仍未完全完工,而據我觀察,復修工程較明顯增加了的是溪澗位之木橋、部分混凝土級以及扶手。
由九龍坳走至紅梅谷引水道路長約 0.82KM,是天共走了十五分鐘,而將近到達紅梅谷引水道時,留意左方,有一些大水渠,上方有一狹窄過橋位,
這就是通往九沙古道之入口,踏入九沙古道時已為一時五。

九沙古道為一條較鮮為人知的古道,仍為現存眾多古道之中,其中一條較少官方介入維護之古道,當然仍算得上是最崎嶇的古道之一。
九沙古道一開始便要不斷上攀,急升至近海拔 230M 近架空電塔一處方始見平緩,但其實往楊梅坳途中仍是向上暗斜。
古道沿途比想像中熱鬧,不時見到一些行山友,更有老有嫩,甚為熱鬧,途中亦會經過數個晨運園地,是天竟見有大夥人在煮食!
古道沿途亦需多次過澗,但部分澗位已設置了鐵架橋,而風光則明顯欠奉,全程幾乎都是走在林蔭中,僅有數個位置可眺望沙田一帶 (其中一處可見到一整條城門河及兩岸建築)。

一直沿九沙古道走至盡頭,能接回鷹巢山自然教育徑北段即楊梅坳處,全程長 3.24KM,是天走了近五十四分鐘,此時為二時四。
到達楊梅坳,涼亭處聚集遊人眾多,而我仍就此完成是天行程上半部分,但好戲在後頭,皆因下半部分是四峰連走。
先登上第一峰 — 尖山,尖山又名「鷹巢山」,其環山教育徑就走得多,但攻頂實在是第一次。
在楊梅坳便能見到路牌後方有一登山小徑兼掛有絲帶,這小徑看似是近期新闢的,見其方向是通往尖山,便一試上登。
沿路發現路線尚算寬闊,斜度不太高,但也在某幾處設有輔助繩,一直上走會駁回涼亭 (近 M111 標距柱) 之登山線,
再上走數分鐘便能上抵尖山第一峰,此峰高約 310M,理應才是尖山主峰,但不知何故普遍公認的尖山不在於此。
此峰特點是有一極開揚之巨石位置,可在其上眺望到一整個香港島及九龍半島,甚至個人認為鷹巢山自然教育徑沿途沒一處有此開揚。

此時偶遇一名山友在巨石上賞景,而我則在此草草拍張照片,逗留數分鐘便馬上再起行。
離開巨石開揚位置,折返路口再走不一會便見到一個矮標 (編號 TV111.26)。
之後便是下斜路段,下降至山坳位時與多條由鷹巢山自然教育徑南路登尖山之支路匯合,遊人若選走這些路線登上尖山,便容易錯過剛才最為吸引之開揚位置了。
過了山坳,再往上攀,稍翻過一個無名小峰後,不一會便來到尖山之主要山峰,此峰約高 305M,設有另一個矮標 (編號 TV111.27),
但這裡景觀皆被林木所阻擋,沒什麼風景可言,拍幾張照片後隨即下山,後得再登上一個小山,這裡風光稍見開揚,
過了此峰後,便開始下降鷹巢山自然教育徑, 依 OSM 地圖所示有兩條路徑,是天走了掛滿絲帶之左路,部分路段斜度較高兼有浮沙,需放慢腳步下降,
約三時正下抵鷹巢山自然教育徑,從楊梅坳經尖山至此共用了四十五分鐘 (路長約 1.3KM,攀升約 116M)。

接回鷹巢山自然教育徑,不時聽到琵琶山上傳來銀樂聲,但因去年十月已曾走過琵琶山 (詳見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2428367290592692),兼感平平無奇,因此是天略過其。
走一小段自然教育徑接回車路再下降大埔公路,此時已為三時一,及後隨即踏上金山路,再沿路上走至走私坳,
約花上了半小時 (路長約 2.18KM),沿途人流極多但獮猴卻較正常少,或是與天氣炎熱有關。

走私坳以西有一小徑能拾級登上金山,此路徑已被鋪設大量柏油級,毫無難度可言,中途會經過一個晨運園地。
由走私坳起計,約花了十一分鐘便能上抵金山山頂 (路長約 0.46KM,攀升約 97M)。
金山高 369M,山頂處設有一個三角網測站 (編號 TV111.23) 及一個山火瞭望台,對上一次上來已是前年五月了 (詳見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662079140554848)。
話說兒時曾多次上登此處,皆常見到有漁記人員當值,
但隨著近年漁記引入自動化數碼山火瞭望台後,已甚少再見到有漁記過來當值,懷疑已被棄用。
而金山以南有一副峰,設有主要電視發射站,其尖塔式設計,在荃灣新市鎮各處皆能清楚看見。

是天在金山山頂也見遊人數名,且一批走了又有另一批上來,但又未至於很熱鬧,
而此處風光開揚,能見到荃灣新市鎮、沙田新市鎮,以至是港島等地,因此吸引我花上不少時間拍照。
而且我因穿新鞋不太習慣,是時候要休息一下,因此決定在這裡大休兼吃蛋糕,花了近四十二分鐘在山頂逗留,至四時七左右方再次起行並下山去。

是次選走金山北脊下山,路程相比上來的東脊稍長 (路長約 0.7KM),但同樣斜度最高之前段皆鋪設之了柏油級,一直下降會經過多個晨運園地,
相信金山郊野公園算得上是數一數二多人工搭建之晨運設施之地,而且設施不乏豪華感,就連繩織樹椅子也有。
走大約十五分鐘,便能下抵金山路盡頭之迴旋處,此時約為四時九。

後沿金山路上走約五分鐘,到達麥徑段六孖指徑段入口處時轉左進麥徑,再上走至最高處之城門碉堡,沿途除景觀開揚外,經過架空電塔底部時更見到一些晨運設施以至是耕作物。
一直上走至最高處之城門碉堡,此時右轉離開麥徑,續登上孖指徑,約五分鐘左右便可上抵孖指徑山頂,斜度不太高,但肯定是雨天不宜。

孖指徑高 337M,位處金山以北,山頂處設有一個三角網測站 (編號 410),對上一次上來已是三年前了。
兒時亦曾上過來這裡,記得當時還有一個發射站,但近年已被拆卸,奇怪在於官方地圖竟沒及時移除標記。
在金山山頂能見到其由西北至東南伸展的長長山脊,而是天在山頂上見到有兩名年輕人在輕鬆拍照,不知是否想等待日落。
而孖指徑山頂亦景觀開揚,一面能觀賞到整個荃灣新市鎮,另一面則能見城門上下雙塘及沙田新市鎮,而我在這裡逗留了數分鐘拍照後便離開。
由孖指徑另一面下山,斜度平緩但需攀過副峰,不一會便能接回衛徑段六 (近 W067 標距柱) ,並續走至城門水塘主壩,此時為五時十。

之後便來到是天「打大佬」之時候,皆因接下來要挑戰是天最後也是最高之一峰 — 針山,而且更有一個任務,就是賞日落!
得知是天日落時間為六時九,然而針山山頂所看到之日落並非海平面日落,因此需預早十五分鐘到達山頂方能確保賞到日落,
看日落這想法因此驅使我在登針山全程開盡全速,仿佛回到操山時期之記憶,死谷爛谷,連水也沒暇去喝之下,終僅用了三十二分鐘便上抵針山山頂 (高 532M),
考慮到是天穿著的鞋子不舒適下仍能做到這個速度,真心覺得很滿意了。

抵達山頂時仍未到六時半,當然就能看到美麗的日落鹹蛋黃高掛半空,但登山中途遇到的一個山友走得比較慢,就未能看到日落了。
是天天色比想像中遠要好得多,甚至想不到竟然天上無雲,不過也非完美,皆因傍晚時分濕氣轉重,因此鹹蛋黃最終在六時七左右便從半空消失,
不過也總算為是天之行寫下完美的結幕吧,亦補償了周四當天在鳳頂被雲霧擋住日落之失落。
日落之夕陽消失後,我繼續多逗留約五分鐘賞景拍照,途中剛才登山之中年山友終到達針山山頂,他邊開著收音機邊走,看似輕鬆自在,似是有意準備夜行。
印像中我從未試過這麼寫意地在針山山頂賞日落,畢竟近幾年登針山都是以操山為主,甚至沒能停留多賞一會景,
個人認為還是輕鬆登山自在得多,跑山就偶爾做幾次當鍛練體能就算 (加上登山不代表不能操練體能,像是天登針山,也挺費力的)。

六時九 (仍即原定日落時間) 便開始下山,想不到此時仍有兩女子在另一邊登山針山,而此時望向大帽山腰,意外地見到有雲海出現。
約六分鐘後下抵針草坳,見回剛才的山友,他正坐著小休,而我則不理會這麼多,續沿城門林道 — 針山段走約十分鐘至沙田郊遊徑入口處,
此時已為七時正,天已開始入黑,但此後至港鐵沙田站之路途我曾夜行過多次皆安全,因此是天不拿出頭燈也不怕,而此段路我對上一次夜行是去年九月 (詳見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2383997311696357)
踏上下降道風山路之石級路,初段仍能靠暗淡的天色看到路面情況,至中段晨運園地開始入林,此時就需亮起手機照明輔助,
下降沿途不時可賞到沙田夜景,風光之優美,令人不自覺這麼快便將下抵道風山路,終用了廿四分鐘走畢這段,放心沿途沒村狗 (試過在日間見到狗隻,相信是鄰村走過來的)。

下抵道風山路後,沿車路一直下走十餘分鐘,到達迴旋處後左轉,沿柏油行人徑走至排頭村,再回到港鐵沙田站,正式結束是天精彩之行,
由上午十一時三至晚上七時,為近期少有地行足八個半小時的一次,也沒想到原來由針山山頂走至港鐵沙田站,正常步速下也要足足一小時啊!
乘車經過沙燕橋,此時望向右方,又見回是天早上走著之筆架山,旅途之後也將也會是旅途!

-- 行程相簿請瀏覽:

2020.04.18 登麒麟過大牛潭.躍羅天降大江埔.過井坑山返欖轉 之旅

2020.04.18
登麒麟過大牛潭.躍羅天降大江埔.過井坑山返欖轉 之旅


古洞街市購物中心 (古洞路) (起) > 古洞南路 > 古洞配水庫 > 122 (麒麟笏)、121 (麒麟尾)、177 (麒麟背) 山頭 > 麒麟山 (三角網測站) > 橫龍、二坳、打石坳、瀝仔 > 麒麟山食水缸 (麒麟山坳) > 嶺尾 > 238 山頭 (湖洋山) (三角網測站) > 241 山頭 (小羅天) > 牛潭山 (大牛潭峒) (三角網測站) > 坳門嶺 > 龍潭坳 > 深坑瀝頂 193M (過背徑) > 龍潭山 > 羅天頂 > 大羅天 (三角網測站) > 嶺門 > 大面嶺 495M (大面徑) > 七星嶺頂 171M (七星徑) > 七星崗 > 大江埔 > 江大路、錦泰路、錦田公路及東匯路至港鐵錦上路站 > 大欖涌郊遊徑 (近 C6403 標距柱) > 井坑山 > 捷徑往大欖涌郊遊徑 C6402 標距柱 > 馬鞍崗管理站崗 (八鄉路) > 大欖隧道轉車站 (終)

出發時間:11:50am
天氣:部分時間有陽光 吹東至東南風二至三級,氣溫介乎 25-29°C (天文台) / 22-38°C (溫度計)
負重:平均 7.0kg
路線長度 (總攀升):16.9KM (1262M)
路線整體描述:小量瀝青混凝土鋪面路 小量堅實泥徑 無石砌路 大量浮沙路 大量碎石路 小量密林 樹蔭遮蔽度低;大量手足並用 無攀爬;有村狗 (近大江埔)
行程軌跡:https://ridewithgps.com/routes/32386973

-
是天為周六,亦是我連續第三天登山去,因應天色比預期好兼尚有一絲陽光,故此決定同樣走一些具挑戰性的路線。
此次選走麒麟山、大牛潭峒 (又名牛潭山)、龍潭山、羅天頂、大羅天 (合稱雞公嶺) 及井坑山,其中麒麟山及大牛潭峒皆是我首次走的,走上來感覺竟比想像中艱辛。

早上約九時十醒來,十時十吃畢早餐後,隨即乘港鐵去上水站,因應本人已紀錄屯馬綫一期之大致班次時間,故此是天首程車幾乎不用等,但東鐵綫那程仍需等數分鐘。
抵達上水時為十一時五,隨即到鄰近之小巴總站轉乘 50A 小巴前往古洞,約十一時七登了車 (部分後來候車人士未能登車),約十五分鐘後抵達古洞街市購物中心。

十一時十起程,先沿古洞南路一直走,古洞現時以寮屋群為主,但即將會面臨重大發展。
至配水庫支路前一公廁可稍作疏洗,後靠右轉上古洞配水庫 (其實左轉往古洞水塘也有另一道登山之路),約十二時二上抵古洞配水庫。
到達配水庫,留意左方鐵絲網外圍有一泥徑,並繫有絲帶,此便是上走至麒麟山之山徑,沿途路線尚算清晰,斜度也不算太高 (留意古洞配水庫其實已位處海拔約一百米)
中段需要穿林,但林木不算太密,注意沿途右方有一些支路向下山方向,不要誤走,是天也見一些行山友正從山頂下來。

踏過一道巨石後,便到達麒麟山山頂,從配水庫起計只消約廿五分鐘 (路長約 0.86KM),而麒麟山高 222M,山頂設有一個三角網測站 (編號 418)。
是天能見度尚算可以,在山頂上能夠賞到一整個新界北以至深圳一帶,除能見到近米埔之一大片漁塘外,亦能見到大帽山等境內高峰,不過深圳的梧桐山山頂則被霧所遮蓋,
而另一邊廂,回望剛才走過來的古洞方向,會見到除寮屋群外,更有古洞水塘之全貎,有山有水,可見這裡景觀實是不錯的。
遺憾地,此時發現身上飛來了大量薊馬,印象中這種拍極也不走、前足腿節膨大的微型黑色生物,曾在公庵山山頂上遇過一次,每次一見到便使人頭痛。
但為何這些地點會有大量薊馬呢?是否因不處於郊野公園範圍而沒有人打理呢?這就不得而知了。

在山頂逗留了約七分鐘,便開始下山,剛走幾步,但見面前有一崖頂開揚位置,這就是聞名的麒麟西崖,不過是不並不會走經其中。
轉左並繼續下山,沿途皆是夾雜浮沙的泥徑為主,斜度不算高,中段見到三名年輕人,一直走約十五分鐘便能下抵麒麟山食水缸,留意此時需左轉沿柏油車路下降。

駁回另一道車路,此為麒麟山坳,海拔約六十米,而隨即亦能見到對面有一泥徑可再次登山。
沿徑登山,初段斜度仍不太高,但到中段斜度明顯增加,兼路面極多浮沙碎石,走上來難度高,需不時動手借力,
一直上走至第一個山頂位置,這仍不是大牛潭峒所在地,而僅是一個高 239M 之副峰,這裡亦設有一個矮標 (編號 7034.07),而且景觀尚算開揚。
停留在此平地約三數分鐘稍作回氣,期間見到越野電單車正向山下飛馳,但這裡非郊野公園範圍,因此能讓他們光明正大地進行這類活動。

過後續登主峰,斜度比之前更高,好不容易才上抵高海拔 337M 的大牛潭峒,前陣子不時有人誤稍其為「大羅天」,其實是錯誤的。
由麒麟山坳登上大牛潭峒山頂共用了約三十五分鐘,而且路程不輕鬆,畢竟走這些極陡峭的浮沙路,相比拾級登山費力得多。
而山頂處某些方向的觀景稍被林木遮擋,但山上有不少軍事遺跡如機槍堡,當然亦設有三角網測站 (編號 7034.06)。

賞景拍照約十四分鐘後,方始下山,沿東南方唯一山徑下降一小段,便隨即要轉向南方續下降,而非沿東面大路續下降至蕉徑,
此後的約廿分鐘便展開了痛苦的下山旅程,皆因由大牛潭峒下山之浮沙碎石路極度陡峭,但兩旁能作扶手的樹幹不多,而且這裡可見不久前才發生過山火,
因此只能極緩慢地下降,將近到底處有分岔路,但相信左右兩路皆通,約廿分鐘後接回軍車路,此時續朝南下降至牛潭坳,
牛潭坳位處海拔約 150M,設有一個數碼電線輔助發射站,經過這裡續走便能過續登上對面之雞公嶺,此時已為二時五。

踏上登雞公嶺之山徑,此徑亦稱為「過背徑」,此處開始便屬郊野公園範圍,原則上是禁止越野電單車的,但近年很多車手也無視規則照樣上山。
由牛潭坳至龍潭山一段斜度甚高,唯沒有剛才大牛潭峒一段多浮沙踤石,因此走上來較安穩,不過因路程更長,要一口氣由約海拔百五米上攀至五百五米,
因此亦絕對不輕鬆,基於是為本人連續第三天登山,體力也耗了不少,因此登此脊時需不時停下來回氣,逐段逐段走著也挺驗耐性。

登龍潭山沿途能見不少支路,其中一條更是一直向右,看似能直達大羅天 (三角網測站) 處,而我是天則沿傳統大路上走至龍潭山,
終用近將近五十五分鐘方上抵龍潭山兼駁回雞公嶺橫山主徑,此時開始遊人以幾何級數增長。
經過龍潭山 (550M),一直向西走,隨後迎來便是羅天頂 (585M) 及 大羅天 (572M),其中大羅天設有三 角網測站 (編號 95)。
而我在羅天頂及大羅天皆分別停留了十餘分鐘賞景拍照及吃蛋糕,這裡景觀開揚,是天更能直視大帽山及鄰近群峰,
當然亦能清楚見到已燒了近一日一夜之公庵山,山火仍見未救熄,最奇怪是有多個火頭分散各處。

大休過後,已是四時二,此時開始下山,是天想玩點新意,見有遊人走大羅天南脊直下降至大江埔,便決定一試之。
沿脊下降,其實僅為基本浮沙碎石路,斜度未算太高,走上來挺輕鬆,中段竟見到一些巨大雲石。
一直下降至約海拔 120M,看 OSM 地圖此時應該右轉續走,但這次我因不為意,便沿前方大路直走下降,加上此時遇見回比我先下山的三名山友,使我更沒有為意歧路。
原來這條路為山墳路,一直下降至近一鐵皮屋,便見兩頭狗走過,此時已心感不妙,隨即拿出驅狗器及等待後方的三名山友共同下降,
至村中柏油路,不知左轉抑或右轉,但因見左方鐵皮屋有狗走出,故此決定右轉一試,原來那裡是一片翻土地帶,路面極多浮沙碎極跣,
幸而擾攘了一番後,也能找到出口回到大路,再尋覓一下便能駁回大江埔江大路,再沿車路轉轉折折地走了近一小時 (因有些意外走錯方向) 方返抵港鐵錦上路站。
但此已成為我一次很驚心動魂的記憶,畢竟平日登山我是很少會誤進仍有人住的村落裡 (主徑大路除外),是次相信屬例外。

回到港鐵錦上路站時已近五時十,見距離天黑尚有約一小時,當然不甘心就此完程,便決定加遊大欖涌郊遊徑,兼首試由港鐵錦上路站直登上大欖涌郊遊徑 (近 C6403 標距柱) 之柏油及磚徑。
初段需沿「四排石」路牌指示,先走徑行人隧道橫過青朗公路,過後便左轉開始登山,先來一段長命柏油級,沿三號幹線 (郊野公園段) 之鐵絲網外圍走著,
後接上磚徑,沿途有多張石椅,中段亦設有一個三角網測站。
再沿石級上走一會,便能駁回大欖涌郊遊徑,由港鐵錦上路站至此用了約廿分鐘。此時已為六時二。

後再用了十餘分鐘上走至井坑山,山頂設有一個矮標 (編號 7014.05),而這裡景觀開揚,且能更清晰地見到正燃燒之公庵山。
後再沿刘遊徑走著,經過多個冲溝及一個木亭後,不一會走至 C6405 及 C6406 半途,見左方有一小徑,這就是通往大欖涌郊遊徑 C6402 標距柱之捷徑。
初段平緩下降,途經一個山墳及一些宗教東西後,斜度便開始急增,兼浮沙碎石極多,情況有如大牛潭峒下山的路況,
而且同樣地,這裡剛經歷完一場山火,好不容易花了近十四分鐘下抵大欖涌郊遊徑 C6402 標距柱時,雙手已沾黑。

回到大欖涌郊遊徑時已過日落時分,趕在尚未入薄暮前,沿郊遊徑下降回馬鞍崗管理站崗,再走至大欖隧道轉車站,
等了近五分鐘便有車,車程共廿五分鐘便回去了,相比大嶼山回程快上不少。

-- 行程相簿請瀏覽:

2020.04.17 午後 大澳二澳雞公山.煎魚灣登小屏風.過深坑瀝返石壁 之旅

2020.04.17
午後 大澳二澳雞公山.煎魚灣登小屏風.過深坑瀝返石壁 之旅


大澳巴士總站 (起) > 大澳海濱長廊 > 番鬼塘 > 牙鷹角 > 二澳內灣 > 二澳新村 > 雞公山山腰 (三角網測站) > 雞公山 > 根頭坳 > 煎魚灣 > 小屏風西南脊隱徑 > 小屏風頂 (天際斷崖) > 深坑瀝 (煙墩山腰) > 分流頂 > 狗嶺涌引水道/大浪灣引水道 > 宏貝道 > 石壁水塘 (沙咀巴士站) (終)

出發時間:2:10pm
天氣:天致天晴 吹東南風二至四級,氣溫介乎 22-27°C (天文台) / 22-39°C (溫度計)
負重:平均 7.0kg
路線長度 (總攀升):16.14KM (751M)
路線整體描述:大量瀝青混凝土鋪面路 大量堅實泥徑 無石砌路 大量浮沙路 大量碎石路 大量密林 樹蔭遮蔽度低;大量手足並用 小量攀爬;未發現野狗及村狗
行程軌跡:https://ridewithgps.com/routes/32378067

-
是天天色依然明朗,為走小徑登山的大好日子,因此果斷出發,去了一遊計劃已久要走的大嶼雞公山及小屏風西南脊。
雞公山不單是香港境內,除雞翼角小山外的最西極山峰,雞公山以北更設有一個三角網測站,為香港境內最西面的一個三角網測站,實有打卡之意義。
而小屏風西南脊為旅行隊前輩大哥鴻生前所開闢的一道小徑,近月得緯兄帶嶺奇萊山友旅行隊再次探索此小徑,使其再度成為熱話,
此徑鮮為人知,斜度雖稍高,但沿途風光優美,更可近觀小屏風正面崖壁,實是精彩!
這亦是繼上月一日走遍嶼西荒徑 (詳見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2743519255744159) 後,再一次踏足前輩大哥鴻之足跡。

是天近十一時才醒來,約十一時十吃畢早餐後便去乘車到東涌,話說最近八天裡有四天都去了大嶼山登山,這熱情令我重拾昔日我熱戀大嶼之感,
不過是天交通就沒有前三次那麼順利了,粗略估計去程一共浪費了廿五分鐘在等車之上,終用了近一小時方到達東涌,
並再用了額外七十分鐘乘車到大澳,近二時一方到達大澳巴士總站,
值得留意的是,是天往大澳之候車人士仍然甚多,但嶼巴看似沒安排加班車,故此一時二開出的那班車從總站開出時,候車人龍仍長得能塞滿額外一輛巴士。
疏洗過後,二時二方能正式起行 (沒錯,是天用了超過兩小時乘車到大澳)。

先沿大澳海濱長廊到達南涌新村尾,直走向番鬼塘方向,先後途經番鬼塘村及南塘新村,再沿鳳徑左轉往牙鷹角,再下降至二澳內灣,
沿途遊人不少,感覺熱鬧得像假日,印象中我此前多次在平日走經此段,從未試過像是天般熱鬧的。
沿柏油路走經二澳碼頭及海神古廟,不一會便能踏上二澳新村,接上泥徑走一小段至昔日象徵二澳精神的挖泥機處 (荒屋旁),右轉過橋並在樹林裡一直走至盡頭,
直至見到絲帶指示,左轉開始登上雞公山,由大澳至此共用了四十六分鐘 (路長約 4.0KM),此時已為三時正。

沿林中小徑上走至雞公山之路,初段在樹林裡走著,路徑清晰但不時有樹枝擋路,約走十分鐘左右,漸見開揚,不時回望能見到二澳內灣及二澳舊村。
約走廿五分鐘後,便到達一個三角網測站 (編號 259),此亦為香港境內最西面的一個三角網測站,此處約高海拔 137M。
當見到這個標時,感覺的確有點驚訝,皆因此處偏僻,沒想到竟也有人工設施。

在此處逗數分鐘後,便續上走向面前的第一個小峰, 沿途林仍甚密,且沿路有些浮沙,需小心慢走,而此峰約高 164M。
過了此峰後,先下降一小段至海拔約 141M 的山坳位置,再登上對面之雞公山主峰,此峰高 194M,
到達雞公山主峰時為三時九,亦即由二澳舊村上登至雞公山共用了五十分鐘左右 (路長約 0.73KM)。
香洪境內有多座山峰皆取名為「雞公山」,但此大嶼「雞公山」,在地圖上可見是位處嶼西其中一個向外伸延的半島,
其自成一角之地理位置,加上官方行山徑沒涵蓋其上,因此向來人跡罕至,
多得上月初奇萊山友旅行團曾取道走過一遍並稍作修整,如今方能在其上行走自如。
而雞公山上的景觀亦甚為開揚,不單能賞到嶼西各群峰、屯門區青山及一望無際之伶仃洋,更能俯瞰下方之二澳新舊兩村,
平日走過二澳舊村之農田時,皆對其以西之連串群山感到極為好奇,是天終有機會踏足其上,反過來回望著熟悉的二澳舊村農田,實感有趣。

在雞公山頂停留了數分鐘後,便開始下山,走一小段後需再次登上另一座副峰 (約高海拔 182M),
之後便急降至近海拔百二米,而此後的路況亦奱好,再也沒有灌木林阻路,因而行走速度亦加快了不少,一直走著,像是在一片片大草原上疾走著,感覺自如,
一直再走一會,見到與根頭坳摲近,此時見絲帶設在在左方一條路,這就是下降至根頭坳之小徑,
自轉向後下降至根頭坳之路程不長,一直朝著遠處電線桿方向走著,僅約八分鐘便能下降抵根頭坳並駁回鳳徑段七,
此時為四時十七分,亦即是天僅用了近七十五分鐘便走畢雞公山一整段 (2KM),其中由雞公山主峰下降至根頭坳更僅用了廿七分鐘 (路長 1.27KM),沿途沒見遊人。

完成了是天第一個目標後,便續沿鳳徑走一小段至煎魚灣,沿途亦見零星遊人,經過沙灘旁,開始離開煎魚灣並接回柏油路上走至響鐘坳前,
留意左方,見有一處地上有殘舊黑色電線接駁器 (當時亦繫上了白色繩),便是小屏風西南脊之入口處,此時為四時七,而此後的路段便再沒見過遊人。
沿脊走著初段十分鐘皆為密林中的平坦路段,一直至繞過一電線桿後,便開始明顯上登,不一會便出林,景觀頓變開揚。
再一直沿泥徑走額外十五分鐘,來到約海拔一百三十米處,便需左轉並慎重地沿斜坡旁橫移下降一小段至一澗位,
此時節的澗裡沒水,因此過澗難度不高,但由離開鳳凰至此,不知不覺間原來已用了近廿五分鐘。
過澗後再次急促上登,此後路段斜度越來越高,但亦見小屏風離眼前遠來遠近,一直走約十五分鐘,便能來到海拔近二百米之小屏風底部。

小屏風又有「天際斷崖」的非正式之名,其位處煎魚灣以東之一山坡,突兀挺立,儼如小型的屏風山,
而是次取道則急升至崖之南面的底部,再沿崖邊繞道上攀至其頂,開始攀小屏風時為五時二,到頂時為五時五,過程又用了約十五分鐘,
沿路難度不高,即使路徑斜度甚高兼路面有浮沙碎石,但因路肧尚算明顯,有絲帶引行且沿途林木不算太密,感覺並不比上月一日所走之根頭坳荒脊舊路難。
攀過最後一道小壁,到達小屏風頂後,隨即便能接回根頭坳荒脊,由離開鳳徑起計至此共用了五十四分鐘 (路長約 0.46KM)。
此段路風景真的很優美,背後的景象更是我極為喜歡的嶼西公海景,我倒是很喜歡這種與世隔絕之感,不過奇怪地竟見煎魚灣營地處竟有一個帳篷。

小屏風頂位處約海拔 220M,由此接回大路離開前,要先上攀至深坑瀝以西的一道崖頂 (約高海拔 380M),但沿途路況良好兼斜度不高,走上來甚輕鬆,
十多分鐘左右便能抵達最高處,而此時不時回望煎魚灣,能見夕陽漸漸西下,日落也將至,是天天色良好,因此此時景觀極為震憾。
沿平坦的崖頂路走數分鐘,是次終沒走了另一隊開闢之小徑駁回主徑了,畢竟為同一段路,是次明顯感覺到路肧比上次明確得多,應與近月多隊旅行隊走過有關。
一直踏草而走,過了最高點,至開始下坡前,及時左轉離開絲帶路並返抵鳳徑段七替代路段,
若沒有及時左轉而續沿絲帶路下降,將會是通往大坪頂並下降至響鐘坳,此段早在上月一日已走過一遍。

回到大路時為五時十,亦即由小屏風之頂至此僅用了廿一分鐘 (路長約 0.68KM)。
由於此時距離日落尚餘五十分鐘,因此趕不及加遊煙墩 (深坑瀝山頂) 了,只好沿大路下降經分流頂至狗嶺涌引水道,沿途總算有耀眼日落打氣,
由此駁回引水道之路我已走過很多遍,對其極為熟悉,因此只用了廿八分鐘便走完了,駁回引水道時為六時四。

沿引水道一直走回石壁水塘,沿途已沒再見到遊人,因想趕上七時三左右駛經沙咀巴士站之 23 巴士,因此一直快步兼小跑幾下,
最終在七時二已返抵沙咀巴士站,並與前一天一樣同樣乘上七時二由昂坪開出之尾班 23 巴士回東涌,再轉車回新界,結束是天有趣兼滿足之行。

-- 行程相簿請瀏覽:

2020.04.16 午後 羅漢脊接天門棧道.屢敗屢戰鳳頂日落 之旅

2020.04.16
午後 羅漢脊接天門棧道.屢敗屢戰鳳頂日落 之旅


滿東邨巴士站 (裕東路) (起) > 滿樂坊 (滿東邨) > 石榴埔 > 石門甲 > 石壁凹 > 地塘仔 (法門古道) > 十方道場 > 羅漢脊 > 羅漢塔底 > 一樹洞 > (原路折返) 羅漢塔底 > 羅漢峽 > 馬蹄峽底 > 北天門 (天門棧道) > 鳳凰門 > 鳳凰山 (凰峰) > 鳳凰門 > 鳳凰山 (鳳峰) (三角網測站) > 南天門 > 牛塘山腰 > 伯公坳 (東涌道) (終)

出發時間:2:06pm
天氣:大致天晴 初時吹微風兩級 傍晚轉吹東南風三至四級,氣溫介乎 18-27°C (天文台) / 14-41°C (溫度計)
負重:平均 6.5kg
路線長度 (總攀升):8.26KM (956M)
路線整體描述:小量瀝青混凝土鋪面路 大量堅實泥徑 小量石砌路 大量浮沙路 小量碎石路 沒有密林 樹蔭遮蔽度低;大量手足並用 小量攀爬;未發現野狗及村狗
行程軌跡:https://ridewithgps.com/routes/32370619

-
是天的行程為即日臨陣想出來的,最主要原因是見天色明朗,兼天文台預測是天天晴,因此決定爭取機會屢敗屢戰鳳凰山日落!
而登上鳳凰山有多種方法,是天一心想輕鬆短遊,因此決定一走已三年多未有走過的羅漢脊,再接上首次行走的天門棧道,
此線其實難度不太高,但景觀卻極為震懾人心,亦成為了近來罕有的午後短線之旅!

是天約十一時三方醒來,因應是天輕鬆的節奏,也花上了比平日行山日更多時間吃午飯,吃到近十二時十方吃畢並出發乘車。
是天有幸去東涌的港鐵車程尚算順利,每程等車也不太久,因此一時九左右便抵達東涌站,並試乘 39M 巴士到滿東邨起程。
等車期間見到 11 巴士 (往大澳) 竟然大排長龍,人龍長得像假日一樣,實是嚇人。

二時一抵達滿東邨,這路線以嶼巴少數以循環線運作之路線,在滿東邨的唯一中途站每每也大排長龍。
先沿滿樂坊外圍走至東涌道,再轉進石榴埔村徑走至石門甲,這路為我在 2016 车首戰鳳凰山時取道路線之一,
但留意沿路的建材、旅遊貨櫃場以及隨後的紅磚屋皆有惡狗,入夜後絕對不宜。

約二時四上抵石門甲牌坊,再沿車路上走至東涌羅漢寺,並踏上柏油小徑往地塘仔,這小徑一下子由約海拔 60M 上登至約海拔 230M 的地塘仔郊遊徑入口,
走上來絕非輕鬆,是天慢走下,約二時九抵達地塘仔郊遊徑分岔路口,沿途遊人不少,感覺不似閒日。
過了地塘仔郊遊徑分岔路口後,便迎來一連串的禪院及精舍,一直走到最後的是十方道場,此時抬頭見到有直升機在低飛。

過了十方道場,再上走一小段柏油路,見到兩徑匯合之處時,望向左方,便能見一泥徑,這就是羅漢脊之入口,踏上其中,此時已為三時正。
初段會見到一些水井及水缸等設施,相信為供水予道場之用,其後續上走,不久會見到一山墳,是天竟見有人在這裡。
過後續沿林中泥徑上走,路線清晰,而且初時斜度不高,約走了廿分鐘開始,抵海拔四百餘米,斜度便開始急增,但其實也僅為較斜的泥徑而已,
別被它的斜度所嚇怕,皆因兩旁有大量樹林作扶手,完全不難應付,即使下降亦不見危險。基本上全程保持三點支撐,便能很輕鬆地一直向上。

約多走十分鐘斜泥坡,抵達海拔約 520M 時,終離開樹林並來到一開揚巨石位置,
這裡及往後路段景觀開揚,能一賞整個機場島、港珠澳大橋人工島、東涌新市鎮以至是大東山、彌勒山、蓮花山等群峰。
在這裡停留約五分鐘賞景拍照,順便回回氣,再續上走,接著的路段斜度依然甚高,其中到達海拔 550M 一處有一斜泥坡有浮沙而又缺乏樹木作扶手,
慬留抓草借力上攀,個人認為此為全段羅漢脊最要費神應付之地方。
過了這關後,開始迎來大量的堅固岩石,斜度雖高,但因踏腳位極充足,沒什麼難度可言,就這樣一直上攀至近海拔 780M,便能來到羅漢塔底部,
此時已為四時四,亦即是天用了近一小時廿分鐘上攀羅漢脊 (路長約 0.57KM;上攀 434M)。

是天見羅漢塔頂有一年輕人在玩航拍機,塔後有一小徑可登其頂,難度不太高,但我是天卻沒打算上走至羅漢塔頂,因為其旁邊的一樹洞風光同樣優美。
反而從其西面橫過塔底,來到北巖棧道之交匯處,走北巖棧道一小段,約一分鐘後便可抵一樹洞。
一樹洞顧名思義,即是洞口有一棵樹看守著,而此天然的洞,不單視覺上極為震憾,功能上也不能小覷,暴曬之時可供遊人進內避暑,站在其內,頓感陣陣涼意。
而一樹洞最頂處長期有小量水源從石隙間滲出,這與附近的、前年四月我曾到訪的滴水岩也同出一辙 (詳見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616900548406041)。

在一樹洞停留了數分鐘後,已值四時七,是時候繼續向北天門進發了,因此便先離開一樹洞,原路折返至羅漢塔以西之分岔路口,這裡右轉能直登上凰峰,
但是天不走此路,而是續前行,沿碎石泥徑下降,再踏足石河下降至羅漢峽,但此石河斜度不高,兼石塊大致穩固,因此難度不高,慢走基本上便安全。
此時見到剛才在羅漢塔頂之年輕人瞬間下來了,而且他步速極快,一下子便不見人影了。
而我皆因不趕時間,無謂走太快,約走了十分鐘後,見到石河前方已變密林,而此時靠右便能見一絲帶小徑,
先右轉踏上之,走數步後,又留意右方有一道向上登之小徑,此時又再右轉上攀,注意不要向前直走,否則便會踏進甚為兇險之白顎下棧道。
此後路段一直在林中急升一大段,不時需手足並用攀壁,但難度不高,約走數分鐘會聽見一些水流聲,此乃往北天文尾瀑之路口,亦代表路是正確,
但留意不要向左踏進尾瀑,皆因難度較高,此時續靠右上升,從離開石河起計,約走十分鐘便能抵達一斜壁位,此為馬蹄峽底,亦開始見設有輔助繩。

最初一道壁亦為最斜的一道壁,個人認為是全段天門棧道最需費心神應付的,皆因斜度實在是高,
但攀上之後,往後的路段斜度漸減,不過留意因長期有水流滲,見地面濕滑時需格外留神。
不久後便到一些絕崖峭壁,這裡為鳳冠北巖以東北之一個山谷位,而天門棧道則是沿絕崖峭壁之外圍繞過,
由於與對面之峭壁成形成一道「隨意門」,且位處鳳凰山以北,因此亦稱為「北天門」。

北天門及天門棧道之景觀極為震憾,遠看以為是斷崖旁之絕路,但其實是有一道很寬闊的踏石位可以橫過,而且當天氣乾燥時,難度完全不高,
但留意若是大霧及潮濕日子,難度將會有所提升。
而旁邊設有的輔助繩也可完全不用,捉住石塊不一兩秒便能輕易走過,而巨石主線左方稍下亦有另一窄道可供行走通過。
橫過所謂「險位」後,回頭一望,可見東涌新市鎮呈現在巨石後方,甚為有趣。
過了這關後,便再繼續沿一些少許濕滑的窄壁棧道向前走,不久便開始右轉並作大量上攀,而腳下亦由岩石慢慢變成一些雜草,
一直上走約十分鐘,便能接回來往鳳凰兩峰之山徑,此乃鳳凰門所在地,到這裡亦即挑戰天門棧道完成了,此時為五時三。

是天的終極目標是賞日落,而此時距離日落時分尚餘一個多小時,因此這段時間十分悠閑。
先轉右上登至凰峰,此乃鳳凰山之最高副峰,高海拔 918M。
上走凰峰路程不難,不一會便能到頂,景觀就當然極開揚,其實與鳳頂所到的景觀甚為相似,但主要是人流少較清靜。
此時亦開始見到有雲湧過來,成為一大片雲海,極為壯觀,不一會便見回剛少見到的年輕人,正從鳳頂走過來凰頂,
而我則在此停留了廿多分鐘,便下降回鳳凰門,再上攀至鳳頂,由鳳凰門上登鳳頂中段需攀上一些岩壁,但難度不高,不過也設有輔助繩。

抵達鳳頂時為五時十一,及後繼續賞景拍照,此時開始風勢變大,風向也有所轉變,因而引來了大量水氣,令傍晚的鳳凰山竟起霧了。
本來以為是天應可賞到完美日落,可是一見有霧起,又知道必告吹了,不過也是的,根本四月這季節是很難賞到完美日落。
此時鳳頂有數名遊人也同樣在拍照,亦有零星登山客剛上抵山頂,而這亦是我很久未試過這麼休閒地在鳳凰山上等候日落的日子了,
記得上次已是去年十一月中旬,而當天的確賞到極完美的日落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2526120824150671),
這星期就是想一續當時的運氣而屢敗屢戰都堅持要上來賞日落,怎料始終沒能見到完美日落,卻意外遇上震憾雲海。

在山頂處 hea 著賞景及吃蛋糕,不一會便臨近日落時分,山頂雖不時有霧,但仍不時霧散,能見到日落。
雖然最終仍未能見到最後一刻的海平線日落,不過已比我想像中的好了,起碼都有一種令我投入的氣氛。
是天日落為六時九,日落後天色漸昏暗,但我見山上仍有不少遊人停留,我也因而不捨得下山去,並繼續欣賞晩霞至近七時方真正下山去。

因得知七時七左右會有一班 23 巴士途徑伯公坳,而且能登車的機會甚高,因此便急步下山去,
想不到竟用了半小時便下抵伯公坳,再等了數分鐘便有車來,於是登車回東涌市中心,抵達時已為七時十。
再乘巴士回到新界,搞到差不多近九時方回去,這比起平時更晚呢!
畢竟夏季賞日落的代價就是如此,始終都是冬季賞日落較輕鬆呢,但無論如何,是天行程皆是難忘萬分的!

-- 行程相簿請瀏覽:

2020.04.13 獅山象山駁古道.黃茅脊登彌勒山.暮中急降石門甲 之旅

2020.04.13
獅山象山駁古道.黃茅脊登彌勒山.暮中急降石門甲 之旅


靈隱寺巴士站 (大澳道) (起) > 獅山 > 象山 (449M 麒麟頭) 山頭 (三角網測站) > 獵豹石 (老虎回頭石) > 嶼北界碑 > 新洲 > 深屈 > 南田 > 深石村 > 深石亭 > 黃茅脊/深石脊 > 黃茅嶺 (463M) > 老鴉咀 (562M) > 彌勒山轉向站直升機坪 > 彌勒山轉向站 > 彌勒山郊遊徑 (近 C1805 標距柱) > 彌勒山 (三角網測站/警察通訊站/天文台自動氣象站) > 彌勒山南麓 (天文台自動氣象站) > 彌勒山郊遊徑/鳳凰徑段四 (近 C1810/L028 標距柱) > 昂坪營地 (東山法門) > 中道亭 (法門古道) > 十方道場 > 地塘仔 > 石壁凹 > 石門甲 > 石門甲道口 (東涌道) (終)

出發時間:12:28pm
天氣:初時天晴 黃昏前漸轉多雲 吹東至東北風二至五級,氣溫介乎 15-24°C (天文台) / 14-41°C (溫度計)
負重:平均 6.5kg
路線長度 (總攀升):16.12KM (1367M)
路線整體描述:大量瀝青混凝土鋪面路 大量堅實泥徑 大量石砌路 大量浮沙路 大量碎石路 大量密林 樹蔭遮蔽度低;大量手足並用 小量攀爬;未發現野狗及村狗
行程軌跡:https://ridewithgps.com/routes/32348834

-
轉眼就來到復活節假期的最後一天,是天天色依然明朗,實為登高賞景之大好日子,因此我亦決定走一些較隆重之路線!
繼復活節假期第一天後,是天再次選走大嶼山,始終我對大嶼山的感情較濃,而復活節假期第一天及最後一天皆到訪大嶼山,亦帶出「好頭好尾」的意頭。
是天再戰獅山、象山這兩座環繞大澳的山峰,約用了兩小時走畢這兩山後,便去玩另一道我期待已久的路線 — 黃茅脊,
取脊直登上彌勒山轉向站,路程比想像中長,一走便花了足一個半小時,此時亦發現開始漸轉多雲,故取消了原定登鳳頂賞日落的計劃,改為輕鬆登彌勒山賞賞景迎暮!

獅山及象山我曾在前年十一月走過一遍 (詳見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887606101335483),
但當日因正值操大雙坳長課之翌日,表現實為不佳,不過就直到是天才有機會再戰其中。
是天約九時九便醒過來,約十時八吃畢早餐後,便去乘車到東涌,較感安慰的是,與復活節第一天一樣,同樣車程極順利,最關鍵的東涌綫一程更是完全不用等車,
因此能在一小時內到達東涌,隨即轉乘上十一時九的那班 11 巴士,將近十二時半抵達大澳道靈隱寺巴士站。
登上獅山的路在「靈隱息肩亭」旁邊,是一道斜坡維修通道,沿此柏柚「長命梯」上走約四分鐘,來到最高點,走進右方繫上絲帶之泥徑,
沿泥徑再上走約六分鐘,便到達第一個小峰之頂,此峰高 126M,其上設有一個矮標 (編號 1107.01.1),而標高柱之旁邊設有一些殘舊金屬支架,用途不明。

續前行,先下降一小段,需當心路面的石塊免被絆倒,後再上攀至對面的第二個山峰,此時會發現山徑是與一白色電線平行的,途中更有一兩處需跨過電線,
而此電線最終目的地是設在此山坡之最高處 (約海拔 170M) 的兩個魚骨電視訊號天線,而電線的方向目測是通往靈隱寺附近,
相信是因為該處的村屋無法接收到位處大澳牙鷹山之輔助發射站訊號,因此迫不得已自行從山頂處安裝並接駁天線,
此處需位處郊野公園範圍之內,但相信政府部門為免要花額外成本處理訊號覆蓋問題,也從寬處理。

過了魚骨天線,再續上走,中段開始路況更崎嶇,沿途亂石陣數目開始增加,而且斜度也變得更高,上登獅山途中需不時從巨石間上攀,需手足並用。
事實上,獅山及象山皆是亂石陣極多之兩大群山,主要為細火山灰玻屑凝灰岩,局部呈淺棕色,平日遊走在大澳間,十分容易便會留意到這兩座奇峰。
一直走過亂石陣,此時若細心抬頭望,會見到其中兩顆大石,有如似一雞與一狗在對峙,故常被人認為「雞狗石」。
過了「雞石/狗石」便來到一個小草原,此處景觀極為開揚,能賞到一整個大澳市及鄰近群峰,但這裡尚未是獅山山頂,
從這裡上走至獅山山頂之尾段路線再次變得簡單易行,約數分鐘後便可登上獅山之最高點,此時為一時四。
由靈隱寺巴士站 (大澳道) 至獅山山頂路程長近一公里,是天慢走用了近五十分鐘 (因已連續第四天登山,感覺有點累)。

獅山高 322M,山頂上沒設有任何人造設施,只有一些矮樹及巨石,但景觀開揚,可細賞嶼西群峰及大澳對開之伶仃洋,
是天能見度尚算高 (雖低於前一天),因此就連港珠澳大橋東西兩個人工島也能清楚看見。
在山頂停留了近五分鐘賞景拍照後,便起行至象山,由獅山過象山之路皆為一般泥徑,路徑清晰,林木亦不算密,走上來很輕鬆,
而這段路為先緩後急,近象山一小段斜度才開始提升,由獅山至象山路程僅長 1.13KM,是天走了近廿五分鐘便到達象山山頂。
沿途留意不要走了去深屈道的方向途,那小徑林很密,兼無法通往象山。

象山高 449M,山頂設有一個三角網測站 (編號 224),而山頂風光亦極為開揚,能遠觀機場島以至對岸的大西北,當然亦能見到正興建的「三跑」。
是天不知為何,登獅山和象山的人不多,沿途只見兩群人,這比我想像中明顯寧靜得多。
在象山山頂賞景近十四分鐘,直到近二時正,方捨得開始下山,是天發現原來由象山下降至嶼北界碑的路程也不短 (路長約 1.6KM),但路況良好,
縱然有一些碎石,但土質尚算堅固,絕不像蚺蛇尖那種浮沙踤石路,亦因此沿途可快速衝下山 (甚至可安心跑),只需注意方向便可 (正確的下山的方向只有一個)。
走至半途,至一個高 382M 的副峰附近,發現近期曾發生山火,林木都被燒光了,而且山火的痕跡一直向下延伸至西麓及東澳古道一帶,實在令人無奈。

下山的路程約分為兩部分,前廿分鐘皆是在山脊間緩緩下降,最後十分鐘開始見到大澳市,斜度亦有所增加,但轉眼便能下降至嶼北界碑駁回柏油路,
尾段會見到獵豹石 (又名老虎回頭石),算是獅象連走全段最顯眼及易察覺的一顆怪石。
下抵嶼北界碑時為二時七,亦即用了兩小時完成了獅象連走 (全長約 3.9KM),兩座山固然不夠玩上半天,當然好戲在後頭吧。

沿柏油梯級接回東澳古道,再沿古道走約四分一路段至深石亭,沿途人流必然就是極多,與剛才的獅象體驗可真大相逕庭。
接下來的四十分鐘,皆是不停地在人潮中穿插而過,雖說這為入門級山徑,但其實近新洲也有一處開揚位置可賞到新界西全景及港珠澳大橋,
更罕有地見到大橋完全沒有金巴行駛,只剩下極少數貨車通行。

約三時三抵達深屈,是為下午餐時分,且到達美食天堂之深屈,本應點一份蠔餅飯或是餐蛋麵才對的,
然而是天因時間緊迫,需預留最少個半小時給接下來從未走過的黃茅脊,因此只好忍著不吃麵了,只買了一支能量飲品當作補給便算了。
離開深屈,再走約十分鐘來到深石亭,而黃茅脊的入口就正正在深石亭對面,即「大嶼山深石村水圳碑記」的左方,
入口處不太明顯,但細心可見到一些殘舊絲帶,放膽走進去便是了。

黃茅脊是一道由深石亭一直上走至彌勒山轉向站之隱徑,沿途路線尚算清晰,林木頗密,但慶幸甚少帶刺植物,亦以矮身的蕨類植物為主,因此全程大致上是開揚的。
踏上黃茅脊,先在密林裡上走數分鐘,及後景觀開始變得開揚,不時能回望深屈以至港珠澳大橋,
唯斜度甚高,加上因路面有大量蕨類枯葉會比較跣,故需不時抓住兩旁植物借力上攀,甚感吃力。
此脊為先急後緩,由海拔約 75M 的深石亭,一口氣上走至海拔約 460M 的山脊之頂,路程一公里都沒有,卻要花上足一小時去走,實在比我想像中的漫長,
是天神奇地在中段遇上兩名遊人,感覺上他們應該是隨便一試走了進來的,未知會否有中伏感。

花足一小時爆林後,終來到海拔約 460M 的平緩位置,面前頓時迎來另一片景觀,前方的彌勒山轉向站、昂坪、彌勒山、鳳凰山等景點頓入眼簾。
來到這裡,基本上最麻煩及吃力的部分都走過了,亦已有終點在望之感覺,接下來主要是較為平緩的隱徑,
而且兩旁林木亦沒有剛才之密,走上來速度增加了不少,約半小時內便能到達彌勒山轉向站的直升機坪,並駁回柏一小段油梯級前往彌勒山轉向站,
比較有趣的是,當時有三名遊人在彌勒山轉向站直升機坪上賞景,或因見到我忽然出林到其面前,感覺有點驚訝。
要再強調的是,整段黃茅脊僅長約 1.94KM,上攀為 516M,卻用了我一個半小時才走完,相信這山徑是明顯考驗遊人的耐性多於體力。

來到彌勒山轉向站時已為五時正,原定計劃要登上鳳頂賞日落,但留意彌勒山轉向站與昂坪尚且有好一段距離,
若是要登上鳳頂,則要先沿彌勒山郊遊徑順走半段再過心經簡林,需時也起碼半小時。
不過,此時天上開始轉多雲,陽光亦被阻擋了,相信能夠賞到日落的機會微乎其微了,
既然鳳頂日落之期望幻減了,就索性不那麼費力去上走鳳凰山了,改為輕鬆登上彌勒山吧,反正我也已有好一段日子沒登上彌勒山了 (對上一次為前年十二月,詳見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924570804305679),
而且我從未試過取彌勒山北脊登山,是天當作一試新路吧。

上登彌勒山的山徑主要有三條,分別是東南脊、西南脊及北脊,其中東南脊會途徑彌勒山南麓的天文台自動氣象站,亦為是天下山取線,
西南脊則下降至昂坪觀景台,而北脊入口位處彌勒山郊遊徑近彌勒山轉向站之處。
由彌勒山轉向站走至彌勒山郊遊徑可取纜車轉向站支柱底部之捷徑通往,相對走正規路徑快得多,而登上彌勒山之山徑就在附近。
三條上登彌勒山的山徑皆不難走,包括是天的北脊,斜度不高,不需手足並用,要比較的話,就是北脊因林木較密,稍難一點。
一直上登,景觀開揚,能望見山頂之警察通訊站及天文台自動氣象站,尾段會經過一個大草原,意景很美。
到頂後,沿警察通訊站及天文台自動氣象站的外圍鐵絲網走至三角網測站之位置,便開始了是天近四十五分鐘的休閒賞景時間,此時亦有三名年輕人正登山。
是天慢走下,亦僅用了約廿五分鐘便上抵山頂 (路程長 0.86KM),到頂時已為五時半。

彌勒山高 751M,山頂上設有一個三角網測站 (編號 227),同時亦有警察通訊站及天文台自動氣象站各一。
留意香港天文台在彌勒山共設有兩個自動氣象站,一個位處山頂,另一個在彌勒山南麓 (近海拔 593M 位置),但兩個氣象站之功能是不一樣的,
山頂那個主要是供航空天氣用途,用以量度機場四週的風力,而南麓那個則用來發佈民間分區天氣資訊。
而彌勒山的三角網測站是建在大石之上,甚為崎嶇,幸而其中一側下方有另一巨石,可輕易攀上之。
此處景觀十分開揚,可望見整佪大嶼山之群峰、主要景點及鄰近群島,甚至連大嶼東北之群峰也嶄頭露角,景觀之震憾媲美鳳凰山,
當然,這裡亦能直視一整個鳳凰山,望向原定計劃觀賞日落之地方,實在有不一樣的心情。
若說大帽山白波為新界中區地區之象徵標誌,那彌勒山山頂的「三支香」(三個訊號塔) 想必是大嶼山地區之象徵,甚至每次一踏出東涌地鐵站,便能看到這個標誌!

在彌勒山山頂大休兼慢慢吃蛋糕,罕有地毫不趕急地停留在一處,皆因是天原本就計劃了賞日落的時間,現在日落不成了,在彌勒山山頂賞日落餘暉也當是賞了吧!
期間看到昂坪巴士總站之車流極少,明顯是天嶼巴沒在昂坪安排加班車,實在想不透為什麼是天這裡的人流異常地少。
在山頂逗留了足四十五分鐘,至六時四方開始下山,取道最容易的東南脊下降,只用了十七分鐘便下抵昂坪營地,當時這處已空無一人。
若由昂坪營地走至昂坪巴士總站乘車,其實也需近十分鐘,倒不如沿法門古道直衝下去至石門甲吧,也僅需半小時而已。

經過中道亭,再下降至十方道場時,見到禪寺張貼了禪七告示,禁止遊人進入,據知「禪七」是為期七日之靜修期。
一直沿柏油路急降,斜度之高使得很自然便會跑起來,沿途竟見兩名遊人。
下降至石門甲時為七時一,已入薄暮,而我因想趕上七時半那班跨區巴士,放棄了走回東涌市中心,而改為在石門甲道口巴士站乘車回東涌,
想不到此時竟遇上六時八由昂坪開出那班巴士呢,若剛才我選擇乘巴士,也是會乘上這班車。

總括而言,是年的四天復活節假期,就在四個行山日中歡快地度過,其實感覺也很好。
回想 2017 年我用了四日三夜作麥徑全走跑營,2018 年又再去麥徑全走跑營但用了三日兩夜,是年雖沒露營,
但其實各有各樂趣,起碼像是年般分開四日登山,負擔少了,可花更多心神作較深度之探路遊呢!

-- 行程相簿請瀏覽:

2020.04.12 蚺蛇出咀過四灣 (經蚺蛇西脊、東灣山) 之旅

2020.04.12
蚺蛇出咀過四灣 (經蚺蛇西脊、東灣山) 之旅


北潭凹 (北潭路) (起) > 赤徑 > 大浪坳 > 蚺蛇坳 > 下降蚺蛇坑之水管路 > 蚺蛇坑左源 > 蚺蛇西脊 > 蚺蛇尖 (三角網測站) > 米粉頂 > 東灣坳 > 東灣山 > 長咀坳 > 長咀廢田 > 大浪咀 (長咀東面盡頭) > 大浪頭 (長咀山) (三角網測站) > 長咀坳 > 東灣 > 大灣 > 鹹田灣 > 西灣 > 吹筒坳 > 西灣亭 (西貢西灣路) > 萬宜坳 > 麥理浩徑起點 > 鯽魚湖巴士站 (北潭踏) (終)

出發時間:11:00am
天氣:天晴 乾燥 吹北風四至六級,氣溫介乎 20-24°C (天文台) / 18-38°C (溫度計)
負重:平均 7.0kg
路線長度 (總攀升):26.07KM (1404M)
路線整體描述:大量瀝青混凝土鋪面路 大量堅實泥徑 大量石砌路 大量浮沙路 大量碎石路 大量密林 樹蔭遮蔽度低;大量手足並用 小量攀爬;未發現野狗及村狗
行程軌跡:https://ridewithgps.com/routes/32340578

-
來到復活節假期第三天,亦為復活節正日,是年極幸運地在此大日子遇上一股乾燥的大陸氣流,因此是天晴空萬里,能享受高清風景。
前兩天已計劃要走一趟蚺蛇西脊,話說登蚺蛇尖的確有東南西北四徑,其中西脊最鮮為人知,能否順利通行也是可遇不可求,
最保守做法當然是趁大隊近期走過後快點去一遊吧,沿西脊登上蚺蛇尖後,又突然想到長咀一遊,再過四灣,於是行程也變成了蚺蛇出咀過四灣的特別版,
而對上一次我遊走正常版本的蚺蛇出咀過四灣,其實僅是去年的十一月上旬 (詳見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2509727399123347),並沒有相隔很久,而當日行程後的接續一個星期便發生了社會大事。

早上九時許便醒來,約十時吃畢早餐後,便出發去乘車往西貢半島。
是天極幸運地,剛剛好趕上十時二由總站開出的 299X 巴士,當時巴士正在開十分鐘一班,客量不多 (目測僅三成客),
來到麥邊時為十時八,又極幸運地即有 94 巴士到來,因此快得十一時正便到達北潭凹,準時在正點正式起行。
踏上麥徑段二,初段已覺是天天色是非一般的好,風景高清得連山體的輪廓也呈現得層次分明,相信是因極乾燥加上風大,半空中沒多少阻礙視野的微粒。

先沿麥徑走至赤徑,沿途遊人蠻多,經過良友士多見有營業,而赤徑的廢田更成為了大量露營人士的留守地點,
畢竟當官方營地被封閉時,僅有非郊遊公園範圍的私人廢田方能合法露營,在法律規範下爭取自身機會畢竟是人類的本能。
而在是天的優秀天色下,赤徑口整片海都顯得異常多彩。令人目不暇給。

是天雖然選走的是入口位處蚺蛇坑左源的蚺蛇西脊,不過卻沒有直接從赤徑走徑沙頭脊往東龍二坳,而是續沿麥徑上走至大浪坳,
沿平日登尖之路走至蚺蛇坳,再左轉沿水管路下降至蚺蛇坑一帶,路確是迂迴了點,但一方面可以讓我一試走下降蚺蛇坑之水管路,
另一方面想到沙頭脊其實路線也不算很清晰且上攀不少 (近 180M),倒不如走較簡單的大路吧,留點力挑戰待會的蚺蛇西脊吧!

從赤徑至蚺蛇坳用了三十八分鐘,接著開始走未走過的水管路,此水管路是我過往每逢登蚺蛇西南脊皆極為好奇的一段路,唯一直未有機會挑戰之,
是天試走水管路下降至蚺蛇坑左源,初段斜度是有的但不算高,而且初段路線也算清晰,沿途不時見到一些水務署標記柱及藍色水管,
不過中段見澗開始,路線變得稍為模糊,所幸有絲帶引路,不過每逢過澗後,也總需費些時間去找,
另外亦有一些塌方,原於 2016 年 5 月的一場大雨,後已有人在旁開了新路繞過,不過此一整段路明顯就是雨天不宜的。

沿水管路走了約廿五分鐘 (路長約 1.18KM),便到達蚺蛇坑左源,此處十分接近蚺蛇灣,為與沙頭脊之匯合處,亦為蚺蛇西脊之入口,
此時為十二時九,正式找路踏上蚺蛇西脊,沒錯,蚺蛇西脊的入口處極不明顯,是位處蚺蛇坑左源澗內,
故此需先沿澗走一小段,直至見到一個壺穴,方能找到位處右方的入口,沿途尚且有一些橙色絲帶引路。
逆澗一小段其實不難,但比較麻煩的是,澗中竟有一些帶刺植物,上攀時一不小心便刺住頭髮,因此需想辦法避開這些植物。

找到蚺蛇西脊山徑入口後,路線便變得稍為明顯,此後趿段也不會再見到澗,但走了數分鐘後,會見到一些小水坑,這亦是容易令人迷失方向之一位置,
幸而此脊看似近年有人開通過,沿路亦不時見到一些簇新的絲帶,更有部分是寫上記念樹友行隊長字句的膠帶。
而此時會見到路線稍偏離了 OSM 地圖的路徑 (比地圖路線稍南),但這並非一錯誤,而是因為三數年前的大雨在此處形成了一個個大塌方,而需開新繞路。
不過,最新的路仍需攀爬上一個塌方,斜度頗高,需極小心行走,過後便逐漸接回地圖上的路線,而此後的路亦漸見清晰。

蚺蛇西脊幾乎全段皆在人工密林中行進,因有不少鐵芒萁,其枯葉散落在地上,令部分路段會稍為跣,但不難應付。
初至中段斜度亦不算很高,不時回頭望,能欣賞到東龍二輋,蚺蛇灣及蚺蛇北脊,是天見有一大班人正在沿北脊登上蚺蛇尖,
而蚺蛇北脊亦分為林段及崖段,林段僅為斜度高之泥徑,不算太難,但崖段就顯然不同,為一極陡峭兼危險的壁位。

欣賞畢風景後,續行蚺蛇西脊,至中後段開始斜度明顯增加,有數處需手足並用,一直走超過一小時 (路長約 1.4KM),便能接回蚺蛇西南脊 (經典路線) 的第三段 (約海拔 370M),
之後仍需沿西南脊多走四分一段方能上登至尖頂 (約需十分鐘),到頂時見到遊人極多,熱鬧得像在開派對,而此時已為二時二了。

是天蚺蛇尖上的風景雖然極為引人入勝,但基於人實在太多,不宜久留,短暫逗留了約十分鐘,拍照完畢後,便開始下山。
沿東脊下山,走過浮沙碎石路至米粉頂,這一段路向來遊人不算很多,但是是天此段路人之多,相信是我見過最誇張的一次。
平日從蚺蛇尖尖頂到米粉頂平均需廿五分鐘,是天因走得快了,僅用了約廿分鐘。
在米粉頂沒逗留便開始下山,此段路出名多浮沙碎石,不少人會選擇蹲下慢降,
但因我對此段已極為熟悉,全程保守立正地走,步速也毫無保留,約十二分鐘便下降抵米粉頂與東灣山之間的山坳。

一直相信由蚺蛇尖通往長咀坳,最快捷的路線是經東灣山,縱然需翻過額外一座山,但相比樂善盃多年前的舊線 (經沉船坑),卻是容易兼清晰得多,
亦因而節省回不少時間,去年我玩蚺蛇出咀也是選經東灣山,不過當時有在山頂停留小休兼拍照賞景,時間上不能作準,
是天決定一試不小休停留下過長咀坳,看看到底需時多少,殦來僅需廿三分鐘,便能翻過東灣山兼駁回出長咀之大路 (路長約 1.13KM),實在很方便呢!
是天亦發現,由東灣山下山及出咀的路線,皆比去年十一月那次寬闊了不少,看來與近期多了遊人行山有關,不過仍需意由東灣山下山路段泥土較鬆散,提防滑倒。

回到出咀大路時已為三時三,走一小段,過了 KK320816 標示柱後,沿左方路線 (靠東之下路) 一直下降至長咀廢田,此段路又是比去年明顯了,
走起來也更易,也省回不少時間,僅用了廿多分鐘便抵達長咀廢田,是天見廢田上有一大群人在露營,亦難得能在長咀一帶見到牛呢!
因時間關係,是天沒有走出去童軍紀念碑處賞景,而直接過坑駁上走大浪頭之碎石山徑,走一小段會見到分支,左邊有道不明顯泥徑可直接通往長咀最東面之盡頭,
由廢田起計,僅需走約十五分鐘便能抵達長咀東面之岬角盡頭,到達時已為四時正。

是天本來已在吹強烈季候風,此刻站在長咀盡頭,卻是異常當風,不過這裡卻是賞景的大好位置,
不單能直視對岸的長咀洲、再遠的黃竹角咀、罾棚角咀等主要景點,亦能不時近觀漁船、貨船以至是低飛的飛機,
亦因此處勉強能望見西灣山,故能收到流動電話訊號 (長咀廢田及童軍紀念碑一帶是完全沒有信號的)。
在此小休兼吃東西,逗留了近廿三分鐘方再次起行。
純約約
後沿泥徑走上走約八分鐘至高度為 98M 的大浪頭,上設有三角網測站 (編號 649),
拍個照後已為四時半,便隨即起行回程,快步走下,僅花三十二分鐘已回到東灣,為最快之紀錄,而此時見東灣海灘尚有大量遊人,對上草原也有不少露營友。

離開東灣,再走十七分鐘左右到達大灣,同樣又是遊人聚集之地,也有一些露營友,
走在長長的大灣走近十分鐘至另一端,攀過望魚角,便到達鹹田灣,
是天見兩家士多也在營業,過橋後到沙灘處,見有大量露營帳篷,與營地未封之前無異,而此時為五時八,時間比預期早了一點。

拍一下照後,便繼續過西灣,約六時二抵達西灣,也見到有不少露營友,而此時正值日落時分,因此見到海平面上呈現金黃色的日落餘暉。
續經西灣村走至吹筒坳,沿途見有一士多經營出租草原給露營人士,但當時卻見有露營人士正與疑似士多老闆在高聲吵架,露營露到這樣實感無奈。
過吹筒坳後選走上路至西灣亭,難得能在上路見到有一群遊人。

約六時八抵達西灣亭,此時只見一名遊人及兩輛計程車,而我當然是續沿西貢西灣路多走 6KM 至麥徑起點處吧,
走了一會,便開始入黑,是天難得能在西貢西灣路上見到晚霞,更見到遙遠的大帽山雷達站。
走至半途已入薄暮,但西貢西灣路是一處很安全的夜行地點,甚至連照明也不用亮著便可行,抬頭又可見到滿天星星,這種感覺唯獨是走西貢東的日子方能遇上。
七時七左右抵達鯽魚湖巴士站,隨即便能登上巴士,極速的返回市區,結束是天精彩之行!

-- 行程相簿請瀏覽:

2020.04.11 鴨仔少女鷓鴣遊.尖風葵坳黃麖仔.大腦古道登麥徑.黃竹山茅坪迎暮 之旅

2020.04.11
鴨仔少女鷓鴣遊.尖風葵坳黃麖仔.大腦古道登麥徑.黃竹山茅坪迎暮 之旅


港鐵坑口站 (起) > 常寧路、影業路 > 鴨仔山休憩公園 > 鴨仔山 (三角網測站/西貢清水灣牛尾海觀景圖) > 少女峰 > 寶坑徑 > 鷓鴣山 (三角網測站) > 麗莎灣別墅 (碧翠路) > 壁屋懲教所/壁屋新村 (清水灣道) > 尖風山 > 葵坳山 (三角網測站) > 黃麖仔 > 大藍湖 (大藍湖路/引水道) > 牛寮 > (原路折返) 大藍湖路/引水道 > 界咸路 > (大腦古道) > 大腦 (大柳) 村 > 麥徑段四 (近 M091 標距柱) > 打瀉油坳 > (黃竹山古道) > 黃竹山村 (遺址) > 茅坪 (茅坪古道) > 梅子林 (梅子林路) > 富安花園巴士總站 > 恆信街 > 港鐵大水坑站 (終)

出發時間:12:24pm
天氣:多雲 吹東至東南風二級,氣溫介乎 22-24°C (天文台) / 20-32°C (溫度計)
負重:平均 6.5kg
路線長度 (總攀升):19.03KM (1143M)
路線整體描述:大量瀝青混凝土鋪面路 大量堅實泥徑 大量石砌路 小量浮沙路 小量碎石路 大量密林 樹蔭遮蔽度高;大量手足並用 無需攀爬;未發現野狗及村狗
行程軌跡:https://ridewithgps.com/routes/32329576

-
是天為復活節假期第二天,繼續盡情登山去,但由於正值冷鋒過境前夕,變得多雲甚至可能有雨,因此決定走一些較近市區、較輕鬆但又有趣的路線。
想起從未有走過鴨仔山、少女峰及鷓鴣山,是天決定一口氣走畢此三峰,下降至壁屋後又臨陣一登尖風山及葵坳山再下降至黃麖仔,此時天色逐漸昏暗但尚未下雨,
故在最後兩小時再加遊大腦古道及黃竹山古道,再經茅坪至梅子林,慢走至富安花園作結,路程不辛苦,但原來全長也達 19KM (總攀升 1143M)。

因應前一晚整理遊記至凌晨三時才睡,是天近十時半方醒來,十一時五吃畢早餐後便去乘港鐵,慶幸剛剛好一到月台便有列車來了,
因屯馬綫一期已開通將近兩個月,能夠一程車直出鑽石山,再轉觀塘綫至調景嶺,後轉將軍澳綫時剛好來一架往康城列車不適,等了數分鐘方能登車到坑口站。
十二時四左右開始起行,先沿常寧路走至影業路,靠左方不久便見一道極為寬闊的柏油梯級,這是通往鴨仔山休憩公園的路,
而該休憩公園四通八達,途中亦見不少支路能通往景林邨及清水灣道等地,中途亦有一個十分整潔的公廁。

登上鴨仔山的路極易走,但中途分岔路口極多,大致上是逢見分岔路口皆選向上的一條就對了,而沿途遊人極多,有不少都是上了年紀的晨運客。
「鴨仔山」又名「魷魚灣山」,其名原於山峰的原貇像一只鴨仔,但其實在將軍澳新市鎮發展之時,鴨頭及鴨頸部分早已被削平及建屋,因此現時「鴨仔山是真的沒有鴨仔」了!
現時鴨仔山以東是魷魚灣村所在地,而鴨仔山本身亦僅高 153M,山頂設有一個三角網測站 (編號 4008.06),亦設有有「西貢清水灣牛尾海觀景圖」及涼亭。
由影業路上走至鴨仔山全程僅 0.87KM,皆為柏油路,慢走下也能在廿分鐘內到達。

登上鴨仔山山頂時已為十二時十,是天能見度低,風景不太優美,因此只草草逗留約十分鐘拍照賞景,而當時山頂亦有不少遊人在逗留,
比較特別的,大欖是在木路牌後方被掛上了一個時鐘,而且時間更是準確的,實是方便。
後續沿柏油路下降,沿途經過多個晨運園地,可見這區實在是晨運人士的熱點。
下降一會後開始沿黃色欄杆柏油梯上走至少女峰,少女峰高約 195M,山頂上僅設有一些椅子及告示板,是天也見不少遊人聚集於此做伸展活動。

過了少女峰,朝北面下山時,開始見到即將會登上之鷓鴣山,鷓鴣山高 432M,是環繞將軍澳新市鎮之最高山峰,亦為阻隔將軍澳新市鎮及西貢鄉郊地區之主要山脈。
另外,其雖然並非位處郊野公園範圍內,但是也被列入為法定圖則中的自然保育區,地質上則以含晶屑條紋斑雜細粒玻屑凝灰岩及凝灰角礫岩為主。
但從少女峰過鷓鴣山前,要先沿柏油級下降至最低近清水灣道出口,但此時不出去公路而是左轉往寶坑徑,
寶坑徑是一道由將軍澳石澗下源「蓮苑徑」小橋一直通往清水灣道銀影路之一道古道,又名魷魚古道,沿途鋪設尚算妥當,
但路旁有一些大水管,其中一處過澗位更需蹲下身子在大水管下方通過,而沿途亦再次見有不少晨運園地。
一直沿徑走約十四分鐘,會見到有分岔路口,左方有小徑下降英明苑,中間是直行路線,右方則明顯是上山路,
此時選右方路,開始上登鷓鴣山之漫長旅程。

一口氣由海拔一百米之位置上登至海拔 432M 的鷓鴣山實在不輕鬆,而且沿途皆為泥級,甚為吃力,但畢竟路況已算不差,
而上走鷓鴣山之泥級是在 2007 年初由鄰近居民開闢的,此前上走鷓鴣山山路陡峭,而該「天梯」則以廢棄麻石、地磚等被棄置的建築材料建成,
除此人工天梯外,在登山途中更有兩個平台花園,亦有用鋅鐵、木板及帆布搭建而成的遮蔽處,是難得一見的「豪華山徑」。
上走鷓鴣山的路程約長 1.34KM,上攀達 335M,是天費了近四十分鐘方到達山頂之三角網測站 (編號 662),
但由於濕氣重,在山頂處幾乎看不清楚東面的牛尾海景觀,僅能看到西面的壁屋景觀,而此時亦有一些外籍人士正在攻頂。

在山頂處逗留了約八分鐘,便開始下山至壁屋,初段斜度略高,有人已在路旁設有繩子輔助,但在乾燥天氣其實不用繩子也能下降自如,
下降數分鐘後便見到大量山墳,穿過山墳再下降一會便抵達柏油路,穿過麗莎灣別墅外圍便能接回碧翠路,再沿路下走數分鐘便可抵達清水灣道。
此時橫過公路,到達對面之壁屋懲教所/壁屋新村,沿懲教所右方外圍的一道柏油行人徑一直內走,轉一個彎走至盡頭,可見右方有登山泥徑,
此便是登尖風山之入口,但或因是天沒多少人走過此路,此時已開始感不斷上網,所幸沿途設有不少絲帶,而路徑亦明顯,
但途中需橫過一個大排水道,注意不要錯誤沿排水道下降。

尖風山高 346M,山頂上沒設有任何東西,僅為一個開揚之平原,是天由壁屋懲教所起計,花了近廿三分鐘方到達尖風山山頂,
此時驚見有三人在群聚,想不到在這無人之景也遇到人!在山頂處逗留數分鐘後便開始下山,不一會便見到一些小型架空電塔,此時歧路多,需注意方向。
一直走十多分鐘,穿過分岔路口後靠右再走不一會,便能抵達葵坳山山頂,那裡設有一個三角網測站 (編號 614)。
葵坳山高 312M,其幾乎隱密在叢林中,或因這樣鮮為人知,沿途無限上之餘,更感到皮膚受刺激,不知是什麼來的。
葵坳山東北方位有些軍事遺跡,昔日更有小徑能直通南邊圍,但現時已被塌樹阻擋,不建議勉強行走其中,原路折返分岔路口是最可靠之法。

在山頂逗留數分鐘,此時天色昏暗,更感到有些小雨滴,擔心會下雨,因此速撤,原路走數分鐘折返剛才的分岔路口,
此時選另一小徑下降,留意著沿途海量的絲帶引路,因為地圖上的道路有些已被埋沒,反而絲帶路為近期大隊走過之路,理應更可靠。
沿迂迴的絲帶路下降,不時經過一些小型架空電塔,不時又再次走入密林中,約十數分鐘後開始聽見一些流水聲,便即已將下抵一小澗,
棋過小澗後,上走一會再下降,不斷在林中穿插及上網,全程約花近廿八分鐘 (路程長 1.05KM),
臨尾再過一小澗後,便能返抵衛奕信徑段四 (近 W034 標距柱),這裡亦為黃麖仔,就此完成歷險之爆林行。

沿衛徑走至大藍湖路引水道,沿途開始再次見到遊人,下抵引水道時已為四時三。
因此時沒有明顯降雨,所以決定接下來走大腦古道,先沿引水道走至盡頭 (途中走了上牛寮看看那所常無人在的療屋,是天依然無人),
過橋後便踏上界咸路,分岔路口處有一涼亭稍作小休一會,才再開始上走大腦古道,全程沒有惡狗威脅。

大腦古道路況良好,為昔日以石塊堆砌而成,全程由界咸通往花心坑。
是天由界咸開始走,走約廿分鐘,經過一廣大溪澗,便能來到大腦村,其又名大柳村,
村內尚有曾氐宗祠、關帝古廟遺址,外圍寫上「德高望重」四字,另有兩個搾糖石絞,
其中賞過曾氐宗祠後,要右轉過澗方可見到搾糖石絞,欣賞後折返曾氐宗祠,途中見到有一絲帶小徑能直登上麥徑近 M089 標距柱,但看似林木頗密。

是天沿大路,即大腦古道續走,穿過一些塌樹,經過一些破舊堤垣,不一會便能上抵麥徑段四近石芽背處,
沿途路況良好,以泥徑為主,是天在途中也見遊人,唯昔日另一古村大腦上洋則明顯已隱沒在林中了。
回到麥徑近 M091 標距柱時已為五時半,距離天黑尚有約一個小時,所以決定加遊黃竹山古道。
先沿麥四逆走至打瀉油坳,途中仍見零星遊人,在打瀉油坳開始下降至茅坪坳時留意左方,便會見到黃竹山古道入口,
入口處已見掛有極大量簇新的行山隊絲帶,可放膽行走。

古道沿途大多是石板路,或因是天極潮濕兼早前下過雨,因此路極為濕滑,一開始沒走多久已略滑腳了數次,只好放慢腳步,以龜速下降。
下降不一會,穿過一山墳,再下降便抵黃竹山村,唯此村現已廢棄,只剩下破敗的屋舍、殘存的牆壁,以及溪旁一道以石塊築起的矮牆。
沿古道一直下降至茅坪坑過橋處旁,駁回茅坪古道時已為六時三,亦即由打瀉油坳至茅坪一段走了廿八分鐘 (路程長 1.37KM)。
在茅坪又再看看廢屋,近年連最後一戶都遷離了,其古屋亦頓成破墟,約逗留了十分鐘便開始朝梅子林下山。

到達梅子林時已值日落時分,見到村內的地盤範圍日益增大,不知道是要發展什麼。
後沿梅子林路一直下降,尾段可右轉下降柏油級進入富安花園範圍,再走至富安花園商場及大水坑站作結。

-- 行程相簿請瀏覽:

2020.04.10 賀復活假期之 三牙全走 (中登西降東登) 兼攻鳳頂之旅

2020.04.10
賀復活假期之 三牙全走 (中登西降東登) 兼攻鳳頂之旅


石壁水塘 (石壁警崗巴士站) (起) > 塘福引水道入口 > 石壁郊遊徑 > 中狗牙脊 (經三角網測站) > 一線生機 > 西狗牙脊 > 石壁郊遊徑 > 塘福引水道 (經水口郊遊區) > 東狗牙脊 > 一線生機 > 閰王壁 > 小鳥回頭 (哨牙石) > 斬柴坳 > 鳳凰山 (鳯峰) (三角網測站) > 南天門 > 牛塘山腰 > 伯公坳 (東涌道) (終)

出發時間:10:58am
天氣:大致天晴 黃昏時分漸轉多雲及高地有霧 吹東風三至六級,氣溫介乎 18-25°C (天文台) / 15-36°C (溫度計)
負重:平均 7.0kg
路線長度 (總攀升):14.97KM (1592M)
路線整體描述:大量瀝青混凝土鋪面路 大量堅實泥徑 大量石砌路 大量浮沙路 大量碎石路 小量密林 樹蔭遮蔽度低;大量手足並用 小量攀爬;未發現野狗及村狗
行程軌跡:https://ridewithgps.com/routes/32319440

-
「狗牙嶺」位處大嶼山鳳凰山南脊之一座副峰,高 539M,上攀至狗牙嶺的多道路線皆呈起伏不平之形狀,甚為崎嶇難行,遠在石壁水塘也可一觀其險峻之貎。
加上因狗牙嶺西北方對上有一道狹窄險脊,其尾端是廣為人知的「一線生機」,因此狗牙嶺向來吸引不少具充份膽量之行山友慕名而來挑戰。
亦因登狗牙嶺最明顯之山脊線有三 (分別為「東狗牙」、「中狗牙」及「西狗牙」),因此有行山發燒友便興起「三牙全走」這玩法,
也因而成為了傳說中的「四大考牌路線」之一 (其餘包括「一尖三咀過四灣」、「環湖出咀摸鬼手」及「杯靈雙渡」)。

三牙全走的確實走法,並沒有明確之記載,不過以路線最長兼上攀最多的走法則為「中登、西降、東登」,其次為「西登、東降、中登」,
至於其餘玩法則簡易版,不是沒走畢東狗牙與西狗牙之間的連接山徑,便是沒有過兩次一線生機。
是天趁復活節假設,一繼以往復活隆重之氣氛,既然未能玩麥徑全走跑營,便決定率先走一趟考牌路線,亦為我最後一道未走過的考路線,
亦即是天以後,我就走過全部的「四大考牌路線」了!
(備注:最近一次的考牌路線遊記
一尖三咀過四灣: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924556684307091
環湖出咀摸鬼手: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2731426726953412
杯靈雙渡: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2684897631606322)

因應港鐵在是天開始又再減班,因此採取較慎重之態度,提早在早上八時半醒來,約九時五吃畢早餐後,便去乘車出發。
幸而東涌綫更是完全不用等,實是疏一大口氣,亦因這樣,縱然東涌綫近小蠔灣的臨時限速開始了,但也僅用了五十三分鐘便抵達東涌。
又慶幸能趕上即班的 11 巴士前往石壁水塘,因此罕有地能在十一時前正式起行 (印象中已經很久未試過在大嶼山的行程中,起程時間能早於十一時了)。

與昔日登狗牙嶺一樣,站在下車處先細賞一下整個水塘及其背後的狗牙嶺全貎,眼前這片風景亦將是幾乎整天一直跟著我的景象。
是日陽光明媚,卻讓我感到異常興奮,除了這成為是年復活節假期一個好開始外,更是自上月 27 日的行山日後,相隔兩星期,再一次在行山日中見到陽光。
先沿嶼南道走至塘福引水道入口,此時已感遊人很多,經過塘福引水道入口的涼亭及郊遊地點亦見早已有遊人坐在享樂。
後隨即踏上石壁郊遊徑,逆走一小段至 C1509 標距柱前,右方有一危險警告牌,這就是通往中狗牙 (狗牙嶺中脊) 之路,到達路口時為十一時廿八分。
對上一次走中狗牙,已是兩年半前 (2017 年 10 月 21 日) 了!

踏上中狗牙,此牙特色是初急後緩,不過全程斜度有限,若要勉強形容,我會覺得其為一平平無奇的浮沙碎石路。
沿中狗牙上升,難度不高,略可動手借力,而林木亦不算很密,約半小時後抵達第一個小峰之頂,其上設有一個三角網測站,名為石壁水塘 (編號 228),
根據官方資料,這處高 427M,距離狗牙嶺之頂 (高 539M) 顯然尚有一段距離,的確,此時才走完中狗牙的約三分之一而已。
此時三角網測站有一群疑似大陸遊客在煮食,不過這裡風光開揚,因此亦忍不著停留數分鐘賞景拍照。
離開三角網測站,再一直前走,偶要上落一些小峰,約廿五分鐘後便上抵狗牙嶺,此處為一草原,亦是與東狗牙交合之處,
遠望右方的虎吼石河,見到有數群遊人正攻其上,而且亦不時發出一些叫囂聲,相信甚為刺激好玩。

離開狗牙嶺草原,下降一小段後,便到達連續兩個看似很險的駝峰之底部,這兩個駝峰斜度甚高,相比起此前的路段斜度皆要高,
這亦是為何狗牙三嶺難度相若之故,皆因這兩個駝峰為東狗牙與中狗牙上登一線生機的必經之處,亦為這兩牙本身增添了不少難度。
初見此駝峰,相信總會被其嚇倒,其實縱然斜度高,但踏腳位充滿,對玩開浮沙碎石山脊線的山友來說應不會太難,只需看清楚正確路線便可。
約十五分鐘之內便可成功征服這兩個駝峰,便來到一線生機前,記得當年我因為用近 36L 的大金,下降一線生機時總會感被左方的壁位頂住,
近來換了 24L 的較小型背囊,是天再臨一線生機,竟完全沒有了困難的感覺,
加上近年有人在此處加設了金屬鏈,難度進一步下降,一線生機已變成一不危不險的地方了。
橫過一線生機後,來到一線生機頂時,已為十二時十,此時眾多遊人聚集於此,感覺極為熱鬧 (程度有如假日的蚺蛇尖尖頂)。
由中狗牙入口至一線生機,共用了一小時廿二分鐘 (路程長 1.72KM)。

在此處賞景拍照近十分鐘後,便開始朝西狗牙下降,西狗牙主要同為浮沙碎石路,緩慢下降是不難的,感覺為下降蚺蛇尖西南脊之加長版,僅需當心誤踏浮沙滑倒。
此前我只試過上登西狗牙 (詳見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2526120824150671),而下降則為第一次。
不過,此時發現西狗牙沿脊人流如鯽,一個接一個排著隊上山,程度遠超我此前所想像,亦因而下降沿途不時需讓位。
一直下降至海拔三百米左右,臨接石壁郊遊徑,斜度開始增加,繞過一巨石再下降,不一會便開始見到一些壁位,
但這些壁位踏腳位極為充足,沒危險性可言,不一會便能接回郊遊徑 (近 C1505 標距柱),此時見到數名年輕人正準備登山。
由一線生機頂下降至石壁郊遊徑,或因人多關係,是天共用了一小時五分鐘 (路程長 1.11KM)。

後沿石壁郊遊徑順走回塘福引水道,路上人流不多,與剛才西狗牙相比可謂大相逕庭,感覺西狗牙更有「郊遊徑」氣氛。
走了廿多分鐘,便見回較早前的中狗牙入口,並重疊了一段下降至引水道的路,全程約走了三十五分鐘。
到達引水道,見到一大片廣闊的燒烤場被膠帶圍封了,同樣為疫情之故,此時就地小休了約十分鐘並吃蛋糕充一充腹。

小休後續沿引水道走,沿途尚見零星遊人,約走十五分鐘便能來到鳳凰徑 L102 標距柱,標距柱對面有橋橫過引水道,這便為東狗牙之入口。
對上一次走東狗牙已為兩年前了 (詳見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604782402951189),
是天三時二正式踏上東狗牙,因與前次行走相隔太久,印象已很模湖,是天再次遊走其中,感覺新穎。
東狗牙之特色是先緩後急,初段走在林中,出林後浮沙碎石尤多,近頂處更是一堆堆碎石,猶如迷你版之石河,而且林木相較其餘兩牙明顯較密。
但留意因東狗牙入口處僅約海拔一百米,而其餘兩牙入口皆為海拔近二百米,因此東狗牙在小徑中上攀量會稍多,
是天走了近五十分鐘,便上抵狗牙嶺草原,那裡景觀開揚,吸引了我在這裡小休了近十分鐘並賞景拍照。

離開草原,沿小徑經虎吼石河路口後駁回中狗牙,再走早前已走過的兩個駝峰及過一線生機,約十五分鐘後抵達一線生機頂,就此已完成了三牙。
此時天色依然明朗,但風勢很大,因一心打算是天能在鳳頂觀賞日落,便放慢腳步,因此時方將近四時半,而此刻這裡遊人比早前少了很多,只剩寥寥數人。
又再賞景拍照近十分鐘,便沿小徑走向閰王壁,途中有一壁位挺麻煩,需放下背囊方下降,難怪一線生機底部有小徑可直通往這裡而避過壁位。
走至閰王壁底時為四時九,之後便攀壁近十五分鐘,斜度雖高,但手腳位極充足,難度不高。
約五時正抵達小鳥回頭 (哨牙石),又慢慢拍照近五分鐘,之後再走至斬柴坳駁回鳳徑。

此時我仍一心打算有日落可看,於是便慢慢向鳳頂進發,因是天六時八方日落,所以沿途不時找位置坐下細賞風景。
怎料惡夢此時來了,竟見南面突然吹來陣陣薄霧,三數分鐘後霧越來越濃,而天上的雲量也忽然增多,此時我便知道日落無望了。
鳳頂的日落為一我一直念念不忘之景象,記得此前兩登狗牙嶺後,皆留在鳳頂看日落,其中去年十一月中那次見看到完美日落,
而當天後便發生了一些大事情,故此我常認為鳳頂看日落為一轉運機會,本打算在復活假期首天來一次轉運,可惜終也告吹了。

 上走至鳳頂時已為五時五,霧越來霧濃,且風勢極大,不宜久留,因此草草拍一些照後,於五時七開始朝伯公坳下山去,
沿途遊人沒很多 (相信大多都往昂坪方向下山),一直走至六時三便下抵伯公坳,
又想不到巴士班班頂閘 (罕有地連兩輛 3M 雙層巴士也登不了),等車多時,見候車人龍越來越長,甚感無奈,有數群遊人更中途決定步行回東涌 (但其實步程需四十五分鐘以上,是天即使連同等車亦比步行需時短)。
幸而等了足半小時,便有一輛沒人站立的 23 巴士駛來,於是登車回到東涌,再轉巴士去新界,結束是天的考牌之行。

總括而言,三牙全走我認為並不算是一道很辛苦的路線 (但比杯靈雙渡吃力一些),亦沒有想像中沉悶,亦因需時不多 (若非是天預賞日落而放慢腳步,僅需六個半小時便可走完了),
算是一道可輕易走一偏的考牌路線。
若以艱辛程度比較,個人認為挑序是:一尖三咀過四灣 > 環湖出咀摸鬼手 > 三牙全走 > 杯靈雙渡。

-
行程時間表:

石壁警崗巴士站 (起行) 10:58am
中狗牙入口 (石壁郊遊徑) 11:28am
一線生機 (第一次) 12:50pm
西狗牙入口 (石壁郊遊徑) 2:05pm
塘福引水道 (燒烤場) 2:40pm
東狗牙入口 (塘福引水道) 3:10pm
一線生機 (第二次) 4:30pm
斬柴坳 5:10pm
鳳凰山山頂 5:25pm
伯公坳 (終點) 6:16pm

-- 行程相簿請瀏覽:

2020.04.05 雨中 八仙徑登九龍坳.畢架金山過城門.順環塘登鉛礦坳.埔滘山塘返東鐵 之旅

2020.04.05
雨中 八仙徑登九龍坳.畢架金山過城門.順環塘登鉛礦坳.埔滘山塘返東鐵 之旅


港鐵樂富站 (起) > 樂富巴士總站 (橫頭磡東道) > 福德祠 > 龍翔道 > 天馬苑商場 > 金竹里 > 獅子山公園正門/馬仔坑抽水站 > 獅子山低地食水主配水庫 (射箭場) > 獅子山高地食水主配水庫 (棒球場) > 八仙廟 (八仙徑) > 「山間天然療養場」晨運園地 (回歸徑) > 九龍坳 > 鐵路坳 > 筆架山觀景台 > 筆架山 (三角網測站/雷達站/發射站) > 龍欣道 > 楊梅坳 > 鷹巢山自然教育徑 > 大埔公路 > 九龍水塘 (金山路) > 走私坳 (金山路) > 孖指徑 衛徑段 > 城門水塘主壩 > 草壩 (城門道) > 城門水塘小巴總站/城門郊野公園菠蘿壩茶水亭 > 城門林道 - 水塘段 (畔塘徑) > 蝴蝶園 > 城門白千層 > 河背 > 石頭角 (城門林道 - 鉛礦凹段) > 鉛礦坳 > 大埔滘林道 - 滘鉛段 > 大埔滘林道 - 環迴路段 > 龍成堡 > 山塘新村 (山塘路) > 港鐵大埔墟站 (終)

出發時間:12:02pm
天氣:多雲 有幾陣驟雨 吹偏東風二至四級,氣溫介乎 16-17°C (天文台) / 14-21°C (溫度計)
負重:平均 6.5kg
路線長度 (總攀升):25.92KM (1036M)
路線整體描述:大量瀝青混凝土鋪面路 大量堅實泥徑 大量石砌路 沒有浮沙路 沒有碎石路 沒有密林 樹蔭遮蔽度高;無需手足並用 無需攀爬;有村狗 (八仙廟)
行程軌跡:https://ridewithgps.com/routes/32281386

-
是天天氣不佳,偶有驟雨,因此能發揮之行山玩意也大有所限,只能走一些路面寬闊及柏油路較多之地方。
經簡單考慮,想試走一下由獅子山公園經八仙廟上走至九龍坳的八仙徑/回歸徑,所以決定由樂富站起行,一路向西走至城門水塘,再沿柏油林道走經大埔滘至山塘。

約十一時五吃畢早餐,隨即前往港鐵站乘屯馬綫一期,幸而又不用等很久,一程車直出鑽石山再轉乘觀塘綫往樂富,正午時分便到達樂富站。
先沿橫頭磡東道上走,經樂富巴士總站得過馬路,後不一會便能走至盡頭,那裡是福德祠所在處,是天見到有人在內燒東西。
走至龍翔道,轉左登上第一條天橋並橫過至對面的天馬苑,並直入天馬苑商場,此商場十分冷清,很多鋪位都在圍封待租。
在商場走上兩層,再找出口走至金竹里,一出來便見小巴站,左轉沿路上走至竹園路,取捷徑上樓級至獅子山公園正門 (馬仔坑抽水站),由港鐵站到此花了近十六分鐘。
由於已很久未有走進這個公園了 (對上一次已是三年多前的燒烤活動了),是天見時間鬆動,便決定沿公園走一圈看看其中。

獅子山公園除設有一般公園休憩設施及燒烤場外,更有一個射箭場及棒球場,分別由兩個食水主配水庫之上蓋建造而成,唯是天該兩處皆大閘深鎖,沒對外開放。
同時亦因疫情關係,燒烤場被鐵馬圍封了,整個公園變得異常冷清。
天氣好的時候,這裡亦為仰望獅子山之好地方,可惜是天霧大,就顯然有點失色了。

上走至八仙廟之山徑入口位處獅子山高地食水主配水庫 (棒球場)正門對面之斜坡維修柏油級,留意地圖顯示有另一個入口,但是天所見是被攔著,沒路可走的。
走一小段到達一個疑似晨運園地之小平台及一個小型引水道,此時右轉橫移至八仙徑,再走上一小段至分岔口轉左,不一會便能抵達一涼亭,涼亭對面便是八仙廟所在地。
八仙屬於傳統的「喜神」,是中國民間傳說中廣爲流傳的道教八位神仙,而獅子山八仙廟亦為香港境內少數的同類廟宇,
此廟有兩個入口,一個位處涼亭附近,一個則位最高點,是天本想在最高點走進八仙廟參觀一下,可惜此時突然發現地上有惡狗,遇要走過來嚇我,只好急急撤退。
回到八仙徑續登,接上回歸徑,沿途都是民間用金屬片或廢置塑膠器具鋪砌而成的泥級,因此難度不太高,但可想像昔日未有鋪砌泥級時,此徑難度不低。
途中經過多個晨運園地,其中一個較大型的更貼有「山間天然療養場」之展示橫額,此時亦見有兩名年老遊人在此聚集聊天,為少數風景開揚之晨運園地。

離開晨運園地,續上登,沿途遊人也不少,經過一些排水道後,不一會便到達九龍坳以西之平台,此時已為十二時十一,
由獅子山公園的獅子山高地食水主配水庫 (棒球場) 正門慢登至九龍坳,用了廿四分鐘,全程長約 0.77KM,上攀達 198M。
回到麥徑段五,見到乾隆古道入口早前因工程而被封之橙色膠網被弄破了,也一度令我蠢蠢欲動,但見到路面極濕滑,加上想到全段皆走在林裡,便立即打消念頭。
續沿熟悉的麥五前走,沿途遊人不算太多,但走了一會,便見越來越大霧,明明早前在獅子山低地食水主配水庫抬頭仰望時,也能清晰看見筆架山的,
憑經驗這代表天氣正轉壞,或許很快便會下雨,因此只好加快腳步走著。
走過筆架山觀景台時,已見到面前一片 A4,到達筆架山山頂之雷達站時,眼前更是一片矇矓,沒景可賞下只好下山去。

沿麥五下山,原來到達晨運園地平台前左轉,有一個開揚石壁位可賞景,是天雖一片 A4,但也有兩人在其上談天。
一直再下降不一會,便真的開始下起雨來,幸而雨勢不算太大,且在我走至楊梅坳曾停雨一會。
踏上鷹巢山自然教育徑,部分路段顯然較濕滑,經過山墳時亦見有拜山人士留下之飯盒,估計為前一天清明節之遺物。
約廿八分鐘後,終走至大埔公路,便馬上橫過馬路,踏上麥徑段六的金山路。

沿金山路上走往走私坳沿途人流不多,就連出動的獼猴數目也較平日少,相信與天氣差有關,反而比較特別的是,在九龍水塘的塘邊見到一只黑色野狗在蹓躂著。
一直走至走私坳時已近兩時半,由於想參觀一下城門水塘主壩,因此決定改走衛奕信徑段的孖指徑至城門水塘,
衛奕信徑段的孖指徑看似上攀不算多,最高點僅為約 340M,但其實並不輕鬆,累計上攀達 95M (若從另一方向逆走則需 147M),相反麥徑段的孖徑上攀僅為 80M。
同時,衛奕信徑段的孖指徑亦比麥徑段的長上不少 (達 2.1KM),是天離開金山路後,花了足廿九分鐘方抵達城門水塘主壩,相信若改走麥徑段,需時也是相無幾,
到達城門水塘主壩時已為三時一,此時主壩尚算熱鬧,但未算水洩不通,亦見有一群人在風箏,另外在主壩頭的紀念碑,早前受塗鴉之部分亦見清得七七八八。

難得時間疏動又沒下雨,在主壩逗留了近十五分鐘方離去,想到城門水塘小食亭已在月初轉手換了新經營者,所以決定走至小食亭看看,
由主壩走至小食亭為大路一條,是天走了約廿三分鐘 (約 1.67KM) 方到達。
走到小食亭門前,見到新經營者早已就緒,細看是由一男一女負責經營,但鋪面極簡漏,只貼有數張黃底黑字的純文字水牌,而且小食款色也少得可憐,
而店內亦只見兩個大冰箱及一些雜物,廚房有小量爐具,相比上手分別明顯極大。
細問下知道有麵食,淨出前一丁售廿元,餐蛋麵售三十元,相比上手貴是必然了,但味道如何呢?當然得點一個餐蛋麵試試看吧。
此時又發現,該兩名職員都不是講純正廣東話口音, 令我感到有些奇怪,幸而餐蛋麵的味道尚算不錯。

郊野公園茶水亭/小食亭的合約向來一次為期三年,根據漁記早前說法,為了令服務質素更切合時宜,
漁護署在是年度審核要求中適度加入服務質素評估,包括以能提升服務質素、環保減廢及豐富郊野體驗的建議作技術評分。
然而,最近得知城門水塘小食亭及大帽山茶水亭兩方的新經營者都不是操純正廣東話口音 (相信其母語或為普通話),
以目前局勢,我認為漁記此後想要一些精通普通話的經營者來擔當,以便能更好的服務大陸遊客 (甚至可能曾有大陸遊客向漁記投訴無法順利溝通),
孰真孰假就不得而知了,這畢竟也僅為我個人的推測。

在小食亭吃畢餐蛋麵後已為四時正,但此時又再次下起雨來,幸而雨勢不太大,沒阻礙我去續繼行程。
先沿車路上走至引水道及城門林道 - 水塘段的交界位 (停車場位置),再轉入林道開始環塘走往河背,沿途不時也見遊人循反方向行走。
一直走至城門白千層位置,過了壯觀的白千層後,再走一會,右方有一小徑可下降至塘邊繼續賞白千層,而這道小徑原先部分路段未鋪設柏油級,
是日所見被漁記加設了木板及石級,想不到這相對偏僻的位置也得到漁記的照料!

快速賞過白千層後,便回到林道續走至塘尾河背,據說此處原為古村河背村的所在地。
走過大城石澗橋後,踏上城門林道 - 鉛鐮凹段,這段路都是我兒時常走著的,早已非常熟悉了,
其中城門郊遊地點八號場一處名為石頭角,據知是城門八村之一的石頭硯村原址,村民後於建塘時搬遷至錦田、石古壟及泮涌。
一走沿林道上走,由塘尾起計至鉛礦坳共走了三十二分鐘,路程長約 2.42KM,上攀為 182M。

經過鉛礦坳營地,見到斜坡鞏固工程在進行中,整個營地亦被封閉。
再上走至鉛礦坳涼亭,此時已為五時三,卻罕有地發現這裡空無一人,在我逗留的十分鐘也沒有見到一個遊人,這在近年實在是極少遇到的情況。
在涼亭簡單吃點東西後,便繼續行程,上走至郊遊地點十一號場之山頂位,沿途沒見狗,
後再踏上大埔滘林道 - 滘鉛段,走近廿五分鐘 (距離 2KM) 後到分岔口,全程沒遊人,然再左轉下山,
又再沿林道走廿五分鐘 (距離 1.9KM),過了大埔滘林道 - 環迴路段後,終抵達往山塘路口之涼亭位置,同樣全程沒遊人,到達時已為六時三。

此時左轉往山塘方向,沿磚徑走約十分鐘便能下降抵龍成堡對上之馬路,沿途終見一人在放狗。
後再沿車路下走,接山塘路後繼續向下,沿途見到一些建築地盤,疑為「天鑽」的新樓已建成十數層了,奇怪在於此時竟見地盤內有人在開工。
沿山塘路走至盡頭,此時已開始入黑,左轉下降再過隧道至大埔墟站,到達港鐵站時為六時九,就此完結是天雨中平凡之行。

-- 行程相簿請瀏覽:

2020.04.04 嶼西分流深度遊 (石壁-分流西灣-石筍-炮台-石圓環-燈塔-天后古廟-分流村-分流東灣-大澳) 之旅

2020.04.04
嶼西分流深度遊 (石壁-分流西灣-石筍-炮台-石圓環-燈塔-天后古廟-分流村-分流東灣-大澳) 之旅


石壁水塘 (沙咀巴士站) (起) > 宏貝道 > 大浪灣引水道/狗嶺涌引水道 > 分流郊遊徑 > 分流東灣 > 分流石筍 > 分流炮台 > 分流石圓環 > 分流燈塔 (分流角 56 號航海燈標) > 分流天后古廟 (分流廟灣) > 分流西灣 > 分流村 (陳記士多) > 分流西灣 > 響鐘坳 > 煎魚灣 > 根頭坳 > 二澳舊村 > 二澳新村 > 二澳內灣 > 牙鷹角 > 番鬼塘 > 大澳海濱長廊 > 大澳巴士總站 (終)

出發時間:1:14pm
天氣:多雲 吹東北風二至三級,氣溫介乎 20-23°C (天文台) / 20-26°C (溫度計)
負重:平均 6.5kg
路線長度 (總攀升):18.85KM (418M)
路線整體描述:大量瀝青混凝土鋪面路 大量堅實泥徑 大量石砌路 小量浮沙路 小量碎石路 小量密林 樹蔭遮蔽度高;小量手足並用 無需攀爬;有村狗 (二澳舊村)
行程軌跡:https://ridewithgps.com/routes/32270457

-
是天原先預期會下雨,因此早就計劃只走較簡單及輕鬆的路線,怎料天文台又再次失準了,是天全程沒下過雨呢!
是天選走了嶼西,當中的重點當然是一臨已將近八個月未有到過的分流,而且是次更是深度遊,一探了分流上一些昔日尚未有去過的角落,
在是天選走分流的主要原因,是為著大嶼山西南海岸公園正式在本月一日成立而所作之「慶祝」活動。

約十一時半吃畢早餐,隨即乘車去大嶼山,約十二時七到達東涌,等了約十分鐘方能登上 23 巴士到石壁水塘 (當時巴士僅有數名乘客),下車後到公廁疏洗一下後,
一時三正式起行,起行時間巧合地與前一天一樣,但是天車程足足比前一天 (往大欖隧道轉車站) 長了近五十五分鐘!

先是沿鳳徑段八之宏貝道走往大浪灣、狗嶺涌引水道,此為十分熟悉之路,是天人流同樣也不多,僅有零星數名跑山及行山友,
約走了廿五分鐘後,左邊有一支路通往一白色閘口,這閘口通常也見是關上的,向來我也不知裡面是什麼,
不過是天竟見閘口打開了,但內裡十分清靜,不肯定是否有人在內,但相信這個地方的東西應該是與清明節有直接關係。

沿引水道走著走著,突然感到氣氛怪怪的,先是來了一輛私家車,內有數人且不斷的望著遊人,感覺是漁記職員在巡邏及檢控群眾聚集活動,
後走了不久,又來了一輛漁記 AM 車,這次應該是較正規的巡邏活動,因為車內職員每駛過一個郊遊地點,也會用手機拍下照片,
不久後看到該 AM 車停泊了在通往狗嶺涌營地之路口,車內職員下車並走往營地方向巡查,使人感覺有點不自然。

離開狗嶺涌路口,踏上鳳徑段七,沿引水道走了一會,見回剛才那輛私家車停泊著,見到車內近五人出來對著一道澗壁看樹,
感覺實是怪異,令人不禁想到這真的是檢控群眾聚集的人員。
後於二時七走至引水道近盡頭位置,開始朝泥徑前進。

走了不久,經過狗嶺涌營地的另一入口時見到小徑被膠帶圍封,感覺有點過火了,
皆因此徑除了供露營友前往營地外,亦可以供一般行山人士下降至沙灘再返回引水道,若果封了就少了一路可走。
約二時十到達分流郊遊徑入口,踏上郊遊徑,沿途景觀開揚,加上是天天色比預期好,能見度不錯,實是令人目不暇給。
沿郊遊徑走約七分鐘,便下降抵分流東灣,昔日這裡及分流石筍、分流炮台一帶都無法接收到本地流動電話網絡,
但或因近來有電訊公司在大浪灣村附近加設基站,因此現時分流郊遊徑沿途大部分地方都能接收到本地某電訊商的訊號了 (但分流村內及分流西灣現仍收不到訊號)。

分流東灣常常有一個男人帶同狗隻前來釣魚,是天不意外地也見到他,而當時整個分流東灣也只有他一人。
分流東灣是一個呈明顯弧形之沙灘,滿有其特色,而此沙灘對出之海域亦剛已被納入大嶼山西南海岸公園範圍內。
大嶼山西南海岸公園範圍面積約 650 公頃,設立目的為保護以此為棲息地之中華白海豚及江豚。

離開分流東灣,續沿郊遊徑往上登,先是見到約八米高的兩塊呈尖筍形狀岩石,其名分流石筍,
石筍後方有小徑通往跳板石,其為一寬圓形狀平台,此時亦見一群遊人由那裡回程,而我則因時間關係,沒有內進參觀。
續沿郊遊徑走,不一會便經過長約64米,闊約21米,以花崗石及青磚疊砌而成的分流炮台,
聞說其是建於 1717 年 (清朝),守衛大嶼山海峽和珠江口一帶水道,鎮壓海盜和保護商旅,現為法定古蹟。

在分流炮台草草拍照後,便續沿徑走,約五分鐘後到達一分岔口,依「石圓環」木牌方向左轉,約半分鐘後便可見另一個分岔口,
此時左轉下降,走約一分鐘,便能到達分流石圓環,其為一組長 2.7 米、寬 1.7 米的橢圓形結構,由約20塊未經琢磨的石塊刻意堆疊而成,
估計是用作祭祀儀式,現同為一法定古蹟。

原路折返對上的分岔口,此時取南方一隱蔽小徑前走,沿途林木極密,並滿佈尖刺植物,至近中段一處更要蹲下方能過,
一直沿電線桿方向約走十分鐘左右,便見分流燈塔的影子,慢慢跨過一些巨石,便能走往燈塔之底。
燈塔用途是給船員標誌危險的海岸,其西面設有一個長方型的無線電發射器,估計是與航行用途有關,
另側面亦設有太陽能發電板,亦相信這裡是定期有海事處來維護,
估計職員會在下方小型碼頭著陸,再沿小徑走上來,而是天因時間關係,未有下降至碼頭覯看。

在燈塔處逗留了短短數分鐘,便沿原路折返到剛才的分岔路口,再轉左走數分鐘下降至分流廟灣之天后古廟。
古廟位處一小型沙灘之上,已有最少二百年之歷史,現為三級歷史建築。
參觀過古廟後,走到沙灘之另一面,可攀上泥徑返回分流郊遊徑近終點位置,而無需綑邊,後再沿郊遊徑下降至分流西灣,
此時分流西灣空無一人,而我就走經捷徑至分流村,走進陳記士多吃個餐蛋麵,記得去年夏天我曾多次前往分流並光顧此士多,
不過最後一次來到已是去年八月了 (詳見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2308791692550253),
是天再臨,或因時間較晚,士多內亦已沒有其他顧客,而我則慢慢吃麵至近四時七,方起行續走。

走過分流西灣,沙灘上依然空無一人,但對出水域上有一艘小艇。
及踏上分流至二澳路,路口碑文上顯示此徑在 1979 年啟用,提醒我已此路有一定歷史。
沿徑走數分鐘,經過煎魚灣營地入口 (響鐘坳),當然是被圍封著,而再遠一點的水源也自動自覺地「停水」了 (實情是旱季水流乾涸)。

下降一會便到達煎魚灣,是天因潮水水位較高,當然未能一吃雞翼角,不過卻意外地見到沙灘遠處有人在扎營,另外又再見回剛才那艘小艇。
離開煎魚灣時已近五時一,快速走經根頭坳,因此季節地面的 蕨類枯葉不多,走起來難度較低,不一會便下降至二澳舊村。
是天二澳舊村沒有村民在耕田,只見約三頭惡狗在古道那邊的棚屋中吠,幸而沒有走過來。
是天見到二澳範圍之周遭都張貼了一些具教育性的告示,似是在吸引遊人進村參觀,回想二澳在這十數年之發展,
由早於 2001 年開始相繼與環保團體有衝突至及後索性封村,到七年前村長與商界人士發起二澳農作社後逐漸變得再次開放,
現更在特定日子允許露營活動,及最近提供周末接駁船服務,村落之作風變化也令人難以置信。

二澳舊村為二澳生產有機水稻耕作的主要園地,農作物會對外出售,而二澳新村則以悠閒耕作為主,農作物供日常食用。
回到二澳內灣一帶之柏油路時,已近五時半,此時竟再次見到剛才那艘小艇,感覺很驚奇,而該艇最終逗留了一會後便快速向大澳方向駛去。
沿柏油徑直走,經過海神古廟後不一會,走到二澳碼頭前,見到往水澇漕之柏油級內口的樹被坎了,亦掛上了新的小賣部宣傳告示,看來是有村民回流經營士多了,
此時已為五時九,及後便開始上斜,至牙鷹角營地處又見到圍封的膠帶,但這裡的圍封最沒有意義,皆因左右皆有大量空間可自由內進。
一直沿柏油徑走著,至下降抵番鬼塘村時已為六時一,再慢慢走向大澳海濱長廊方向,這村的狗不太惡,大可放心。

沿大澳海濱長廊走近七分鐘,便可到達大澳巴士總站,趕好趕得上六時四那班 11 巴士返回東涌 (當時巴士僅半滿開出,但難得公司也肯開十分鐘一班),
之後再轉車離去,車程少不免個半小時以上,但這卻為到訪我最喜愛的大嶼山所必需付出的時間。

-- 行程相簿請瀏覽:

2020.04.03 雨中 逆走大欖至荃錦坳 之旅

2020.04.03
雨中 逆走大欖至荃錦坳 之旅


大欖隧道轉車站 (起) > 馬鞍崗管理站崗 (八鄉路) > 大欖涌郊遊徑 > 石崗引水道 (馬鞍崗段) > 七渡河 > 大欖林道 (大欖自然教育徑) > 大欖林道 - 青龍頭段 (大欖自然教育徑) > 圓墩郊遊徑 (C6309 標距柱) > 圓墩 (民安隊圓墩訓練營) > 旭昇道 > 大欖生態園 (大欖林道 - 青龍頭段) > 大欖林道 - 清快塘段 > 大欖林道 - 荃錦段 > 直升機坪 > 荃錦營地 (大欖林道 - 荃錦段) > 荃錦坳 (荃錦公路) > 大帽山郊遊公園遊客中心茶水亭 > (原路折返) 大帽山郊野公園巴士站 (荃錦公路) (終)

出發時間:1:14pm
天氣:多雲 稍後有幾陣驟雨 吹東風二至四級,氣溫介乎 18-24°C (天文台) / 18-31°C (溫度計)
負重:平均 6.5kg
路線長度 (總攀升):22.22KM (947M)
路線整體描述:大量瀝青混凝土鋪面路 大量堅實泥徑 大量石砌路 沒有浮沙路 沒有碎石路 沒有密林 樹蔭遮蔽度高;無需手足並用 無需攀爬;未發現野狗及村狗
行程軌跡:https://ridewithgps.com/routes/32261860

-
是天為周五閒日,見早上雖然多雲有霧,但天氣尚算穩定,便決定去登山,走一些較簡單的路線。
是周五與前一個周五一樣,都是去了大欖郊野公園遠足,而且兩次都踏足了圓墩郊遊徑及大欖自然教育徑,實屬巧合,
不過天氣卻差得遠了,是天不單完全沒有上周五的陽光,而且近五時許更開始下著雨,一直下到六時許,使得我也迫被迫縮短行程,
最終是天只試了逆走 100 由大欖涌七渡河至荃錦坳一段新路,並到大帽山郊遊公園遊客中心茶水亭一看蓮姐新店便完程。

是天遲了起床,約十二時三方吃畢早餐,幸而趕得上即班巴士到城隧轉站,又隨即來了一輛 269D 巴士,因此一時二左右便到達大欖隧道巴士站,
在新搭建的公廁疏洗一下後,約一時三正式起程。
先找路上走至大欖涌郊遊徑,根據漁記指示,原先入口有翻土工程影響,是天就即管去看看是否真的不能由原入口走往郊遊徑。
來到馬鞍崗管理站崗,發現原入口暢通無阻,只見兩旁的私人土地被大量鐵絲網欄著,而且更張貼了大量「私人土地不得擅進」之告示,
而另一邊廂,政府又在欄多豎立了多個「政府土地」之告示板,感覺就像在爭地盤般,
可以想像這裡應該有人在早陣子翻土的時候,誤將政府土地部分也影響了,有人舉報下政府只好按原則辦事。
其實,這裡的翻土活動早在去年八月已開始 (詳見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2347254142037341),不知欲作什麼發展。

沿鐵絲網外圍可走至大欖涌遊徑的 C6401 標距柱,再接上泥級一直上走至 C6402 標距柱,沿途已見有一群行山友,亦不見有阻路程況。
這裡為一分岔口,左轉往引水道而右轉則續走大欖涌郊遊徑,
但其實直上亦有一隱徑可直登上四排石山及井坑山之間的一段大欖涌郊遊徑,但或許這裡近來有山火,見隱徑入口也有一些燒過了的樹阻路。
是天選左轉直通往引水道,但尚要走一小段泥徑及過澗後方能到達,從大欖隧道轉車站走至引水道全程共花了近廿分鐘 (路程長 1.1KM)。

來到引水道,沿平坦柏油路面直走,沿途不時向左望,可見到大欖隧道近八鄉之入口,以及對面之石崗引水道 (河背段)。
而於再遠的大帽山,則因是天天色不佳而未能看到其頂,只能看見其副峰 — 觀音山。
沿引水道直走,有兩處有一些護土牆工程在進行中,其中一處見有人正從上而下走過來,看其不似工人,於是仔細看,原來那裡有一小徑,可從四排石山一直下降至此。
多走一會回望,果真見到四排石山的一整面東脊,甚為壯觀!

再沿引水道直走至分岔路口,此時右轉離開引水道,通往大欖涌水塘方向,此後為平平無奇之柏油路,沿途有單車友,
途中見一斜坡維修通道繫上絲帶,查看官方地圖,才知原來能通往黃茅嶺附近,想不到這裡有這麼多隱徑可接上大欖涌郊遊徑的。
由引水道起計,走了近五十分鐘 (路程長 3.9KM),便到達大欖涌水塘塘尾近七渡河位置,此時已為二時五。
後即轉入小欖越野單車徑林道,此後部分便是逆走 100 的新線取道。
約走廿分鐘後,便來到大欖林道 - 青龍頭段入口,再轉入大欖林道 - 青龍頭段,走約十五分鐘,便來到圓墩郊遊徑之路口 (近 C6309 標距柱),此時已為三時正。
此時轉右走進圓墩郊遊徑,或因連續兩個星期五都到過這裡,因此尚且有一點熟悉感。

由 C6309 標距柱走至民安隊圓墩訓練營僅需約廿五分鐘 (路程長 2KM),感覺比想像中快,
而這裡我只曾來過一次,就是兩年前的三月 (詳見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583292021766894)。
與上次一樣,圓墩訓練營更亭內有保安正當值,但此時營內空無一人,真想不到這裡的保安是風雨不改在守著營地。
此營地於 1977 年啟用,已有一定歷史,因此可見房舍等設施已相當殘舊。
在營地周遭草草看一下後,隨即便沿旭昇道離開,走了近一分鐘,見到右方有分支路,便試走進去,路程不長,近一分鐘便見有一大水缸,
再看裡面原來是營地設施,見到裡面放有床架,設施挺齊全。

原路折返旭昇道,沿路下走約十分鐘便到達分岔路口,此時續沿逆走 100 的路線,反方向走進大欖林道 - 青龍頭段,途經多個郊遊場地及大欖生態園,
生態園原為一片荒田,後漁記建成生態園,並在內種植了各種特色植物,吸引不同蝴蝶及昆蟲在此寄居。
約十分鐘後便到達大欖林道 - 青龍頭段及清快塘段的匯合處,此時已為三時十。

此後便沿大欖林道 - 清快塘段一直走畢全段,此林道不時有急上急落的位置,絕非輕鬆之路,
其全長為 5.23KM,上攀共 212M,是天走了一小時一分鐘方走畢,沿途亦見零星遊人,於清快塘村路口對上之郊遊地點 (近 C6112) 更見到有一家三口在野餐。
經過煤氣管道十四號柱後,不一會便是田夫仔營地路口,
這裡見到漁記只是在路旁貼上標示,並沒有封閉此小徑,不過這也是必然的,皆因這小徑為元荃古道之一部分。
過後仍見到一些年輕人,其實以我觀察,元荃古道很受年輕人歡迎,原因不明。
再走一會,突感雨點降下,原來天氣開始變壞了,此後的路程,雨越下越大,而且濃霧急增,能見度瞬間下降,實是掃興的。
過了元荃古道的路口後,沿林道直走,右方有一寮屋,是天沒聽見人聲及狗吠聲,但見內裡有燈亮氣。

一直走至駁回大欖林道 - 荃錦段時,已將近四時十一,於是也是按定計劃續走往荃錦坳方向,此時雨未停過,亦因霧大,在數個開揚位置也沒風景可言。
此段皆為上攀路段,沿途亦見零星遊人,一直走了近三十九分鐘,終到達大欖林道 - 荃錦段及蓮花山段之分岔口,
皆因此時天氣仍然沒有變好跡象,原定計劃想走一轉甲龍林道,兼看看損毀了的架空電塔,也因能見度過低而不得不取消,
只好急走廿分鐘返回荃錦坳,到達時為五時十,見到巴士站已滿佈候車遊人,但下一班車還有十分鐘才來,
於是當然立即上走至蓮姐的新鋪 (大帽山郊遊公園遊客中心茶水亭) 看一看,由巴士站起計,僅需走約兩分鐘便能上抵新鋪,
這亦是我向來由大帽山下來時,趕巴士常取之路,相對走扶輪公園那邊距離短上不少。

到達大帽山郊遊公園遊客中心茶水亭時將近為五時十一,此時見蓮姐在接電話,竟然還未收鋪,
而新鋪面果真相比舊鋪更寬廣,店鋪面積也看似更大,店前更擺放了一些餐桌,再加上鋪旁本設有漁記之座椅,其實環境挺不錯的,
若要說問題所在話,大概時做不到燒烤人士的生意吧,加上應有一些人士不清楚新鋪位置,不知道營業額會否減少了。
由於是天要趕巴士,因此未有在這裡吃東西,只好留待下次,亦無暇到舊鋪看看究竟變成怎樣。
快速與店主拍過合照後,便隨即下降回到巴士站,怎料巴士遲來了一點,約六時一方登上巴士離開,結束是天忽然下雨的無奈之行。

總括而言,是天行程輕鬆, 而且走的路幾乎全部都是昔日走過的。
而是天發現,逆走 100 新線相比舊線增加近 7KM,而且上攀亦多了近 250M,辛苦程度提升了,然而我應該也不會有機會以新線玩這比賽了。

-- 行程相簿請瀏覽: